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欣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68)
現代經濟社會中對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思考
○程 欣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68)
育人為本是我國在新制定的教育綱要中的重要工作方針,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經濟社會中,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才是社會前行的主要生命力,高職教育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充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本文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闡述了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內涵,精要地從三大方面對高素質職業人才培養進行了剖析,以期我國高素質職業人才的培養方式能夠得到更好發展。
現代經濟社會 高素質 職業人才 高職院校
中國改革開放已逾30年,這30年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黃金期,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從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2009年接近13%的水平。但是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我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推進從低端制造產業向高端科技創新型產業的轉變,著力推動經濟進入到內生增長和創新驅動雙循環的發展軌道。
過去30年,我國眾多的勞動力資源在提高外貿競爭力、增加國民收入、創造與積累財富上發揮了一定的優勢,但伴隨現代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人口大國”會逐漸成為負擔,而“人才大國”方能顯現出其在激烈競爭中的持久影響力。正如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次教育部長會議上,時任教育部長的陳至立所強調的“中國面向21世紀教育的目標是:通過改革創新和跨越式發展,把人口負擔變為寶貴的人力資源。”為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加快建設人才資源強國,我國政府最近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育人為本的工作方針,這是指導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
而經濟社會前行的主要生命力就是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既包括高端科學研究人才,也包括高技能職業人才。但目前在我國7000萬技能工中,高級工僅占4%,而在德國、日本等國的技能工中,高級工以上的人才占到40%,因此,在當代經濟社會的大背景下,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才的思考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與經濟界專家的廣泛關注與探究。
雖然現代人都了解情商EQ和智商IQ同等重要,但在教育領域,教師們更多側重的仍是對學生IQ的培養和提高;而在職場生涯中,更多的職業人體會到EQ對事業發展與成功的重要貢獻,這也解釋了在高等教育中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即學校里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工作上的進步與提升有時反而不如一些成績中等的學生,究其原因,是因為職場不等同于考場,職場中的年輕人不僅要有在專業領域的知識功底,還要有堅定的理想與信念、高尚的意志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溝通能力。從學校到社會,從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到直面嚴格要求的老板,如果沒有一定的高情商,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角色轉換的。美國哈佛大學丹尼爾教授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造價值大小,20%取決于智商(IQ),而80%歸于情商(EQ)。尤其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節奏加快,觀念多元,更需要復合型人才,這對剛從象牙塔里走出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嚴峻的挑戰。高職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情商素質、全面地認識自己、仔細地審視環境、堅定地確立目標、因勢利導地自我發展、寬容大度地與人相處,積極向上地調整心態、自制自律地提高素養、合理規律地管理情緒、客觀熱忱地自我激勵,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審時度勢,以最佳狀態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在高職院校的情商教育中,還應重點突出職業責任感,這是一種積極負責的心態,包括對個人、企業、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在工作中,具體表現在對技術問題、工作伙伴、潛在消費者、安全保護、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責任。教育部2006年頒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如今,許多企業都把是否具有責任心作為選用人才的一項重要標準。
探索是進步的源泉,中國的學生從來不缺乏智慧,但缺乏的是探索與創新能力。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中國制造”的優勢帶來的是制造環節向中國的快速轉移,帶來的是貿易額的高速增長,我國工業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從1980年的0.2%提高到2005年的8.2%,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列入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是采用OEM形式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貼牌加工生產),由于缺乏設計與創新元素,在市場上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突出表現在“三低”:即商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識產權率低、品牌認知度低。正如經濟界所流傳的:一流的企業做品牌,二流的企業做生產,三流的企業賣勞力。因此,中國企業應盡快從OEM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原始設計制造)和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自主品牌制造)轉型,使“中國制造”逐步順利轉變為“中國創造”,這其中需要新一代職業技能人才在傳承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勇于挑戰,敢于突破。
技術員工在生產第一線,對加工制造過程更為熟悉,如果具有了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與攻關中堅的探索精神,才能真正走在時代的前沿,成為制造業的開路先鋒。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其應用不只是繼承性應用,而是創造性應用,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創造性地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培養探索型職業人才強調的就是突出個性,重視潛能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江蘇省勞模鄧建軍為例,他是常州黑牡丹的一名普通機器維修技術工,但他勤于思考與研究,進廠的17年來參與的技改項目多達400多個,解決了很多生產一線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企業提高效益作出了不凡的貢獻,被譽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作為一線工人的代表,他三次受到胡總書記的接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新型探索型職業技能人才。
經濟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如果墨守成規,拘泥于慣有思維,將阻礙自身前進的步伐。高職學生作為未來技能型人才的中堅力量,更需要從學生時代起就注重經常開拓思路,努力挖掘潛能,形成勤于探索,樂于實踐的理念,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善于發現和認識有價值的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能,這對于今后的工作或是自主創業都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說本科院校重在培養理論功底深厚的學術型人才,強調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和深度化,高職院校更應著重培養技術能力突出的應用型人才,強調知識的寬泛化,只有較寬的知識面,才能適應復雜變化的技術問題。從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來看,那些重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高職院校勢頭強勁;從用人機制來看,過去不少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重文憑輕水平、重學歷輕能力的趨勢已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更青睞具有熟練技能、既能動腦更能動手的能力型人才。這種選人的理念變化通過市場配置和企業招聘反饋到社會,目前在一些高新技術密集的經濟開發區,技能過硬的高級技工收入甚至高于公司白領幾倍,如在浙江舉辦的中高級技術人才交流會上,一些企業開出20萬元年薪招聘有經驗的高級技師,這讓許多博士生都自嘆不如。為營造重視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上海市每年還開展“上海市突出貢獻技師”評選活動,2008年有11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8—2009年度有50名“突出貢獻技師”享受到市政府特殊津貼。這些都說明了能力型職業人才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受歡迎程度。
在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中,不能忽略專業理論,這是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應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操作能力、職業實踐能力。此外,還應讓學生形成一種自我提升能力的意識,從而在踏上工作崗位后能通過一線技術創新的磨礪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獲得的關鍵性因素即德魯克大師所強調的“學習這種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調動任何可利用的資源,搭建一切可以實踐與操作的平臺,促進校企更廣泛深入地合作,將學生在校學習和在企業實習的時間規范地交替進行,增加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職業能力,提前進入職業崗位的工作狀態。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高職教育不能單單是技能實用主義的教育,而應在能力培養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關注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個人才能的發揮與未來職業的發展達到和諧平衡,這就要求教學雙方在教學實踐的互動中提高智慧型能力水平。

圖1 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是國之大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質的高技能職業型人才。我們應以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在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教育中,人才培養更應眼光長遠,結合中外,合理定位,提高培養內涵的高質量性和可操作性,這樣才能扎扎實實地推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深入發展。
(注:基金項目: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資助課題“高素質職業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JSJM2010084;本文被評為第十二屆(2010年)全國職業教育論文優秀獎。)
[1]徐月華等: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9(20).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
[3]程欣:中國外經貿三十年發展之路評析[J].江蘇商論,2009(10).
[4]王前新:高職教育的發展與人才的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5]桂德懷:長三角地區高技能人才培養戰略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3).
[6]Peter F.Drucker.Post-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worth Heniemann,1993.
[7]楊立軍:從十大名校看美國式精英教[M].學林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瓊芳)
book=114,ebook=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