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鎮,吳劍波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南京 210004)
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自主創新模式選擇
談 鎮,吳劍波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南京 210004)
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選擇取決于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種最成熟的模式劃分基礎之上,引進按目標用戶定位不同劃分的破壞性創新和維持性創新模式,形成6種二維創新新模式。
企業;自主創新;生命周期;選擇
在世界金融危機和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下,我國的企業面臨出口下降、資金緊張、利潤減少的困境,自主創新已經成為許多企業脫離困境的“靈丹妙藥”,但是自主創新理論的缺乏使得企業在自主創新的實踐中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理論和實踐脫節嚴重。對自主創新模式的研究,前人大多只是從不同角度進行簡單的分類,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本文從實現途徑和目標用戶定位兩個維度定義企業自主創新模式,并分析企業各個生命周期階段的模式選擇,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
自主創新理論是從創新理論演變過來的。對創新做出明確論述的首推熊彼特[1](J.A.Chumpeter),他第一個從經濟學或企業經營的角度系統提出了創新概念。在熊彼特看來,所謂“創新”,就是把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之后,索洛、伊諾思、林恩、繆爾賽等西方學者,對創新理論尤其是對技術創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內容涉及技術創新條件、創新分類、創新要素等方面。國內學者付家驥、許慶瑞、羅偉[2]等從上世紀90年代也開始對技術創新進行研究,焦點主要在于技術創新的概念、國外創新理論的介紹、創新能力的評價等。而自主創新是國內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的組合詞,最早出現在1994年陳勁在《科研管理》上發表的文章《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學習模式》中,文中認為自主創新的含義是“自主技術創新”。這篇文章后來被廣泛引用,對我國自主創新的研究和實踐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稍后,很多學者在自主創新含義、特點、與其它形式創新的關聯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走得更深的涉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構建[5](夏志勇、袁建華,2006)、自主創新模式分析[6](劉迎秋,2006)等。
其實,有關自主創新的定義曾是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在早期的文獻中,自主創新與引進國外技術、消化吸收被歸之為不同的范疇,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自主創新與技術吸納被認為是相對的概念,特別是傅家驥等關于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合作創新的分類方法以及自主創新的優缺點討論,更是得到了不少文章的引用。但是僅用跟蹤模仿—自主創新的概念,難以觸及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急需解決的根本問題,使得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踐,一度受到懷疑并引起爭論。后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胡錦濤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講話中都強調指出,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綱要》和《講話》發表后,自主創新的研究興起一個新高潮,其范疇得到了比較統一的認識和響應。現階段人們都接受了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模式[7](圖1)分類,其實這種分類是按照實現途徑進行的。原始創新是完全按照企業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核心技術或核心概念的突破;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通過模仿技術首創者的實質性技術,或引進或破譯首創者的核心技術,通過吸收和改進獲得更具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集成創新是通過不同單項技術的要素、結構、功能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被整合而生成的不同于原單項技術的新技術。

圖1
2003年,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按目標用戶定位不同可以將技術創新分為兩類:破壞性創新和維持性創新[3]。破壞性創新是企業偏離主流市場用戶所重視的績效屬性,引入低端用戶或新用戶看重的績效屬性或屬性組合的產品或服務,通過先占領低端市場或新市場,再逐漸破壞或取代現存主流市場的產品或服務的一類創新[8]。破壞性創新提供了不同的性能組合,為新興市場中新用戶的新應用創造價值,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需要對相關的產品或服務進行調整。而按照企業主流用戶的需求性能改進軌道上進行改進的創新,即使技術上有質的突破或者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只要目標用戶還是針對現有主流用戶,就是維持性創新。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把破壞性創新和維持性創新的概念納入到自主創新新模式之中進行探討。
綜合前人的研究,我們根據實現途徑和目標用戶定位兩個維度將企業自主創新模式分為:破壞性再創新、破壞性集成創新、破壞性原始創新、維持性再創新、維持性集成創新、維持性原始創新(圖2)。

圖2 企業自主創新模式
1.破壞性再創新:通過模擬技術首創者的實質性技術,并經過更加深入的開發、完善,從而獲得更具競爭力的核心技術,但經過模擬——自我消化后的技術的目標定位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不再定位于市場現有主流用戶,或主動挖掘潛在消費者,或把精力傾注于低端用戶。在技術方面,破壞性再創新不用做開拓探索性工作,可以避免率先技術創新的風險。但是需要對市場進行全面調研和深入認識,具有很大市場的不確定因素風險。破壞性再創新者將要在創新鏈的中游環節和下游環節(市場)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2.破壞性集成創新:企業通過整合不同單項技術的要素、結構、功能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生成不同于原單項技術的新技術,而此種新技術的定位不再是市場主流用戶,而是潛在用戶或低端用戶。破壞性集成創新所需要的各項技術來源可能都不具備原創性,但在各項技術的組合模式和整合方法上具備原創性,并通過集成實現了技術方面的新突破和新發展。如果實施成功,破壞性集成創新往往能帶動一批技術,形成一個新產業。此種模式需要多種技術、多種資源的有機整合,是創新的集大成,因此,對企業的綜合技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時,市場的風險也是企業必須承擔的。
3.破壞性原始創新:企業在沒有技術、市場的參照標準和參考對象的情況下,完全依靠單位內部努力和探索,產生核心技術或核心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礎之上開拓新的用戶市場和完成技術的商品化。破壞性原始創新率先采用了新技術,制定了新技術標準,開拓了新用戶市場(此種創新很少針對低端用戶,因為更多的是突破性技術帶來主流產品的顛覆),企業可以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并在市場上建立自己的企業符號,得到消費者的信任。但是,從技術開發的方向把握、途徑選擇、技術應用方式到新市場的開拓,如果沒有產業和技術的發展方面的長遠眼光、沒有對市場的深刻洞察力,破壞性原始創新是很難成功的。不管在技術上還是市場上,破壞性原始創新都是最具風險性的,同時它的回報也是最可觀的。
4.維持性再創新:企業針對主流用戶群進行的引進、模仿現有產品或者對現有技術進行升級,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更新換代的模式。由于采取模仿策略企業無需投入大量研發資金,也無需開拓新市場,所以這種創新模式投資周期短、不確定性風險較低、創新強度小、技術發展路徑依賴性強、創新活動具連續性和漸進性,是最為保守的一種創新模式。但采取這種創新戰略的企業通常只能達到次優均衡,并將永遠落后于競爭對手。
5.維持性集成創新:跟破壞性集成創新的區別在于目標用戶定位是否偏離主流用戶。維持性集成創新定位沒有發生改變,仍然是主流客戶,因此市場風險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但技術的集成需要企業有很強的技術、資源方面的整合能力。
6.維持性原始創新:企業完全依靠自身努力,針對主流用戶自主進行技術創造。不變的部分是目標用戶仍然是主流客戶,改變的部分是核心技術的突破,這使得企業能夠更加鞏固自己行業領先或領域領先的地位,在獲得高額利潤的同時也降低了市場不確定的影響。
如前所述,企業自主創新模式可以分為破壞性再創新、破壞性集成創新、破壞性原始創新、維持性再創新、維持性集成創新、維持性原始創新6種模式,每種創新模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條件,所以我們并不能簡單地說哪種好哪種不好,而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企業在實踐中究竟應該選擇哪種創新模式,取決于企業的具體情況。本文將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在分析企業各個生命階段特征的基礎之上來探討企業在各個階段應該選擇什么創新模式。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表明,任何一個企業都有一個從生到死、由盛轉衰的過程。企業從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開始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直到依法破產、被接管、被收購或其它原因而滅亡為止的一段時期可以稱為企業的一個生命周期。企業的生命周期遵循大致相同的規律,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問題。階段的劃分是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迄今為止,已有20余種生命周期階段模型問世。本文選用四階段模型,將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創業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再生階段。
1.創業階段時期的自主創新模式:處于這一時期的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較高,尚未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由于企業的資源有限,因此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生命,這時企業可以選擇投資周期較短、不確定性風險較小的維持性再創新,這樣可以在節約整個價值鏈成本的基礎之上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質量、性能的提升上,從而逐步形成企業基礎核心競爭力。同時,由于在市場上沒有穩定的目標顧客,市場占有率較低,企業要對消費市場進行周密的市場研究,做出詳細的市場細分,集中有限的資源滿足目標顧客的需求,這時企業可以選擇定位于低端用戶的破壞性再創新,這樣既可以避免與競爭者直接爭奪主流客戶,又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水平,通過先占領低端市場再爭取逐漸破壞或取代現存主流市場的產品或服務,最終推動企業盡快進入快速成長期。
2.成長階段時期的自主創新模式:企業進入成長階段意味著企業將面對著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企業的專業化要求也越來越高,經營風險不斷降低,企業最重要的任務是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擴大市場占有率,此時企業應該專注定位于主流客戶,并在客戶中形成自己的企業符號,同時企業已經具備了基礎性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承擔一定的技術風險,因此企業可以選擇維持性集成創新、維持性原始創新,從而使得核心競爭力得到快速增長,推動了企業順利進入成熟期。
3.成熟階段時期的自主創新模式:在這一時期,企業的發展速度有所放慢,處于穩定狀態,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各種能力也都處于鼎盛時期,因此企業可以選擇維持性集成創新、維持性原始創新,不斷滿足主流客戶的需求,在消費市場上形成穩定的品牌形象,形成強有力的品牌文化和品牌效應。此時企業風險抵御能力也達到了最大,為了盡量延長企業的成熟期,規避企業的衰退期,企業還可以選擇風險和收益都較大的破壞性原始創新和破壞性集成創新,通過新技術的突破和新市場的創造來創造更多的生產者剩余。
4.再生階段時期的自主創新模式:當企業步入再生階段時,銷售額急劇下降,業務萎縮,市場占有率下降,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但由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剛性,使企業缺乏創新精神和活力,不能迅速適應市場的變化,因此這一時期企業工作的重點是盡快促進企業蛻變,實現企業的再生。一方面,企業可以選擇維持性集成創新、維持性原始創新,加大基于主流客戶關系的創新力度,形成更大的消費者讓渡價值,穩定住主流客戶群;另一方面,企業應該重點選擇破壞性原始創新和破壞性集成創新,通過詳細分析目標市場,挖掘潛在客戶和低端客戶,尋找主流客戶之外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避免因主流客戶市場的萎縮而導致其業已形成的核心競爭力被削弱,從而使企業迅速發生蛻變和規避衰退的風險。
通過對自主創新模式的分析,我們得出了如下結論:可以從實現途徑和目標用戶定位兩個維度將企業自主創新模式分為:破壞性再創新、破壞性集成創新、破壞性原始創新、維持性再創新、維持性集成創新、維持性原始創新6種模式。企業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有著各自的階段特征,企業應該根據階段特征選擇自主創新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自主創新模式選擇
前人對自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的分類基本有三類:(1)按照實現途徑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2)按路徑的不同分為兩種:平滑的、漸進性和累積性的漸進性創新以及不連續的、質的跳躍、與既有技術的顯著脫節的突破性創新;(3)按組織形式不同分為兩種:由若干創新主體通過契約等形式實行聯合、共同完成創新的聯合創新以及企業獨立研究開發獲得有開發價值的技術成果的獨立創新。
對于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的劃分,我們認為企業在選擇這兩種創新模式的時候存在著較大剛性。因為技術的突破或質的飛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經常偏離人為的計劃和愿望軌道,實際情況往往是在漸進性創新累積中突現突破性成果,這種結果的產生跟企業最初的創新模式的人為選擇關系不大。絕大部分企業都是在漸進累積中進行持續創新,創新的突破更多的是以前期累積為自變量的的函數因變量。所以此種分類的實際意義有待商榷。
對于聯合創新和獨立創新的劃分,我們認為企業在制定創新戰略的時候對這兩種模式的選擇受到外部環境較大的約束:(1)區域產業聚集度;(2)企業所處的產業集群的成熟度;(3)產、學、研結合的政策環境;(4)其他企業技術與本企業技術的互補性等。我們的研究更多的是關注企業內因對創新模式選擇的決定作用,所以不在此對這兩種有較大外部剛性約束的模式作分析。
因此,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選擇取決于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這給企業創新模式的戰略選擇提供了參考坐標。對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判斷的研究和成果已經很多,通過這些研究企業是比較容易的界定出自己所處階段的,結合本文的研究,可以準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新模式。本文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種最成熟的模式劃分基礎之上引進了按目標用戶定位不同劃分的破壞性創新和維持性創新模式,并形成了6種二維創新新模式。企業通過采用與傳統維持性創新不同的破壞性創新占領低端用戶和新用戶,并且由于行業的領導企業的動機不對稱導致他們沒有動力進行防衛[9],實行破壞性創新的企業對行業的領導企業有著毀滅性影響,從而采用破壞性創新戰略的企業走上增長路徑的成功概率從6%增長到37%[3]。把破壞性創新納入自主創新模式的意義可見一斑。□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0.
[2]洪銀興.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后危機階段的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09.
[3]克里斯坦森.創新者的窘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4]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5]夏志勇,袁建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系統構建與構成要素分析[J].北京:工業技術經濟,2006.
[6]劉迎秋.中國民營企業競爭力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7]雍蘭利.基于創新路徑的我國制藥企業自主創新[D].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6.
[8]克里斯坦森.困境與出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責任編輯:浩 宇
F270
A
1004-1605(2010)07-0050-04
談鎮(1963-),男,湖北黃石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科研處長,經濟學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吳劍波(1984-),男,江蘇常州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企業管理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