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嘉 何炳欽 崔鵬 江凌
(1.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000;2.清華大學,北京100084;3.景德鎮高等??茖W校,江西景德鎮333000)
景德鎮陶瓷燒制與生態景觀的演變
詹嘉1,2何炳欽1崔鵬1江凌3
(1.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000;2.清華大學,北京100084;3.景德鎮高等??茖W校,江西景德鎮333000)
論文應用質性分析方法,通過案例剖析和邏輯實證,研究了景德鎮柴薪、窯爐、陶瓷三者構成的文化生態景觀,揭示了燃料與熱量的轉換、窯室與容量的關系、窯型與燒制的聯系及其演變的規律。
景德鎮陶瓷,柴薪生態,窯爐生態,景觀演變
C.O.Sauer指出文化景觀包括人類活動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形式,Jordan據此強調以文化生態為核心。C.Troll重視不同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空間結構、互相作用、協調功能以及動態變化。S.Passarg肯定區域、人、文化、歷史是自然景觀變化的“空間動力”。黃淑娉等指出人類學應關注文化對環境的適應,只講技術,不講生產關系失之片面。吳文藻肯定J.H. Steward將自然科學引入文化研究的同時,指出社會科學有自身規律,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學規律替代。景德鎮陶瓷生態景觀是窯工和自然的杰作,可為起步較晚的中國景觀生態學研究,提供新的文本、新的視角。
目前,陶瓷研究開始由工藝造型、裝飾審美,轉向地理環境、生態條件。權奎山的《試論南方古代名窯中心區域移動》以景德鎮窯等為例,認為中心區域的轉移,由原料、交通、勞動力資源和市場等因素決定。秦大樹的《宋元明考古》反思窯系概念的偏差,提出應從生產區域和發展階段考察瓷業,強調交通、城市等要素對生產格局的影響。方李莉的《飄逝的古鎮》從社會的角度,尋找景德鎮窯業遷移的答案。但尚未系統論述景德鎮陶瓷的生態景觀,因此,本文生態的視野,考察陶瓷的自然遺跡、文化遺存、生產遺址、生活遺物,分析景觀分布、變化、擴散及人類活動空間結構的區域差異,突出瓷區文化地理的價值。
景德鎮下轄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位于江西東北部,坐落于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日照1968.5h,平均日照44%,平均氣溫17.1℃,平均無霜期248d,森林覆蓋率達76.5%[1]。景德鎮為丘陵盆地,西北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西南部為地勢開闊的昌江谷地,俯瞰全鎮,形如一個向西南開口的山間盆地。東北高、西南低,從東北浮梁縣的山區,到珠山區盆地邊緣,再到西南昌江區的丘陵,都生長著砍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槎柴,是景德鎮陶瓷燃料的“天然倉庫”,浮梁縣的柴薪質量最好、數量最多。昌江,發源于祁門、黟縣交界的大洪嶺南麓,經景德鎮匯入東河、西河、南河,注入鄱陽湖。河水含沙量小,河床穩定,水質、水量適宜原料、柴薪、瓷器運輸,形成了“村村陶埏,處處窯火”,“茅舍倚岸夾江開,征帆日日蔽江來”[2],它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對國內外陶瓷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根據景觀類別和結構層次,可以發現景德鎮陶瓷生態景觀時空分布:唐代以前主要起源于鄉村,五代轉移到鄉鎮,元代發展到市郊,明清聚集到市區。宋代陶瓷生產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元代逐漸形成手工業化的行業機制。區域、人、文化和歷史是自然景觀變化的四種“空間動力”,人們利用生物圈中的土壤、植物、水和人類圈中的人造物體,創造了相互交織的自然、文化模式和過程,這種景觀由人類意識和自然環境的結合[3-5],形成的地緣形態和空間格局。僅浮梁縣就有森林283.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809.9萬立方米,毛竹林11.8萬畝,主要樹種有杉樹、馬尾松、青岡櫟、苦櫧、甜櫧、栲類、樟樹、楓香、棕樹等[1]。
景德鎮陶工根據地勢的變化、季節的更替、植物的榮枯,有計劃的組織砍伐柴薪,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關系,不斷地完善生態景觀調節機制,使生態效率與社會效用保持一致,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高度統一。古代景德鎮及鄰縣盛產松樹、灌木、狼萁等柴薪,明代以前,瓷窯都是船柴、水柴兼燒,船柴即槎柴,因船運得名;水柴即松柴,因順河放排得名?!案G用船柴六,水柴四。船柴傳焰則易,水柴擁燎則久”[5]。水柴火力均勻持久,故多燒細瓷;船柴火力不均,不能持久,故多燒粗瓷。清代船柴、水柴分燒,形成柴窯、槎窯和柴、槎兩幫。龔鉽的《陶歌》驚嘆“滿窯晝夜火沖天”的盛況。槎柴火焰短而灰分多,硫黃含量高,燒制精細陶瓷,釉面呈色效果不夠理想。松柴火焰長而灰分少,硫黃含量極少,適宜燒還原焰,釉面呈色效果好。
景德鎮的保槎公所、保柴公所,文獻記載成立于光緒末年[1]。但根據景德鎮窯業規模,大量從業人員的地域性特征,其行業組織的成立應該不晚于明代,因為唐宋時期,中國商會行幫就非常發達,而此時的景德鎮陶瓷就已經名振朝野。
景德鎮柴薪的生長,以松樹為先,但它通常并不密集,既能遮擋過度的強光,又能使足夠的陽光透射地面,使地表趨于溫濕,適合灌木、狼萁等植物生長,在多雨的季節吸收大量的水分,少雨的季節再將水分釋放出來,防止水分流失。因此為動物提供了生活環境,有效地防止風雨對土壤的侵蝕,涵養水份,保持地面的潮濕,降低土壤流失,使落葉盡快分解,將營養返還到土壤,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景德鎮的槎柴簡稱槎,是槎窯燒坯成瓷的燃料。主要有小灌木、松枝、狼萁、芭茅等,灌木指沒有明顯的主干、呈叢生狀態的樹木,枝干橫生,植株一般矮小,不超過6m,種類較多,以杜鵑、槭樹最好,多生長在潮濕地帶,如河道兩旁。松枝是松樹的枝椏。芭茅屬于蒿類草本植物,冬季枯死。狼萁是生蕨類植物,冬季枯萎。景德鎮的槎柴,根據光照和降水的遞減,山勢的遞增,分一年兩割、一年一割,兩年一割。
景德鎮砍伐槎柴的人分三種。一是本地農夫,當村落附近槎柴砍伐無幾時,便成群結隊進入山區,搭起茅棚砍上十天半月,挑下山堆在河邊,用自己的船只運到景德鎮銷售。二是外地人,他們看好山頭后,與掌山人洽談,以總收入的10%為酬金,若要砍松椏,則要30%,松椏厚密的要40%,掌山人將一半酬金給山主??抽度税验恫裉舻胶舆叾押茫迳夏九茖懮闲彰皵盗浚却召彽拇瘛H浅菂^貧民,他們在附近山頭砍伐后,直接挑到保槎公所或槎窯賣掉。
槎柴用小藤條捆成小把,按保槎公所規定,不得少于0.75kg,松椏可略少,因銷售是按“把”計算,人們用長柄木杈杈上船,疊成人字形,上蓋芭茅草,四周飄檐出垛,以防雨水。槎窯有“下港”工,專門收購槎柴,槎柴短缺便敦促砍槎,預付定金,價錢也高一點。但槎船涌到碼頭,“下港”工將價錢壓低一點。成交后,由“下港”工與槎工對面而視,各執長柄木釵一把,共同唱槎。船空后按籌碼統計實數,交保槎公所開票,窯戶憑票付錢。槎把太小的打折扣,太濕的退回賣方自曬[6]。
景德鎮保槎公所,設在登科下弄河岸,是槎柴交易中心,即陶成窯的辦事機構,土庫門面,磚木結構,樓下有廳堂廂房,樓上有宿舍和客房,負責組織槎源、中介槎柴交易,安全貯存槎柴。槎船停泊在景德鎮登科弄碼頭,通常多達400只,所以只好停泊在千佛樓至太白園一帶,擠滿半個河面,好似綠色的地毯,非常壯觀。卸槎按停船先后次序,一般要呆3~5天,但大港的船隨到隨卸,因為窯戶缺槎時隨叫隨到,故也有優先權。
松樹是旱生植物,可以生長在不同的土壤中,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根須容易吸收水分和養料,耐干旱瘠薄,喜歡陽光,是著名的先鋒樹種。馬尾松是亞熱帶主要造林樹種,適宜溫暖濕潤性氣候,對土壤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能在粘土、沙土、石礫土,甚至石縫中生長,喜歡酸性和微酸土壤,生長快、壽命長、適應性強,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鋒樹種。油松對土壤要求也不高,喜微酸性和中性土壤,不耐鹽堿性土壤,但在石灰巖山地、土層深厚、有機質含水量高,降水量充沛,排水良好地方生長更好。松樹是燒制精細陶瓷的重要燃料。
景德鎮及鄰縣的鄱陽、祁門等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酸性土壤廣布,非常適合松樹的生長,是松柴的主要產地。為了保障柴行、柴客、窯戶的利益,促進精細陶瓷的生產,窯幫、行幫、客幫共同成立了保柴公所,基本職能是:①協調和解決三方因窯柴引起的爭端和重大事件;②加強窯柴的統一管理,使窯柴供應適應瓷業發展的需要;③做好窯柴碼頭的治安防盜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規范窯柴等級規格。窯柴分:天字號長24cm,直徑30cm以上的老松樹鋸成,干透,斧劈四五開,行家稱作“斧片”;地字號長24cm,直徑16.7cm至30cm的松樹鋸成,三四開。三開片和雙開片,長23.3cm,直徑15cm,劈開三開或對開。鹿子,長23.3cm,直徑6.7cm,不劈開。前兩種柴含松脂多,易燃,火力猛,常用于燒上半夜;三開、雙開、鹿子常用于燒下半夜。敦促各方按質論價,注重質量,穩定供應[6]。
其次,統一窯柴運費。窯柴主要靠船運,主要碼頭有朱氏弄、斗富弄、彭家弄、繡球弄、劉家弄、花園弄,昌江是主航道,根據距離、水流、載重不同,制定不同的運費,還根據柴窯距離,以“厘腳”為單位計算挑窯柴的力資。
再次,建立夾籃和籌碼年檢制度。挑窯柴的夾籃既是挑柴的工具,又是買賣的計量衡器,夾籃用竹片彎繞制成,高約70cm,底寬約47cm,下端三分之二呈長方形,上端呈三角形,經公所檢驗合格,加蓋火印方能使用。規定用籌碼計數,籌碼長約70cm,寬約2cm,必須加烙火印。每年三四月間對新夾籃、新籌碼進行年檢,防止作弊。
最后,實施“三嚴禁”、“一贖回”禁令。三嚴禁:一是嚴禁一切偷柴行為,即使是運柴船民也只能留用半擔;二是嚴禁市民買窯柴燒飯;三是嚴禁剝窯柴皮。一贖回:凡被洪水沖走的窯柴,任何組織和個人撈獲不得變賣或自燒,一律由公所按成本的半價就地贖回。
由于細瓷的需求不斷增加,柴窯越來越多,窯柴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公所嚴格地管理,理順柴行、窯戶、柴客的關系。窯戶只能通過柴行購買窯柴,柴行必須盡力供應,柴客只能通過柴行銷售。有利于窯戶專心燒制瓷器,柴行專業化經營,柴客專門組織柴源。窯柴可以在曠野中安全地堆放,形成了“日曬黃金夜不收”社會風氣,促進了瓷業地蓬勃發展。
生態文明要求人類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既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又善待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生產與生態有機的結合。瓷窯建筑因地制宜,文化是動因,自然條件是中介,景觀是結果[7]??疾熘袊沾筛G爐結構,饅頭窯北方代表窯型,龍窯是南方代表窯型,按管理體制分為民窯、官窯,但它并不是特指某種窯型。景德鎮陶瓷窯爐從無到有,經歷豎穴式、橫穴式的窯爐時期,燃料多而產量小,為節省燃料,增加產量,窯工擴大了窯室,改進窯爐結構,提高燒成技術,向后出現了龍窯、葫蘆窯、鎮窯,出現了“官民競市”的局面。
燒制是陶瓷最重要的工藝,關鍵是窯爐的結構,龍窯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東漢時期更加完善。景德鎮窯工在延長橫穴式窯爐的基礎上,修建了龍窯。龍窯依托山坡建造,與地平線構成7°~23°角,一般窯長為10~30m,窯室高1.8m。根據燃燒的規律,窯身分為預熱、燒成、冷卻三部分,前端低為窯頭、火膛,后端高為窯尾,有效地利用煙氣熱量預熱坯體,使廢氣熱損耗降低,并將燒成溫度提高到1300℃[8]。因為窯身呈長條形,宛如一條火龍故叫龍窯。
宋元時期,窯工在窯背或兩側每隔1m左右設一對投柴孔,把陶瓷放置窯床,將柴薪投入坯垛之間的火道燃燒,達到預定溫度,自下而上逐排投柴焙燒,形成移動的火焰。窯頭有預熱室,窯尾煙囪較低,因為傾斜的窯身起到了煙囪的作用。窯內不允許正壓大于1個大氣壓,以避免漏出熱氣,損失熱量;也不允許負壓小于1個大氣壓,以免滲入較多冷空氣,使窯內冷熱氣體分層,上下溫度分布不勻;最理想的是窯內維持1個大氣壓,達到理想的效果[8]。為此陶工通過調整坡度使全窯處于零壓或微正壓狀態,通過抽力控制還原氣氛及溫度升降,使火焰流向與窯身平行,溫度比較均勻,燒制高質量的瓷器。龍窯的熱效率較大,生產周期縮短,產量大,成本低。
元代末期,景德鎮不象南方其他地區使龍窯向階級窯發展,而是用葫蘆窯取代龍窯,明清時期成為主要的窯型。因為五代至宋代,景德鎮主要生產單色釉瓷,從元代開始,制瓷工藝發生了重大變革,結束了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高溫顏色釉對窯爐的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龍窯溫度波動較大,氣氛變化較大,適應不了燒成工藝的需要。于是景德鎮窯工在龍窯的基礎上,吸收了北方高溫饅頭窯的優點,創建了葫蘆窯。典型葫蘆窯的坡度從13°~15°降至3°~5°,窯體長度從約20m大幅縮短為約7m,后室長度從約16m降至約4m。窯的腰部內折,分前后兩室,窯前有火膛、灰坑,窯后室設煙囪?;鹛泡^大,窯體左右兩壁外弧,窯壁近火膛處微內縮。葫蘆窯前后兩室宛如兩個“饅頭”,運用半倒焰技術,把排煙孔設在后壁,修建獨立的煙囪。由于煙囪的抽力,使窯內壓力基本處于零壓或負壓,比較容易控制溫度和氣氛,便于熱能的有效利用,提高產品質量。湖田窯址發現了元明時期的葫蘆窯,另外,御窯廠“廠跨珠山,周圍約三里許……窯式:曰青窯,曰龍缸窯,曰風火窯,曰色窯(燒煉顏色者)……”[9],主要為葫蘆窯。
明代,由于釉料成分的改變,于是,窯工改革了葫蘆窯窯體較小,容積小,前后溫差較大的缺點,結合松柴特性創建了景德鎮特有的鎮窯,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獨特地位。鎮窯屬穿逗式木構架建筑,為兩層木構建筑,窯房的主柱及架梁,多選用質地堅碣,經久耐磨的松樹、櫧樹等普通雜木。用自然彎曲的樹干作梁柱構件,沒有進行任何技術處理,僅僅鑿制榫卯,構架而成。底層為制瓷工人裝坯,開窯及選瓷的場所,上層貯存3~4窯次的松柴,為2100~2800擔,負荷1t/m2以上。窯房屋檐低空飄出以防止雨水,增寬層檐加大投影面積,屋底與屋面形成溫差,加上屋頂高、窗戶小,屋內形成強氣流通道,樓板架空,使兩樓氣體形成對流,屋內涼爽干燥。

鎮窯的燃燒室型為一頭大一頭小的長橢圓形,近窯門處寬而高,靠近煙囪則逐漸狹窄矮小,故有“鴨蛋窯”之稱。因為要在窯房存坯、裝匣、焙燒、開窯、揀選,鎮窯占地面積約為36m×18m=648m2,窯室全長約15~20m,容積為300~400m3。鎮窯分成窯底、側墻、拱篷、燕尾墻、煙囪等部分。窯底即窯床,為承載瓷器的底部,用三合土的夯實,再平鋪一層窯磚,窯磚上鋪石英砂,以穩固匣柱。側墻為的蛋形圍墻,高度由前至后逐漸降低,主要承受拱篷的垂直壓力,防止直墻暴肚。拱篷用厚約21cm的雙曲磚嵌構,頭部為雙曲球面磚,拱篷橫斷面呈橢圓拱形,綜合了環砌拱與錯砌拱的優點,具有較好的整體強度,且便于拆修。燕尾墻用于楔緊整個拱篷和支承煙囪的大部分重力。煙囪的前壁垂直支撐在掛窯口頂篷上,后壁支撐在窯背端墻上,兩側支撐在燕尾墻上,后壁與兩側往上逐漸向中心收縮,到囪口形成三角圓形,煙囪伸出窯房外高約6.5m[8]。
鎮窯費用少,產量大,周期短,可以快速燒成和快速冷卻,適應景德鎮制瓷原料。煙囪是全窯產生抽力的關鍵,頂部呈鋼筆尖形,尖端朝向窯頭,使煙塵抽排受氣候、風向影響較小,即使窯內煙氣減少,也可以保持適當的動壓,避免窯外空氣倒灌,有效防止抽力因氣流而產生的波動。窯內空較高,可以裝燒高溫、中溫、低溫的瓷坯,同時燒成40多個品種的瓷器。鎮窯有效地控制燒成氣氛、降低了燃料消耗、保證瓷器燒成的質量,較龍窯、葫蘆窯更為優越,因此,鎮窯單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最小,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
據《浮梁縣志》記載:“珠山,獨起一峰巒,俯視四境。相傳秦時番君登此,謂立馬山。至唐,因地繞五龍脈,目為珠山。元末,于光據之為行臺,號蟠龍山?!笠詾橛鲝S鎮山?!钡剌泴W家認為這是五龍搏珠之珠,便改名為珠山,明清兩代御窯廠便建于此。御窯與官窯名稱往往通用,按照皇家規制而建,是經典的官辦工場建筑,分管理和生產兩部分。根據考古遺跡可知,御窯中軸線是官署建筑,兩側是生產建筑,形成“一軸兩翼”的景觀布局。
管理部分是衙門建筑,中間是三間正堂,接著是一間穿堂、三間寢堂,堂后高阜是一座亭子,明代題額“兀然”,清代題額“化績”。正堂兩旁各設三間廂房,東南開三座門。正堂左邊有官署,官署開設大門三座,正堂三間,東西廊房六間。正堂之前有儀門三座,鼓樓三間,東西大庫房各六間,內外東西大庫房八間,御器廠的東邊是九江道的衙門,西邊是官員的公館。
生產部分的建筑,分“作”興建,作相當現在的車間。御器廠內的分工計二十三作:“大碗作、酒鐘作、碟作、盤作、鐘作、印作、錐龍作、畫作、寫字作、色作、匣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木作、鐵作、竹作、漆作、索作、桶作、染作、東碓作、西碓作”[10]。各作房間多少不一。御器廠有甃井二口,船柴房十間,水柴房九間,窯工歇房八間,督工廳三座,玄帝、仙陶、五顯三座神祠,廠外有師主神祠。在御窯東北部出土7座葫蘆形窯爐遺跡、西側出土15座饅頭形窯爐。
清代基本維持了明代御器廠的“廠署規制”,但廢除了督工廳和獄房,將大碗作、酒鐘作、碟作、盤作、鐘作調整為大器作、小器作、仿古作、雕鑲作、創新作,把圓器各作合并為大器和小器等作。在頭門外修建了一座屏墻,屏墻和頭門之間建有東西甬道,與街市相通[10]。

空間相關是景觀格局的最大特征之一[11],其空間格局,取決于生物、非生物,是和人類發展過程相關聯的最佳尺度[12],但經常受到能力、技術的限制[13]。景德鎮陶瓷生態文化景觀的演變,證明了它們的區別與聯系,燒制陶瓷的松樹、灌木、狼萁等柴薪,都有賴于自然資源,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陶瓷生態景觀。為了生產更加精美的陶瓷,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工匠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遵循自然規律,改進工藝流程,引發陶瓷生態景觀的演變,創造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產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化。景德鎮陶瓷生態景觀由柴薪景觀、坯房景觀、窯房景觀、原料處理景觀、茭草景觀組成(本文只探討柴薪、坯房、窯房的景觀),并在空間上形成森林--礦物--坯坊--窯房的垂直分布格局(本文只探討森林和窯房)。景德陶瓷生態景觀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明的典范,具有活態性、融合性,由此可見,自然因為人類而具有價值,人類因為自然而具備活力。
景觀格局變化的驅動因子歸納為自然與人文因子兩類[14-15],景德鎮陶瓷燒制的生態景觀依托丘陵山坡,以流動的柴薪,靜止的窯爐構成,包含了自然與人文驅動因子,使系統能量和物質流動保持完整性。系統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于森林、河流,為陶瓷生產提供燃料和動力,形成了系統內獨特的能量和物質流動,維持景德鎮陶瓷生態系統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功能。燒成是制瓷業最重要的環節,將一種物質轉化成另一種物質。不同的燃料燒成的效果也不同,因此窯爐構造和燒成工藝必須與之適應,因此,景德鎮自東漢至元代基本以龍窯為主,元末代以后,以葫蘆窯、鎮窯為主,正確使用龍窯、葫蘆窯、鎮窯和氧化焰、還原焰燒造,這是由景德鎮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以及陶瓷工藝的特殊性、繁雜性所決定。
人們充分適應不同自然和人文背景,以及滲透其中的價值觀,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續[16]。景德鎮陶瓷生態景觀完善調節機制,生態效率與社會效用一致。首先,根據柴薪的生長周期,合理安排砍伐,如果狼萁柴少,而且沒長硬,則不能開山設棚,如若砍伐也不會驗收。并規定松椏夾帶松樹或松苗的不收,甚至處罰,保證了松樹的生長。人們利用四通八達的河網,形成生態運輸系統。其次,窯房在不同高度錯落分布,龍窯依托山坡修建,鎮窯依托谷地修建,減少了人對環境的破壞。窯工在傳統龍窯的基礎上,吸收了饅頭窯的優點,創建了葫蘆窯,又在葫蘆窯的基礎上創建了鎮窯,充分利用窯室上下空間,節省能源,提高了燒成溫度和陶瓷質量,是景德鎮陶瓷燒成工藝劃時代的進步。
景德鎮窯磚的取材制作具有持續的特征。用黃土、紅土、沙土生產,黃土性粘,可塑性強,廣布于田壟之中;紅土耐高溫,不易變形發裂;沙土呈細微顆粒狀,分布在昌江河岸,為磚的骨架。將三種土按比例拌和,取出石子和雜物,用牛反復踩踏成泥。把它填滿硬木做成的磚匣,用木槌均勻敲打,使磚面飽滿,四角有楞,再放在坦場晾曬,令它堅硬異常。普通磚為長方形,鎖口磚為楔形,特為窯篷合龍時專用。窯磚長24.6cm、寬8.4cm、厚3.8cm[17]。舊窯篷拆卸下來的老磚,用來壓在新窯篷的兩旁;斷裂的窯磚頭,用來建筑房屋,至今,里弄小巷仍到處可見。
在生態系統中,由物質能量形成的功能特征,局部與整體相適應。景德鎮陶瓷生態景觀的演變,表現為生態環境與工藝技術,物理變化與生態變化相協調。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減少能耗,是陶瓷發展的重要動力。景德鎮工匠借鑒浙江龍窯的裝燒技術,大量使用疊燒間隔窯具,并率先使用較耐高溫的匣缽裝坯疊燒,疊置高度接近窯室的頂部,充分利用垂直空間。并妥善利用窯場遺址,因為在山坡上建造龍窯,開辟并夯筑坡度平整的山地,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時間,于是工匠就選擇廢棄的窯場重建,在窯址附近的村落就近獲得低廉的勞動力,極大地降低了作業成本。景德鎮早期龍窯因窯室較短,故只有窯頭一個窯門,并兼作火門。隨著窯體的加長,便在窯室的側面設置窯門,減輕勞動強度和降低破損。以后又將投柴孔取代火門,避免了因火門太大,使過量的空氣進入窯室,還原焰難以生成或維持,窯溫難以提高[17];避免了費力費時地封閉火門,克服了燒成氣氛和溫度的波動,有利于燒制優質產品。
裝窯,就是把坯件裝入匣缽,再把匣缽有序地在窯室中碼放。景德鎮窯由于窯型及結構的特殊性,故裝窯特別考究,不僅要考慮窯室各個部位溫度氣氛的變化,更要注重火道分布的合理,保證通風流暢,使柴薪充分燃燒,否則極易導致生熟不均甚至引起倒窗事故。滿窯完畢后,還需砌設臨時火床和窯門,封閉窯門須自下而上依次設灰榴門、除渣口、投柴口、窯眼。窯眼用兩個相同的匣缽,嵌入靠近窯門頂部對稱的圓孔,便于窯工掌握窯內兩側的溫度變化,以決定投柴的多少和方向。窯門封好后,用黃泥涂敷一層并填平縫隙,以防止空氣滲入。滿窯工作全部結束,即點火燒窯。鎮窯根據松柴燃燒溫度高、火焰長的特性,以投柴時間及投柴量,控制窯內適當的氧氣和溫度,克服了龍窯窯尾間不易升溫和葫蘆窯溫差較大的缺點。
景德鎮陶瓷生態景觀的演變,其空間尺度和空間結構的變化是人們對環境的主動適應,突出了陶瓷生產實體的創造和意義的創造,體現了瓷器生產的分工與協作,適合勞動密集型產業。陶工在實踐中產生的行業技能、專業術語、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包含了人們行為和思想,如從堪輿的角度講,選擇作坊窯房位置符合求吉避兇的觀念。揭示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景觀的演變,建筑規則是景觀主導、直接的驅動力,窯房是陶瓷生態景觀識別的主體特征。
砍伐柴薪,由城市的周邊到附近的鄉鎮,又由附近的鄉鎮到偏遠的山區,再由偏遠的山區到鄰省的山區。由溪旁河岸到山坡濕地,山坡由朝陽的南面到背陽的北面,運輸線路越來越長,陸地往往是短途的車運,水路往往是長途的船運。綠色的叢林、干枯的柴薪;靜態的產地,動態的運輸,喧囂的交易;絡繹不絕的獨輪車,首位相連的筲箕船,摩肩擦踵的買賣人,鑲嵌在古老的瓷都,構成鮮活而特有的景觀。
綜上所述,景德鎮陶瓷燒制與生態景觀的演變,證明了歷史時期地理變遷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不同的自然條件與人文因素造就了陶瓷生產的地域特色,其景觀的整合性、持續性、和諧性、多樣性構成了復合的生態系統,體現了景德鎮陶工非凡的智慧和獨特的創造力。
1景德鎮市文物局.景德鎮市文物志.北京:北京長青藤印務有限公司,2007,12
2元·蔣祈.陶記
3 Naveh Z.Interactions of landscapes and cultur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2:4354
4 eat F D.Infinite Potential:The Life and Times of David Bohm. Reading,Massachusetts:Helix Books,Addison-Wesley,1997: 48
5清·浮梁縣志·陶政
6周鑾書.景德鎮陶瓷史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3
7唐曉峰.文化與過程--美國歷史地理學特色一瞥/人文地理學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4,54
8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25
9清·藍浦.景德鎮陶錄
10明·宋應星.天工開物
11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陳佑啟,楊鵬.國際上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的新進展.經濟地理,2001,21(1):95~100
13 Magnuson J J.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invisible present.BioScience,1990,40:495~501
14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等(編).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5 Mauersberger P.Entropy control of complex ecological processes.In:Patten B C and Jorgensen S E(Eds.).Complex Ecology:ThePart-WholeRelation in Ecosystems.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130~165
16趙群,劉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淺析傳統聚落的可持續發展.新建筑,2003,(2):24~25
17李家治.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28
k876.3
A
1000-2278(2010)04-0637-08
2010-03-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0861003),江西省教育廳贛教技字[2007]227
詹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