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和 夏 晶 王婉娟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產業集群生命周期與政府行為關系研究
○王其和 夏 晶 王婉娟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產業集群和產業一樣也存在著生命周期。本文引入產業集群生命周期概念,對產業集群生命各階段進行了剖析和解讀,界定了其各階段的特征與表現。文章旨在研究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各階段應采取相匹配的行為,以期為地方政府在各時期支持產業集群發展中的決策提供一種借鑒與參考。
產業集群 生命周期 政府行為
產業集群生命周期是指產業集群從形成到衰亡的發展全過程。由于政策變化、產業發展和產業轉移、技術和社會進步、區域環境、資源條件、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產業集群必然存在一個發展演變過程,這一過程就是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
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是以集群內企業和機構的數量和質量為標志,以集群的萌芽期、顯現期、穩定期、衰退期的全過程為具體表現形式。盡管產業集群是以若干個相關聯的企業為主體的,但是,相對于單個企業的生命周期而言,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更長,且不是單個企業生命周期的簡單累加。產業集群本身是一個系統,其生命周期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系統內各類組成因素(子系統)和系統外各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該系統在不同生命時期會有不同的特征表現和存在不同的問題,需要以權變的思想進行分析和思考。
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制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準制定等的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和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產業集群在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大量存在,被認為是提高國家和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很多國家的政府都把經濟政策重點轉向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和升級,從而推動了經濟發展。
學術界和實踐界基本上按照生物理論的角度劃分了集群生命周期,波特(Porter,1998)提出產業集群的成長過程存在生命周期形態,把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分為萌芽、演進和衰落三個階段。蒂奇(Tichy,1998)借鑒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時間維度考察了產業集群的演進,將集群生命周期劃分為誕生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誕生階段(The Formative Phase):起源于創新、發明或內向投資,產品和生產過程還沒有標準化,企業最初聚集在一起進行產品生產,集群內企業基于信息網絡、分工協作、以資源共享所產生的聚集經濟獲得競爭優勢。成長階段(The Growth Phase):市場充分發展至溢出并吸引模仿者、競爭者的加入,最終激發企業家的精神。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沒有壓力去創新,而往往只集中資源于最暢銷的產品,并以日益增長的速度和規模擴大生產。成熟階段(The Maturity Phase):集群發展過程或服務呈現常規化,生產過程和產品走向標準化,企業追求大規模生產,注重成本控制,本地同類產品企業間競爭加劇,利潤下降。這個階段,群內企業對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學習和轉化減少,產品技術含量降低,產品出現雷同現象,更多模仿者進入,成本成為關鍵的競爭優勢。衰退階段(The Petrify Phase):集群中企業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進入者。產業集群進入衰退階段最重要的標志是集群失去對市場的靈活反應,缺少應變的內源力。
從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特征來看,產業集群在誕生階段一般基于“聚集經濟”形成競爭優勢,但這種優勢在進入成熟期開始削弱,進入衰退期基本喪失。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表明,并不是所有集群都能保持長期的競爭力,產業集群會由于外界和內部的力量的變化而喪失其地位,最終走向衰敗。
本文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認為產業集群生命周期是以群內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為標志,以群的產生、發展、成熟和滅亡的全過程,也就是集群從孕育到衰退具有階段性和共同規律性的廠商行為(特別是進入和退出行為)為特征的改變過程。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為萌芽、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集群經濟是由每個企業構成的,而一旦形成了集群經濟,它就成為了每個企業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的外部環境。每個企業無法支配和改變這種外部環境的變化,但是,可以借助于這種外部環境獲取更多的外部性收益,如獲取技術與知識資源,更廣泛地交流供求信息,實現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收益等,這就是集群經濟對大量中小企業進入的吸引力所在。而一旦外部性收益降低,企業就會退出,如果退出的企業越來越多,集群經濟就走向了衰落。這也是中小企業十分關注其所在的集群經濟興衰的原因。如果說,企業的生命周期是其所有產品周期的集合的話,那么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就是集群內廠商生命周期的集合。

圖1 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集群的生命周期與單個企業的生命周期是有區別的:企業的生命周期軌跡非常清晰,一個企業的萌芽、成長、成熟到消亡就是企業生命周期的全過程。而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是以群內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為標志來進行劃分的。相對于單個企業的生命周期,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更長、更復雜,不是單個企業的生命周期的簡單疊加。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是群內企業競爭、合作、聯盟等關系的形成、發展和結束的過程。由于產業集群存在的微觀基礎是企業和技術,因此技術和企業周期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
產業集群與所有的產業發展或產品開發一樣有其客觀存在的生命周期,本文從兩個維度即發展速度和集群規模將集群周期劃分為萌芽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見圖2)。

圖2 產業集群生命周期階段分析圖
1、萌芽階段。集群萌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偶然因素、政府引導、企業家精神、資源環境、產業基礎都可能是集群萌芽的原因。這個階段的特征是集群的企業比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或價值鏈。各種資源如資金、技術、原料或配件、人才比較缺乏,對于集群內的終端產品市場需求小或市場影響力小。沒有完善的集群行業標準和規則,也可能沒有引起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扶持。集群的發展速度一開始比較慢,但當先行進入的企業尤其是核心企業開始加速度發展時,集群的成長也開始加速。此時由于在該區域市場內同類型的企業少,因此市場結構呈現寡頭壟斷的局面。
2、成長階段。在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作用下,集群核心產品的銷售迅速增長,份額急劇擴大,知名度逐漸提升,加之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進一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使得集群的規模繼續快速擴張,產業集群進入一個快速擴張階段;隨著產業集群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產業集群通過其自組織特性,以產業鏈為主線,以供應鏈的進一步專業化分解為特征,促進集群內企業的更細合作,使集群內企業專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也進一步提升,成本進一步降低,競爭力也進一步加強。達到了企業的專業化優勢和集群的規模經濟優勢相統一的效果,為集群順利進入成熟階段奠定了基礎。
3、成熟階段。產業集群規模達到頂峰隨即開始慢慢滑落,發展速度逐漸變小并趨向于零。從規模上看,穩定期的產業集群不管是員工數量、銷售收入、還是企業數量都已經達到最高點,集群的總體效益在達到最高點之后相對穩定,后期開始呈現下滑趨勢。從集群內的企業和產品來看,穩定期的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優化,大、中、小企業結構和比例合理,專業化分工進一步細化,集群內企業協作程度很高,關聯度強,集群內的企業資源得到了最優配置。集群核心產品技術、價格等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集群核心產品具有較高的品牌效應。從集群的網絡體系來看,信息、交易、技術等服務性網絡體系得到了完善,相關產業的研究機構和人才培養機構在產業集群中完成布局并得到較大發展,大型產業集群甚至擁有相關專業和管理學科的大學。從集群的外部網絡體系來看,以交通運輸為核心的公共基礎設施得到完善,社會資本也相對聚集并使區域金融業得到繁榮,專業性協會組織作用明顯,功能得到強化。
4、衰退階段。由于集群區域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導致了集聚區的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等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漲,加之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或產業的轉移,國家或地方產業政策的調整,資源的枯竭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和作用,產業集群規模縮小,發展速度變成負數。產業集群衰退階段的主要特征:集群規模萎縮、呈現負增長、出現邊際效益遞減,集群內競爭激烈程度進一步下降,產業鏈合作出現松動,集群漸成該區域經濟的夕陽產業;集群內的終端產品或某些產品市場需求下降,這些產品對周邊地區或國內、國際的市場影響力下降,某些產品完全壟斷或主導市場的局面被打破;各種原先聚集的經濟資源如資金、技術、人才等開始外流,產業集群對各種經濟資源的吸引力大大下降;產業集群雖然處于衰退期,但還有較好的經濟技術基礎,集群內企業開始尋找新的發展出路。集群企業退出加劇,市場大部分份額由幾家大企業占據,市場又恢復到寡頭壟斷狀態。
綜合以上論述,本文用表1進行總結。

表1 產業集群生命周期階段特征比較
1、萌芽階段:識別產業,營造產業集群要素“棲息地”。產業集群是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的空間集聚,這種集聚要有適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就像生物生存需要棲息地一樣。在萌芽期,產業要素流向某區域是帶有偶然性的,政府要及時發現、識別和引導正在形成中的產業集群,創造條件,通過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和改善投資、服務環境,吸引相關產業要素進駐,奠定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
2、成長階段:構建產業集群網絡,提供根植性網絡。產業集群,“集”是過程,“群”是結果。產業集群的基本要素具備,產業集群的雛形形成以后,政府的職能應重點放在完善結點與建立本地化網絡、逐步發揮產業集群的功能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完善、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的同時,加強對資源使用的監管。在產業集群進入成長期后,隨著企業數量的迅速增加,對資源的消耗也會迅速增加。因此政府的重點要監督對資源的合理使用,避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第二,協調各方力量,培植區域品牌。品牌是企業競爭的一大利器,各入群企業除了擁有各自的品牌外,還應當共同創造和擁有區域品牌。如美國的“硅谷”、法國的“波爾多”,這些區域品牌具有共享特征,對每一個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是一個提升。而區域品牌的培育和建設是任何一個單獨企業都無法完成的,只有靠政府公信力、分配力、監督協調力才能完成這一任務。第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強化專業化產業集群優勢。在成長階段,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務,讓入群企業獲利后把利潤留在當地,在當地生活、消費或消費型投資,這樣可以避免產業集群發展中出現本地生產獲利、異地消費生活現象,避免增長極理論中“產業飛地”現象的出現。
3、成熟階段:推動產業集群創新,促進產業集群升級。進入成熟期,產業集群會形成一種自我管理機制,整個產業集群的運作轉向依靠集群內的中介機構。政府的主要職責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規范集群管理,構筑集群共同理念。政府在萌芽階段和成長階段制定的各項政策應該規范化,對集群管理從事務性管理轉到以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管理。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應注意產業集群內共同文化的培育和管理,產業集群在這個階段也是社會文化系統的高度集成階段,文化認同成為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推動產業集群創新。集群發展到這一階段,當外部環境改變、資源消耗殆盡或集群內矛盾積累,競爭優勢就會逐步消失。此時如果不實行創新,就可能從衰退走形衰亡。在這方面政府也大有可為。如可通過競爭環境的優化、創新機制的完善、創新資金的籌措、產學研一體化等方面為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等方面提供支撐和服務。
4、衰退階段:保持適度競爭和合作。波特指出,“成熟產業內含有合并的誘因”,而合并會減弱競爭。集群進入衰退階段可能是資源耗盡,更可能是企業合并出現了壟斷和寡頭壟斷,憑借壟斷地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產業集群的知識外溢、創新和規模效應等功能都會失效。政府要密切關注集群整體競爭力,防止集群個體數量減少與創新能力的鎖定。政府要引導產業集群內外各種合作關系的建立,禁止提供產業集群發展不需要的條件,防止產業集群萎縮。
集群的生命周期與政府行為的匹配關系,可用圖3表示。L代表政府直接干預職能,M代表政府引導職能,在萌芽階段和成長階段,政府的干預管理職能大于引導職能,隨著產業集群趨向成熟,直接干預的只能減弱,政府的引導職能加強。

圖3 集群周期與政府行為關系
[1]趙東海:資源性產業集群與中國中西部經濟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魏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M].科學出版社,2003.
[3]魏江、焦豪:基于企業家學習的中小企業動態能力作用機理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0).
[4]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華夏出版社,2003.
[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九洲出版社,2007.
[6]譚勁松、何錚:集群研究文獻綜述及發展趨勢[J].管理世界,2007(12).
book=164,ebook=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