○梁曉肖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政區等級升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
——以深圳為例
○梁曉肖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國家的行政區劃產生了政區,由于各地區條件的差異,全國有若干層次等級的行政區域。政區等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也會有差異。因此,一個地區的等級升降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明顯的影響。本文以深圳為例,闡述了政區等級的升降對深圳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由此提出如何把握好政區等級的調整,來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思路。
行政區劃 等級 深圳 經濟發展
經濟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而一切經濟活動又都是在特定的行政區域內進行的,它必然受行政機關的各種行政權力、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影響。因此,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區域內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布局具有巨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地方政府的經濟權力得到加強,因此,各行政區的經濟功能也隨之得到強化。鑒于此,中國行政區的調整和等級的升降合理與否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是國家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奠定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空間框架和層級管理體系,它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國土和政治、行政權力的劃分,是國家權益的地方配置,屬于上層建筑范疇。行政區劃對國家的政權建設和地方的經濟發展,以及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對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特定的行政區域內進行,地方的經濟數據以及考核指標等,都是以行政區為單位。換句話說,行政區是經濟發展比較和對照的基本單位,國家的發展也以各個行政區的發展為基礎。因此,經濟的發展必然受行政機關的各種行政權力、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影響。
2、政區的等級
行政區劃是國家結構體系的空間投影,政區是行政區劃的結果。政區等級是我國行政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構成國家結構體系的重要環節,它表明了一個行政區的行政地位。由于不同等級行政區的政治經濟權利、生產力布局政策、投資環境條件等均有較大差別,因而行政區等級制度會影響地方經濟發展,且兩者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經濟發達程度是劃分政區等級的重要依據,在中國歷史上,各地的戶口和賦稅的數額是顯示政區經濟地位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劃分政區等級的主要指標;另一方面,行政區的等級高低也會反過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
政區的等級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空的發展,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區等級會發生相應的調整。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所引致的經濟空間結構的演變,從而有利于行政管理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競爭力。由于行政區劃調整關系到政府、企業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其一旦發生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鑒于此,要科學合理地確定政區等級。
1、深圳概況
深圳市,又稱“鵬城”,位于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953平方公里,其中,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里。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具有較為優越的地理條件。首先,深圳地處南海沿海地區,在珠三角的腹地上,與香港是近鄰,這為深圳依托香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大便利。其次,深圳是華僑回國投資辦廠的主要落腳點,此外,還吸引了很大一批外商的投資,這大大加快了深圳的進出口貿易發展。再次,深圳有優良的深水港,地勢平坦,這些都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交通優勢。
2、深圳政區等級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水平越來越高,為了滿足發展需要,國家進行了一定的行政區劃調整,深圳就是其中之一。深圳市的前身是寶安縣,1979年3月,國務院和廣東省決定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屬省轄市。1980年8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確定為“經濟特區”,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8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準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并賦予其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3、數據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可以堪稱為“一個奇跡”。這座年輕的城市,從零起步,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深圳給人的印象總是與“率先”、“第一次”聯系在一起,一次次走在全國前列,這為其經濟發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如表1所示,自1979年以來,深圳的生產總值在飛速地增長,尤其在1981年升級為副省級市,其生產總值同比去年增長百分比達到了最高水平,且連續五年都保持高水平的增長;其次,1988年深圳被賦予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行政等級又一次得到了升級,隨之而來的是其生產總值同比去年的增加值再次出現飛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政區等級的變化對深圳的影響是極其明顯的,為其帶來了經濟的飛躍式發展。

表1 1979—2009年深圳市生產總值的變化
從圖1可以直觀地看出,1979—2009年深圳的生產總值在不斷地上升,且基本都高于全國水平,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從縣到市,再到副省級市,然后被賦予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在這一期間,深圳的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全國水平,走在全國前列。這無一不證明了深圳驚人的發展速度。

圖1 深圳和全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去年增長的比較
4、政區等級的上升加快了深圳的經濟發展
上述數據顯示了深圳驚人的經濟發展速度,深圳的巨變,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是我國政區等級調整的一個成功壯舉。要探索深圳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元素,而政區等級的上升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1)縣改為市,深圳經濟開始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深圳的地理位置優越,同時再加上國家的優待政策,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的企業入駐,這為深圳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1979年1月31日,深圳的蛇口被開辟為香港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同年11月7日,深圳市五金礦產進出口支公司和省建材進出口公司與香港凱旋貿易公司簽署合作經營“烏石古石場”協議,投資4644萬港元,這是深圳市第一家中外合作企業。在這一年,深圳又由縣改為市,政區等級的第一次提升,給深圳帶來了無限的動力,使其經濟開始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2)設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源。毫無疑問,迄今為止深圳經濟建設和發展所走的道路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其最直觀的體現即是以驚人的速度在這片昔日偏僻而荒涼的土地上迅速地崛起了一座高樓林立、市場繁華、交通發達、美麗宜人的現代化城市。事實很清楚:深圳的經濟發展正是起源于經濟特區的設立,并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而飛速發展起來。自設立經濟特區以后,深圳存在著明顯優勢:國家早期賦予經濟特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財政稅收和金融方面的特殊政策,這是經濟政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為有力的經濟杠桿。如:企業所得稅全國為55%(后調低為33%),經濟特區規定為15%,并且在企業創辦初期還可以申請享受“三免兩減半”的特殊優惠。因此,經濟特區的設立,是深圳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源。
(3)副省級城市、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使得深圳的經濟發展如日中天。省是國家的一級行政單位,國家政策首先會落實到這一級,1981年深圳被升格為副省級城市,深圳政府擁有了更多的經濟發展和管理權利。在這一年,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去年的增長百分比達到最高。此外,1988年,深圳被賦予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經濟發展又一次出現大幅度的上升。其中,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為5.70億元,比去年增長22.58%;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為35.92億元,相比去年提升62.90%;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為45.36億元,相比去年提升55.34%。
1、等級的上升顯著影響地區經濟的發展
從深圳的發展實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政區等級的上升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十分顯著。地區等級上升意味著該地區具有巨大的發展實力,為了釋放其實力,國家會調整其政區等級,以此來使該地區的實力得到最大的發揮,促使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歷史上,許多地區一級政區的建立,都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后海南由地區級政區升格為省級政區,使海南的經濟迅猛發展,甚至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如果海南尚未建省,其經濟發展水平不可能達到今天的程度;浙江省臺州市行政區等級的變化過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生動地說明行政區等級與地區經濟發展的相互依存關系。
2、把握好政區等級的升降,促進地方經濟得到有效發展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政區等級的上升固然會使地方的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但是正如上所述,政區等級的調整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這關系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各階層、各方面的利益。如果沒有把握好調整的力度,便會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國家就會要付出經濟、行政等代價。因此,要把握好政區等級的升降,不能隨意地進行調整,要有系統觀、戰略觀、整體觀,充分認識和把握政區自身形成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堅持相對穩定和因地制宜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政區等級進行調整。
綜上所述,政區等級的升降必然會對地方的經濟產生影響,而這影響是利是弊,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深圳是個成功的案例,政區等級的上升給其帶來了經濟的騰飛。但是,行政等級的調整會牽扯到各方面的關系、利益,不可隨意地升降一個地方的等級,要統籌考慮全方面的因素,如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潛力、對其他地區以及全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等等。因此,要把握好政區等級的升降,科學合理地確定行政區的等級,以此來有效地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
[1]劉君德、靳潤成、周克瑜:中國政區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汪宇明:中國的制度創新與城市變化[J].國外城市規劃,2005,20(1).
[3]汪宇明:近十年來中國城市行政區劃格局的變動與影響[J].經濟地理,2008,28(2).
[4]陳釗:地級行政區劃調整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四川省為例[J].經濟地理,2006(3).
[5]呂憲軍、王梅:行政區劃調整與城市擴張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6(1).
[6]劉國光:深圳經濟特區90年代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
[7]劉君德: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8]謝滌湘:快速城市化時期的行政區劃調整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9(4).
[9]周婕、鄧飛:行政區劃調整對大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2004,37(2).
[10]吳良鏞:城市地區理論與中國沿海市密集地區發展[J].城市規劃,2003,27(2).
[11]張京祥、范朝禮、沈建法:試論行政區劃調整調整與推進城市化[J].城市規劃匯刊,2002(5).
[12]肖金成:關于我國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的初步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5(26).
[13]羅震東:中國當前的行政區劃改革及其機制[J].城市規劃,2005(8).
(責任編輯:李文斐)
book=82,ebook=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