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龍,巴義名
(貴州省體育科學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2)
我國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調查分析
甘春龍,巴義名
(貴州省體育科學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2)
目的:了解參加 2008年全國男子拳擊錦標賽的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發病情況,探討預防措施。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問卷調查,調查項目包括今年以來損傷發生部位、性質、地點、損傷嚴重程度、原因診斷等。結論: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率很高,急性損傷發生的部位主要是腰背部、手指和肩部,慢性損傷發生的部位與急性損傷基本一致;急性運動損傷以拉傷、挫傷和扭傷為主,引起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動作不規范、長期動作重復、準備活動不充分;慢性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身體機能欠佳、長期動作重復和治療不及時;急、慢性損傷的程度都不是很嚴重,運動員停訓或停賽的很少,但運動員在傷后沒有得到充分的休養。建議:加強醫務監督工作,合理安排運動員傷后訓練和休息時間,提高訓練水平等。
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sports injury in the 2008 NationalChampionship men’s boxers and explore preventive measures.M ethods:Subjectswere investigated retrospectively by questionnaire;the survey projects include injury site,the nature,location,injury severity,and the reasons this year.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sports injuries in boxers is high,themain acute injuries sites arewaist and back parts,fingers and shoulders,chronic injury sit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with the acute injury.Themajor injury types for boxers are strain injury,bruise and sprain,and the main reasons for causing injury are nonstandard movements,long-ter m movement repeat,inadequate preparation;chronic injury ismainly due to poor body function,long-term movement repeat and non-timely treatment;acute and chronic injury is not very serious extent,boxers rarely detraining or d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but the boxers are not fully recuperate after injury.Suggestions:Strengthen thework ofmedical supervision,reasonable arrangements training and rest time after injury for athlete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training and so on.
Key words:boxing;athlete;injury
拳擊運動由于其項目的特點,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損傷。在全國十一運會上,拳擊比賽將改為三回合,每回合 3分鐘,這進一步加大了比賽和訓練中的強度和運動量,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拳擊運動員傷病的防治也顯得更為重要。本研究對參加 2008年全國男子拳擊錦標賽的運動員進行調查,了解我國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發病情況,探討預防措施,以期能夠為減少拳擊運動損傷的發生提供一定的依據。
69名參加 2008年全國男子拳擊錦標賽的中國男子拳擊運動員,年齡 18~27歲,平均年齡 21.9歲。國家級健將 16人,國家一級運動員 53人。本科學歷 28人,大專 14人,中專 27人。訓練年限 3~10年,平均訓練年限 6.7年。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運動醫學、解剖學、訓練學及運動損傷的相關文獻資料。
2.2.2 問卷調查法 對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問卷調查。調查時間:2008年10月。調查項目包括今年以來損傷發生部位、性質、地點、損傷嚴重程度、原因診斷等。共發放問卷 80份,回收69份,有效回收率 86.3%。
2.2.3 訪談法 對教練員和運動員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
2.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 SPSS 13.0軟件對有效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總人數 69人,受傷人數 69人,運動損傷發生率 100%,表明我國拳擊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發生率極高,拳擊運動本身對抗性的特點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
表1、表2顯示,拳擊運動員的損傷主要發生在訓練場,且主要發生在專項身體訓練中。運動員平時訓練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再加上拳擊技術體系全面、復雜多變尤其是組合動作,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很高,因此在專項身體訓練中技術掌握不熟練或技術動作不正確時都會造成運動損傷。

表1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的地點

表2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發生的階段
表3顯示,拳擊運動員急性損傷發生部位居前三位的是:腰背部損傷 22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25.3%;手指損傷 16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18.4%;肩部損傷 12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13.8%。

表3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發生部位
表4顯示,拳擊運動員急性損傷排在前三位的是:拉傷 32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38.1%;挫傷 24人次,占調查總數的28.6%;扭傷 11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13.1%。

表4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性質
表5顯示,急性損傷后不影響訓練的為 43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62.3%;部分停訓的為 23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33.3%;完全停訓的 3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4.4%。從表6、表7可以進一步看出急性損傷后導致的具體停訓和停賽時間。其中大部分沒有導致停訓或停賽,而導致停訓和停賽的時間基本在一周以內。通過對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訪談也發現,運動員的損傷一般都不嚴重,休息的時間比較短或者基本不休息。這可能是因為損傷多為一般小傷,比如挫傷、擦傷、肌肉拉傷等,損傷程度也較輕,基本不影響訓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運動員、教練員對傷病還不夠重視,認為能堅持訓練就沒有什么大問題,不需要太多休息。對于年輕隊員來說,在損傷后應注意休息,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避免傷病的積累以及一些急性傷病向慢性勞損轉變。

表5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嚴重程度

表6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導致停訓時間

表7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導致停賽時間
表8顯示,拳擊運動員急性損傷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技術動作不規范 75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51.0%;長期動作重復 22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15.0%;準備活動不充分 19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12.9%。

表8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的原因
表9顯示,拳擊運動員慢性損傷發生部位排在前三位的是:腰背部損傷 28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32.6%;腕部損傷 15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17.4%;肩部損傷 11人次,占調查總數的12.8%。

表9 拳擊運動員慢性運動損傷發生部位
表10顯示,拳擊運動員慢性運動損傷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身體機能欠佳 23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23.5%;長期動作重復 23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23.5%;治療不及時 19人次,占調查總數的 19.4%。

表10 拳擊運動員慢性運動損傷的原因
表11、表12顯示,拳擊運動員慢性損傷后有 34人次沒有停訓,22人次停訓 1~3天,二者占總數的 80.2%。有 53人次沒有停賽,10人次停賽 1~3天,二者占總數的 90.3%。

表11 拳擊運動員慢性運動損傷導致停訓時間

表12 拳擊運動員慢性運動損傷導致停賽時間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拳擊運動員急性損傷中腰背部損傷比較嚴重。拳擊運動員出拳擊打時脊柱旋轉頻率較高,特別腰部旋轉是擊拳發力的重要環節,運動員由于技術動作不規范、準備活動不充分等容易引起腰背部的損傷。由于拳擊運動員有左、右架之分,運動員的左、右上肢及肩胛帶肌群雙側力量常常明顯不對稱,當運動員擊拳發力時會牽拉其附著的脊椎引起過度旋轉導致胸椎小關節紊亂,表現為背部酸痛等癥狀[1]。因此訓練前應充分牽拉腰部,并加強腰腹部肌肉練習,如腹直肌、腹內外斜肌、腰大肌、豎脊肌、腰方肌、髂腰肌等的力量訓練以固定腰椎增強腰椎的穩定性;增強腰腹部柔韌性訓練,即充分牽拉腰部韌帶以及加強腰部本體感覺訓練,預防急性拉傷和腰椎旋轉錯位。另外訓練中要加強雙側背部肌群的對稱性力量訓練,技術運用中應前后左右多加配合,既增強技術水平,又可以預防腰背部的運動損傷。在急性受傷后應及時正確診斷治療,防止后遺癥殘存和慢性損傷的形成影響以后的訓練。
手部損傷僅次于腰背部部損傷,運動員長期綁護繃帶后戴拳套打擊對方運動員或擊打沙袋進行訓練,握拳后掌指關節是直接受力部位,因直接摩擦、擊打的反作用力而致掌指關節出現皮膚擦傷、關節損傷。拳擊比賽時運動員一手握拳在前,另一手在后,分別稱為前手拳、后手拳,后手拳是運動員主要力量所在,出拳兇猛有力、爆發力強,擊打后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亦大[2]。因此,運動員后手往往更易受傷。這類損傷受傷原因多與運動員技術動作不規范、前臂力量差、護手繃帶纏繞方法不科學等有關,因此預防此類損傷應規范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如糾正開掌擊打、橈側擊打、掌根擊打等犯規動作,改用拳鋒部位擊打,加強前臂力量特別是握力的訓練,改良護手繃帶的纏繞方法等。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以拉傷、挫傷、扭傷較多,而引起急性損傷的原因主要是技術動作不規范、長期動作重復、準備活動不充分等。
拉傷:運動員做力量訓練時,容易發生肌肉拉傷。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常有比較心理,為了能夠凸顯自己的力量,常常加的抗阻力力量練習的重量遠遠超過了自身的極限負荷,而引起了不必要的損傷。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訓練前的熱身時間不夠,肌肉興奮性不高。肌肉拉傷后應積極治療,可以采用按摩推拿手法里的點按手法,再進行冷敷、固定且保持其受傷部位處于松弛狀態[3]。對于其后期的康復訓練應加強局部力量的針對性訓練,增強其肌力,以保證該部位的肌肉活性及力量,防止該部位再次出現損傷。
扭傷:扭傷多發生在四肢末端小關節和各大關節處,掌指關節和指關節損傷發生率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碰撞過程中,局部關節韌帶、關節囊較薄弱,再加上指關節活動不充分,纏綁繃帶不正確,受力不均,在相互擊打過程時容易發生扭傷。輕度扭傷,即局部關節穩定性仍正常者,可將傷肢微屈進行拔伸牽引,痛點進行按壓或輕捏數次,然后用粘膏將靠近傷側的健指連同患指固定在一起。重度扭傷,即關節有側方活動者,宜用一塊弓形小夾板放在掌側將患指固定成半曲位,送往醫院做進一步治療。拳擊運動員主要通過手部進行擊打動作,掌指關節和指關節損傷在拳擊訓練和比賽中時有發生,因此,應該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加強技術動作練習,還應在打靶或沙包時由輕到重,逐漸增強拳的抗擊打能力,為技術和實戰訓練打下基礎。
挫傷:拳擊運動員在激烈對抗或防守不到位雙方激烈碰撞而導致局部疼痛、壓痛、腫脹、功能障礙。
總之,急性損傷的現場處理是運動損傷恢復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急性損傷的檢查應明確人體解剖定位,以人體機能功能診斷要素作為處理依據,如需冰敷,以 14℃的冰水為最佳。
調查結果顯示,拳擊運動員慢性損傷發生的部位主要是腰背部損傷、腕部損傷和肩部損傷。這與急性損傷發生的部位基本一致,從一定意義上反映出運動員的急性損傷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處理,而且由于對一些傷病的不夠重視,導致慢性損傷的積累。這也反映出目前運動訓練中一個教練員運動員都很頭疼的問題,就是當運動員出現傷病時該如何處理才好。運動員出現損傷后必然影響運動訓練,如果完全停治療傷病,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必然會下降。不少教練員和運動員存在觀念上的誤區,認為運動損傷是日常訓練和比賽中常見的小問題,不可避免,運動員要吃得起苦和經得起傷病的考驗,沒有主動預防傷病的意識[4]。而且我國運動員損傷治療以訓練為標準、治療觀念淡薄,受傷發生后,既不分析原因,也不吸取教訓。更有甚者,傷后不積極就診,自己采取一些不恰當的處理方法,導致損傷的加重,延誤治療的時機。從調查中也發現,拳擊運動員慢性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身體機能欠佳、長期動作重復和治療不及時。另外大部分運動員在損傷后基本沒有停訓或停賽,這一方面反映運動員的損傷程度不嚴重,但也說明運動員在損傷后沒有得到充分的休養。運動員在損傷后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充分休養,身體機能會有所下降,運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如果繼續進行訓練或比賽,就更容易引起傷病的發生,進一步導致身體機能的和運動能力的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運動員出現急性損傷后應及時休息和治療,合理安排運動員傷后的訓練和休息時間,避免向慢性損傷轉化。另外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應做好監控工作,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
4.1.1 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率很高,急性損傷發生的部位主要是腰背部、手指和肩部;慢性損傷發生的部位與急性損傷基本一致。
4.1.2 拳擊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以拉傷、挫傷和扭傷為主,引起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動作不規范、長期動作重復、準備活動不充分。慢性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身體機能欠佳、長期動作重復和治療不及時。
4.1.3 急、慢性損傷的程度都不是很嚴重,運動員停訓或停賽的很少,但從一方面反映出運動員在傷后沒有得到充分的休養。
4.2.1 拳擊運動員受傷機率較高,應加強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時的醫務監督工作;及時正確處理訓練和比賽中出現的急性損傷,合理安排運動員傷后的訓練和休息時間,防止遺留后遺癥。
4.2.2 加強拳擊運動員的技術和身體素質練習,發展專項肌肉的同時注意協同肌肉的發展,注意體能與肌肉力量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訓練水平;在平時的訓練中做好運動員的訓練和身體機能監控,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
4.2.3 加強教練員和運動員對運動醫學和相關身體訓練知識的學習、實施和應用,提高對拳擊運動損傷的認識水平;加強拳擊運動隊隊醫的隊伍建設,提高對拳擊運動損傷的正確診斷、治療和預防水平。
[1]崔新東,歸予恒,馮連世,等.優秀業余拳擊運動員運動創傷調查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26(6):730.
[2]鮑善柱,雷玉平.散打和拳擊運動員運動損傷特點的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6):64.
[3]毛杰,燕小妮,周銅川.陜西省散打隊運動員運動性損傷調查[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9):7930.
[4]鄭玉美.運動創傷的誘因與對策 [J].河南大學學報 (醫學版),2007,26(3):79.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jury for Chinese boxers
GAN Chun-long,BA Yi-ming
(Gui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Guiyang550002,China)
G804.53
A
1009-9840(2010)01-0012-04
2010-01-26
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 (黔科合 J[2008]2185)。
甘春龍 (1983- ),男,四川鄰水縣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運動生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