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萍 (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 山東 青島 266071)
淺析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信貸市場的格局
○李海萍 (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 山東 青島 266071)
本文以青島市農村信貸市場為研究對象,認為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企業貸款市場競爭相對充分,農戶貸款市場也正由壟斷到逐步引入競爭,解釋了農戶融資利率高的原因,提出了緩解農戶貸款市場資源短缺的兩個思路。
農村 信貸市場 格局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速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拉大,“三農”問題越來越成為中國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三農”問題的基本內容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農村金融的支持和發展。從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擴大農村貸款利率浮動幅度”起,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都突出了農村金融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制定金融整體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額貸款組織互為補充、功能齊全的農村金融體系”;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推進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工作”,到2010年一號文件規定“引導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隨著農村金融市場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進入到農村金融市場,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市場。青島膠南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市,2004年轄內僅有農發行、四家國有銀行和信用社;截至2006年,轄內新增加城市商業銀行1家;截至2010年,新增股份制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商業銀行各1家,逐步由農村信用社一枝獨大,演變為商業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
1、農業銀行回歸農村金融市場
在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中,國務院明確提出了面向“三農”的原則,2008年農行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以位于縣域地區的2048個縣級支行和22個二級分行營業部為基礎組建“三農”金融部,對“三農”金融業務實施專業化經營和管理,具有相對獨立的經營權,更加貼近農村市場的需求。
2、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繼成立
2007年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2008年銀監會下發了《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政策,降低準入門檻。截至2010年3季度,青島市縣域有農村商業銀行1家、村鎮銀行3家、小額貸款公司7家。
3、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仍占據龍頭地位
前些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相繼退出農村市場,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市場中占據絕對壟斷地位,2004年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信貸市場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4%。隨著國有銀行重新回歸農村金融市場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繼設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信貸市場中的占有率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據龍頭地位。2010年9月末,青島市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占有率為28%。
已有研究多數認為農村信貸市場是一個壟斷的市場。陳雨露、馬勇(2008)認為農村中的正規金融是農信社壟斷的市場。陳鵬、劉錫良(2009)以2007年貴州的農村數據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認為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屬于典型的壟斷企業。陶正芳(2009)認為,在綏化市這樣經濟欠發達農業地區,農業銀行基本退出了農村市場,郵政儲蓄銀行剛剛成立,在利率形成機制上沒有形成充分的競爭,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基本處于壟斷地位,由于缺乏競爭,在貸款利率定價上采取壟斷地位。
上述的觀點都立足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數據,本文以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信貸市場為研究對象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信貸市場競爭相對充分,并非農信社壟斷的市場。本文以青島市涉農貸款數據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認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企業貸款市場是一個競爭相對充分的壟斷競爭市場,而農戶貸款市場正由典型的壟斷市場到逐步引入競爭。
1、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企業貸款市場競爭相對充分,是一個典型的壟斷競爭的市場
西方經濟學中對壟斷競爭市場的定義為:一個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農村企業及其他組織貸款主要集中在縣域城鎮地區,這一市場存在多個金融機構的競爭,政策性銀行、國有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這一市場的占有率比較均衡,同時正規金融還面臨著民間融資的競爭。以青島市2010年6月末的數據為例,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市場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占比22.22%,工行、農行、建行的市場占有率均在10%~20%的范圍內,中行、國開、農發、交行、招商、華夏的市場占有率均在3%~10%的范圍內。在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農村企業貸款市場競爭較為充分,是一個典型的壟斷競爭市場。

圖1 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分布圖
2、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戶貸款市場的壟斷局面正被逐步打破,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2004年6月末,青島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農戶貸款比例占89%,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隨著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類金融機構紛紛進入農村市場,新型農村機構不斷成立,合作金融機構的壟斷地位被打破,農戶貸款市場基本由國有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構成,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依然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截至2010年6月末,青島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農戶貸款比例占59%,農信社對農戶貸款定價擁有壟斷市場的能力。
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國有銀行進入農戶貸款市場,建設銀行個人生產經營貸款業務采用保證、抵押、質押、農戶聯保等方式擔保,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了業務合作,重點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由公司給上下游農戶提供擔保,銀行給農戶發放貸款,公司向農戶定向收購,形成一個產銷都有保證的產業鏈條。農業銀行自2009年試點并推廣惠農卡和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簡化辦貸手續。2010年上半年,農行青島市分行惠農卡新發卡6萬余張,總量達到23萬張,發卡激活率100%,授信農戶13369戶,農戶小額貸款余額達到3.1億元。以青島市2010年6月末數據為例,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的農戶貸款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0.32%、5.54%、2.82%。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都處于起步階段,農戶貸款市場占有率低。

圖2 農戶貸款市場分布圖
綜上所述,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市場逐步演變為商業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村企業信貸市場競爭相對充分,是一個典型的壟斷競爭市場,農戶貸款市場由農村信用社絕對壟斷的局面正在逐漸改變。
民間金融在我國農村市場一直處于一個重要位置。2005年人民銀行發布的《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推算“我國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占中國GDP的6.96%左右”。雖然研究人員調查所取得的樣本的區域范圍、樣本量及測算方法均有很大的不同,但從以上研究人員所得出的數據來看,我們可以肯定農村民間借貸的發生是非常普遍的。據青島市民間借貸中介機構估計,2009年青島市縣域民間借貸的規模在10億元以上。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貿易頻繁,民間借貸逐漸顯現出市場化的趨勢,2010年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對轄內200戶有民間借貸業務的企業和個體經營者(105家企業、95家個體經營者)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民間借貸出現了新的特點。
1、民間借貸的活躍,催生職業放貸人出現
33%的被調查者既借入過資金又借出過資金,67%的被調查者僅借入過資金。隨著民間資本的擴大,一些專業的放債人應運而生。如膠南從事手推車制造的一家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訂單減少,2008年11月份退出生產領域,聘請了一位商業銀行內退的人員專門從事民間借貸業務。這次調查發現了3家類似的退出生產領域專門從事放貸收息的企業。
2、民間借貸利率市場化特征明顯
根據人民銀行民間借貸利率監測,經濟不發達地區民間借貸利率比發達地區的民間借貸利率高2—3個百分點。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民間資金短缺,中介服務機構少,信息不對稱,利率相對較高。經濟發達的市區民間資金寬松,民間借貸的中介服務機構競爭激烈,銀行服務完善,利率相對較低。
3、民間借貸趨于組織化,借貸的方式更加正規
有55%的被調查者表示獲得民間借貸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民間借貸中介機構,民間借貸資金來源更加廣闊,放貸更加組織化、專業化。抵押物的范圍更加廣泛,動產、不動產、物品使用權以及其他權利均在抵押品范圍以內。如膠南市王臺鎮部分蔬菜大棚成為抵押物,瑯琊鎮養殖戶用養殖水域的使用權進行抵押,通過民間借貸公司操作的貸款抵押物多為房產等不動產。
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信貸市場可以分為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貸款市場及農戶貸款市場,前者是一個競爭相對充分的市場,既有多家正規金融機構參與競爭,還有規模龐大的民間資金參與其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信息相對較為透明、競爭較為充分,利率維持在一個均衡的狀態。后者是一個壟斷特征明顯的市場,無論是正規金融還是民間金融,都具備某些壟斷特征,作為面臨現實資金缺口的農戶,如果被排除在作為正式金融壟斷者的信用社的信貸配給范圍之外,那么在其他融資手段(親情借貸和關系借貸)無法滿足現實的金融需求時,只能被動求助民間借貸并被動接受民間借貸的高利率。農戶在借貸市場中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一方,資金的供給方面依然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最終的利率依然由供給方主導,這也是農戶融資利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緩解農村金融市場資源短缺所導致的種種問題,有兩個思路:一是對非正式金融加強引導,發揮其積極作用;二是加大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供給,從根本上緩解嚴重的供給不足問題。此外,還要引導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鼓勵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加大對農戶的貸款,開發適合農戶的業務品種,增加金融供給。
[1]徐忠、程恩江:利率政策、農村金融機構行為與農村信貸短缺[J].金融研究,2004(12).
[2]李海萍: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后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合作機構的定價行為分析[J].經濟視角,2009(11).
[3]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科學,1998(1).
(責任編輯:胡婉君)
book=126,ebook=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