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梁荔
(1.2.梧州學院經濟系,廣西梧州 543002)
擴大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的對策探究
吳靜1,梁荔2
(1.2.梧州學院經濟系,廣西梧州 543002)
境外消費,作為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最主要的形式,其產業化性質和開放程度最高,已經成為各國國際貿易競爭和出口創匯的重要領域。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貿易由于存在規模小、國際化程度低、國別結構和學科單一等一系列問題而長期處于逆差狀態。該文在闡述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現狀的基礎上,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因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以促使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駛入跨越式發展的軌道。
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問題;對策
近年來,隨著發達國家招收留學生(即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在一些國家的服務貿易中甚至占據了支柱產業的地位。作為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最主要方式,境外教育服務貿易不但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是留學接收國出口創匯的重要渠道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還能夠產生不可估量的附加價值。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規模、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等方面與世界教育服務貿易強國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擴大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將對促進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刺激國民經濟的增長以及提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出口規模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教育水平的發展,以及政府對來華留學教育業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選擇到中國來留學。據教育部統計,2009年共有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238,184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臺灣省、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表1列舉了2005年到2009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及同比增長率。從表1可以看出,2005年來華留學生的同比增長率是最高的,2009年是最低的,顯然是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這5年的時間里,來華留學生人數增加了97097人,增幅達68.8%。
(二)出口對象
按洲別統計,來自亞洲的留學生人數占首位,共計161605人,列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別是歐洲35876人,美洲25557人,非洲12436人,大洋洲為2710人,占全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的百分比如下圖所示。從下圖可以看出,來自亞洲國家的留學生超過了來華留學生總數的一半,達67.85%,同比下降了3.48%;而歐洲、美洲和非洲的所占比例卻分別提高了2.35%、1.13%和2.92%。[1]
教育部的統計顯示,來華留學生人數按國別統計名列前3位的國家是韓國64232人,美國18650人,日本15409人,它們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百分比分別為27%、7.8%和6.5%。近10年來,韓國、日本、美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家一直排在前幾位。其中,韓國、日本、美國一直名列前三位。
(三)留學生層次
來華留學生大致分為兩類:學歷留學生,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學歷生,主要包括訪問學者和短期語言生。在來華留學生中,學歷留學生人數的增幅明顯,但其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比例仍大大落后于非學歷生。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9年學歷生共有93450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9.23%,同比增長16.81%,遠高于來華留學生總人數的增長速度,其中本科生74472人,碩士研究生14227人,博士研究生4751人;非學歷生144734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60.77%,同比有所增長。
(四)出口學科類別
按學科類別統計,2008年來我國學習的留學生以文科專業類學生居多,其中:文科143344人(其中包括漢語類124574人),占總人數的64.14%;醫科28651人(西醫:19233人,中醫: 9418),占總人數的12.82%;經濟11335人,占總人數5.07%;管理10728人,占總人數的4.80%;理科9978人,占總人數的4.46%;工科9128人,占總人數的4.08%;法學4688人,占總人數2.10%;教育3395人,占總人數的1.52%;歷史968人,占總人數0.43%;農學699人,占總人數的0.31%;哲學585人,占總人數的0.26%。[2]由此可見,來華留學生主要是學習漢語,其次是醫學類專業、經濟專業;學習歷史和哲學專業的學生最少。

表1 2005年-2009年來華留學生人數統計[1]

目前,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分布呈現出一種極不均衡的狀態,形成國際留學生市場由發達國家壟斷的局面。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的不斷擴大給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強大的國際影響力。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中則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因此,擴大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是必要的。
(一)社會效益
擴大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對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有很大的幫助。首先,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中國,本身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表現。其次,目前國際上普遍對中國的真實狀況存在誤解,對中國的政治體制、人權狀況、價值觀念等都心存顧慮,中國威脅論更是存在著很大的市場,留學生可以通過其親身在中國生活、與中國的近距離接觸,獲得對中國的第一手資料,并反饋給其國內的親友,可以使世界上更多的人正確認識中國,從而使得中國能夠在國際上獲得更廣泛的支持。此外,外國留學生回國后,帶動了國家間先進技術的流動、高層次人才的流動、智力的流動、資金的流動,前沿信息和先進理念的流動。同時,這些帶動效應也成為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二)經濟效益
西方高等教育產業化最顯著的表現形式就是“教育出口”。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教育服務貿易分別是其第三、第四和第五大出口產業。對許多西方國家來說,高等教育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吸引國外留學生,可以在政府財政撥款之外,為學校帶來很豐富的資金,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留學生帶來的高額學費,極大地補充了學校的資金缺口。如英國的250億英鎊留學生學費收入,使各高校在中央撥款銳減的情況下得以維持自身開支。連奧巴馬訪華時都說:美國經濟衰退需要外來資金充實其教育資金儲備。同時,留學生不僅僅給學校帶來了收入,圍繞留學生在校外的生活和消費,還能夠形成一條留學生產業鏈,產生輻射效應。以澳大利亞為例,留學產業2008年給澳洲帶來超過150億澳元的收益,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然而與這些國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國的教育服務貿易對服務貿易總額的貢獻率極低,且存在較大的貿易逆差。主要是因為我國高校招收留學生的比例約為世界著名大學的一半,而且來華留學生學費遠遠低于出國留學生學費。以2008年為例,出國留學人數為17.98萬,來華留學人數為22.35萬。按每人每年6萬人民幣(按2008調整的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含學費、生活費),來華留學生給我國帶來134.1億人民幣的收入。按每人每年3.6萬美元(含學費、生活費)計算,出國留學生共支出64.73億美元,以一美元合6.9238(2008年6月6日的匯率)人民幣計算,共448.18億人民幣。由此可見,擴大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能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并縮小教育服務出口的貿易逆差。
(一)來華留學生規模小,國際化程度低
招收外國留學生人數的多少,是衡量留學生教育規模最重要的量化指標,國際上有影響的大學都招收相當數量的留學生。事實上留學生比例高也是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標志之一。據相關資料統計,某些大學招收的外國留學學生占學生總數的20%以上,如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是21.3%、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是24.3%、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是22.5%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是23.9%。而我國的著名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留學生約2000人,占全校學生總量的10%,[3]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留學生規模太小,國際化程度偏低。
(二)留學生教育層次偏低,國別結構單一
2009年共有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238184名華留學人員,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610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接受來華留學生。我國留學的生源按洲別統計,五大洲都有在華留學生,但亞洲占了絕大部分,生源地比較狹窄。按國別統計,近10年一直排在前三位的韓國、日本、美國的來華留學生人數之和占了來華留學生總數的41%。[1]按留學生類別統計,學歷生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9.23%,非學歷生占60.77%。來華留學生中大部分是非學歷進修生,顯然與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大多數攻讀學位,且教育層次較高形成鮮明對比。由此可見,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教育層次偏低,國別結構單一。
(三)出口的學科相對單一
從學科類別計,來華留學生學習文科類較多,其中漢語專業學生的比例最高,超過60%的留學生都是這個專業。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主要集中于漢語課程,國內各高校為爭奪生源,會把留學事業都集中在漢語教學這個熱點上,勢必會造成國內高校之間的內部競爭。若是“漢語熱”涼下來了,那么來華留學教育就會碰到生源枯竭的問題。另外,接受學習語言留學生,從教育培養方面來講,屬于低層次基礎性的結構范疇,不能體現出我國高等教育的真正水平。
(一)觀念滯后導致宣傳力度不夠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及國內許多高校在發展來華教育上缺乏主動性,常常采取“坐等”的方式,在宣傳與招生上很少主動出擊。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各高校雖建立了網站,但網站上留學生招生宣傳力度不夠,有的內容更新不及時,信息發布不完善,未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的招生宣傳網絡體系。由于資金的限制和投入產出的風險限制,很少地方院校直接參加國外的教育展,或到國外進行招生宣傳,而且大多數院校沒有健全的介紹學校的外文網頁,以致國外的留學生不了解學校的真實情況,從而堵塞了招收國際學生的渠道。此外,很多歐美學生不了解中國的情況,有的甚至存在誤解與偏見,認為中國落后貧窮。另外,中國每年出國留學人數居世界前列,也造成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嚴重落后的假象,這些都極地大阻礙了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貿易的發展。
(二)學歷學位國際認同度低
我國學歷學位教育的國際水平較低。由于教育投入低,2009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24.2%,而美國、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都超過了80%。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使我國政府難以開拓國際教育市場。目前我國財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為3.3%,只相當于法國的59%、德國的79%、英國的66%和美國的69%。[1]經費不足限制了我國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也使學歷學位的國際認同度較差。盡管加入WTO后,我國政府已先后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式簽署了《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議》,但仍有許多國家和地區不承認我國的學歷和學位。
(三)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和醫保制度不完善
1.我國現有的留學生獎金種類及金額較少
獎學金是吸引外國留學生的一種重要杠桿。發達國家為了擴大教育服務貿易的出口額,紛紛設立各種獎學金來吸引留學生。美國的獎學金有聯邦獎學金、私人基金獎學金、學院內獎學金、系科獎學金等,金額和享受獎學金的人數比例也較高。而且,獎學金都是發放給學生自由支配的。目前,我國的留學生獎學金主要由政府提供,高校教育機構、民間組織提供的獎學金很少。我國的獎學金金額低、種類少、覆蓋范圍小。只有少量公費留學生可以獲得,對大部分的自費留學生缺乏相應的激勵手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留學生規模的擴大。
2.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
對于沒有收入或收入微薄的外國留學生而言,教育服務出口國能否提供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也是決定其選擇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發達國家的醫療保險系統已比較成熟,如在英國,只要留學超過六個月,就可以享受國家健康體系的免費服務,無須購買醫療保險。日本國際教育交流協會設立了“外國留學生醫療補助制度”,留學生在醫院接受治療后,可持醫療費收據與國民健康保證到留學生科申請補助。而我國教育部從2000年起才開始為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購買醫療保險。這種做法顯然對大多數自費留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四)專業學科要素稟賦和優勢分布不均
一個國家對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或出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與該國所提供的專業課程的類型、規模、數量和質量密切相關。發達國家針對外國留學生開設的專業課程數量非常多,目前美國各大學針對留學生設置的專業多達5000種,而我國僅有200多個。2007-2008學年,外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最熱門的專業占留學生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工商管理19.6%、工程17%、物理和生命科學9.3%三個專業占45.9%。[4]由此可見,專業學科要素稟賦和優勢分布較為均衡,是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教育服務貿易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最熱門的三個專業漢語、西醫、經濟所占的比例極不平衡,分別占留學生總人數的60.1%、8.1%、4.5%,三專業的所占的總百分比更超過了70%。[1]專業學科要素稟賦和優勢分布不均,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的出口能力。
(五)對來華留學教育的產業性質認識不足
與發達國家尤其是與美國相比,中國來華留學教育起步較遲,發展理念跟不上國際潮流,缺乏對來華留學教育的產業性與效益性的認識。觀念滯后制約留學教育出口具體表現為:一是對來華留學教育的產業性質認識不足。中國目前仍將來華留學教育的目的定為“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是我國外交工作的組成部分和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增進我國人民同各國之間的友誼和了解,維護國際和平環境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這與國際留學教育現有產業性質不相符合,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將越來越大。二是容易產生錯覺,將來華留學生當作外國專家看待,不能準確把握留學生的身份和地位。三是不把來華留學教育當產業看待,沒有引起重視,不僅國家看不到來華留學的效益,各高校更看不到其效益。
(一)奉行市場營銷思想,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中國高校在宣傳網絡體系和宣傳推廣方式上是非常落后的。一方面,各高校要建立健全中英文的招生宣傳網頁,并在網頁上設置有合作辦學項目的大學的相關鏈接,以擴大宣傳和提高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的規模。另一方面,我們要樹立營銷意識,加強戰略合作以擴大對外宣傳力度。我們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采用“名牌戰略”,通過組織中國著名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用走出國門,到國外舉辦國際教育展的方式擴大中國名牌大學的影響與知名度,使世界各國更好地了解我國名牌高校的發展情況;還可以考慮通過與其他國家協商,在對方國家或地區城市建立一個專門的高校咨詢機構,[5]負責向有來華意向的外國學生宣傳介紹我國大學的相關信息,從而擴大來華留學生的規模,為我國的境外消費高等教育出口貿易服務。
(二)加快我國學位在WTO成員國之間的認定
加快我國學位在WTO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認定是實施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的先決條件,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保證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貿易駛入跨越式發展的正確軌道。因此,要大力推進各國之間相互承認學歷,加快我國學位在WTO成員國之間的認定。相互承認學歷又稱為學分互換與學位等值。隨著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我國的學分制度、學期制度、學位制度逐步趨于統一,各國的院校之間可以互相承認所修課程的學分,并可得到對方學校的學位證書(學位等值)。目前,我國與一些國家的高等教育在發展水平上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應抓住機遇加快自身發展。此外,要著力去發展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和互派交換生的項目,加快我國學位在WTO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認定。
(三)完善獎學金和醫保制度
1.多渠道籌集資金,為留學生提供獎、助學金
為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學習,同時也為了更好地激發在華留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必須進一步擴大留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比例,提高資助額度。但由于我國財力有限,通過政府提供大量獎學金是不大可能的。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讓全社會都支持留學生教育。除由國家撥款設立獎學金外,各級省財政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立“院校”獎學金。同時,社會各界也可以捐資設立獎學金。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獎學金的種類和數量,能較好地緩解在華和來華留學生的經濟困擾,使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得到良好發展。
2.完善外國留學生醫療保險制度
2003年,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規定教育部在未來5年每年為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投保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來華留學生綜合保險”。該協議在完善來華留學生醫療保險制度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這種保險的對象只限于享受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因此,要繼續加快保險業發展的步伐,完善針對來華留學生的社會保險性質的醫療保險制度,為所有的外國留學生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服務。
(四)發揮比較優勢,加強特色專業發展
獨具特色的專業是吸引更多高層次外國留學生的重要條件。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圍內學習漢語的需求日益高漲。我們應充分發揮我國在漢語、中醫、戲曲傳統領域的優勢,創設名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吸引更多留學生。[6]建議各高校在特色學科進行雙語或全英文授課以增強對漢語基礎不夠雄厚的留學生的吸引力。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中介學科、橫斷學科應運而生,大學科寬專業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學科設置方法。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學科面和專業口徑仍然較窄。我國的學科設置在國際留學市場中缺乏競爭力,我們應該在新一輪的學科目錄調整中強化一級學科,淡化二級學科,盡早實施按一級學科招收培養留學生,按一級學科統一制定留學生招生計劃和培養方案。
(五)正確認識留學教育的產業化性質
國際上很多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都已經將教育作為一種產業,采用產業化方式發展國際教育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發展不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了教育的產業屬性,沒有把教育和對外貿易聯系起來。例如,至今仍有一部分外國留學生是以教育援助或合作的形式到我國學習的,自費留學生的比例不夠理想。因此,我們應及時轉變觀念,改變教育是一種社會福利事業的觀念,在考慮到教育社會公益性的同時,把立足點移到教育的服務化、貿易化、產業化上來,采用產業化運作的方式來發展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貿易,樹立教育全球化、教育市場國際化的觀念。不斷擴展教育規模,發現人們新的教育需求,發現新的教育服務貿易的市場、方式和對象,提供各種令人滿意的教育和培訓服務。
我國的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還存在出口規模小、國際化程度和留學生教育層次低、國別結構和出口學科單一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宣傳力度不夠、學歷學位國際認同度低、獎學金醫保制度不完善、專業學科要素稟賦和優勢分布不均、對留學教育的產業性質認識不足等。因此,要加大各高校的對外宣傳力度,加快我國學位在WTO成員國間的認定,完善外國學生的來華留學制度,加強特色專業的發展,并正確認識教育服務市場的產業化性質。這樣,才能提高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以擴大提高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出口。
[1]2009年全國來華留學生人數首次突破23萬[EB/OL]. [2010-03-22]http://www.gov.cn/gzdt/2010-03/22/ content_1562026.htm.
[2]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2009[EB/OL].[2009-03-30]. http://www.studyinchina.edu.cn/NewsInfo.asp?Id=325.
[3]反思:中國大學如何吸引外國留學生[EB/OL]. [2009-07-01].http://education.cqnews. net/jrjy/200907/t20090701_3387525.htm.
[4]留美人數:商科數量多農學增長快[EB/OL].[2010-03-31]. http://www.chinanews.com.cn/lxsh/news/2010/03-31/ 2200524.shtml.
[5]張若瓊.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模式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5).
[6]徐堅.我國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戰略對策分析[J].商業時代,2009(6).
Analysis of Strategies for Expanding China's Export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Regarding to Consumption Abroad
Wu Jing1,Liang Li2
(1.2.Economy Department,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Consumption abroad,as a major trade mode of internationaleducational services,features in its highest degree of openness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for every country to execut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on and earn foreign exchange by exporting.Due to the small scale,low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simplicity in national structure and scientific disciplines,etc.China's foreign trade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has long been in a sate of deficit balance.Therefore,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export of educational servi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is situation and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so as toput our country's export of education services regarding to consumption abroad into a broad way of rapid development.
consumption abroad;export of education services;problems;strategy
F062.3
A
1673-8535(2010)05-0021-07
吳靜(1971-),女,廣西梧州人,梧州學院經濟系國際商務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梁荔(1967-),男,廣西梧州人,梧州學院經濟系講師、國際商務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責任編輯:高堅)
201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