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聲宇
電紙書的美好時代?
文/杜聲宇
《媳婦的美好時代》熱播不僅讓海青成了眾多男性憧憬的對象,更讓運作出版方收獲了一筆意外之財。
一部36集的《媳婦的美好時代》,讓長著一副可人的小女人臉的海青一夜間成了無數未婚男性憧憬的對象,同時也讓運作同名小說出版的榕樹下總經理路金波不大不小的賺了一筆——對于深諳出版業“快魚吃慢魚”道理的路金波來說,《媳婦的美好時代》小說的上市熱銷只是他又搶先了同行一步而已,“沒什么可以更多談的”,對于深諳網絡、出版行業,同時當年也曾是風云寫手的他來說,這樣的成績實在算不了什么,“只是趕在其他人還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去敲定了出書而已”。
然而故事并沒有到此戛然而止,5月,陸金波收到了一張“數萬元”的支票,那是某電紙書公司寄過來的版權費,這時他才想起日前他曾經與某電紙書公司簽定了一份《分成協議》。在這份協議中,電紙書生產廠商和擁有《媳婦美好時代》版權的陸金波按照“二八分成”的原則簽定了一份協議,電紙書如果有人下載,那么陸的公司將得到下載和購買費用的80%。而在那時,陸金波其實根本沒曾意識到這80%意味著什么,他只想著多點宣傳,好能讓手里的書趁著電視劇大熱,多賣上一些。
即便對于在出版行業已經習慣于做“快魚”的陸金波來說,這也真的是一筆意外的收獲。要知道,這樣的價格完全“已與一本銷量一兩萬冊的紙質圖書獲取的利潤相當”,對于出版商來說,這可不只是“多收了三五斗”那么簡單,這個事件對整個行業都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兩三年內,數字出版在出版業利潤獲取比率上將有大的改觀。也許十年內,數字出版將成出版業的主營業務。”路金波如是說。
是的,如果到那時我們再回過來看看,《媳婦的美好時代》留下來的也許不僅只是討人喜歡的毛豆豆在這個劇中瑣碎的故事,而也許是整個出版業——不僅是傳統出版業,更包括新興的電子出版業——可以做為標本而被后來人無數提及的“一個時代的開端”。
在這個故事發生之前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傳統媒介的紙書和新興媒介的電紙書的恩怨糾葛足可以寫一本跟它們一樣厚的書。在此之前,大家討論紙書和電紙書,用的大都是“如何平滑過度”這樣的字眼,至于如何共存,甚或于二者牽手、聯姻,是一個大家都覺得“缺少營養”的話題或者偽命題。對于很多行業內的從業者來說,這是個0或者是1的問題,總要一個東西被取代,這才符合“規律”。但是其實大家都沒有想過,換個角度,比如從二進制的角度來說,0和1是一個互相遞進、互相依存的關系,沒有誰會取代誰,只有促進產生的容量和能量。
其實紙質圖書與電子版權同步發行,早已經不是什么個案。就在近期,被假文憑搞得焦頭爛額的唐駿尚沒有意識到,在他公開出面澄清“西太平洋大學的博士也是博士”的第二天,當當網上和漢王書城里的《我的成功可以復制》這本唐駿自傳就隨著他的現身迎來了新一輪(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銷售和下載熱潮,《我的造假可以復制》可是個有意思且不是時時都能看得到的話題。這兩種圖書是同步發行的,當當網上的售價是折后27元,漢王書城里則是全文下載13.80元——可以滿足不同人的需要,而且,不錯的價格。大家紛紛在當當網和漢王書城里留下自己的觀后感——不知道唐駿是否也能因此小賺一筆。
拋開這些熱點的話題,財新叢書”推出三本新書,讀者不僅可閱讀紙質書,還可同步通過電子閱讀器或手機閱讀電紙書。漢王牽手吉林大學出版社,80后作家袁媛的新作也將登陸漢王書城……那些原本曾經秉承“你得了我便沒有了”觀念的傳統出版領域和新興出版領域的爭斗,似乎在這個夏天煙消云散了,大家一副和氣生財的模樣。難道兩家真的就此開始歇手罷斗,以和平促發展了?傳統出版業和電紙書產業是否真的就此無縫對接了?
在采訪漢王科技公關部的時候,我們得知,在2009年初漢王的電紙書硬件產品在市場上小有作為的時候,其內容版權上的合作卻是舉步維艱,傳統出版界不愿意把資源和利潤讓給電紙書,或者干脆不相信電子書的營利模式,因為在國內,受盜版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電紙書很難像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十分強大的kindle等產品一樣,通過出售內容獲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很多出版商選擇性的忽略了電紙書市場。但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版權的合作突然有了戲劇性的變化,與傳統出版的版權合作越來越順利,僅2010年上半年,漢王每月能簽下1萬至2萬本的新書內容。而在這個炎熱的七月份過去之后,預計到今年8月份,將有10萬冊圖書進入漢王書城項目。這個轉變不僅讓從業者覺得始料不及,也讓行業內很多專家大跌眼鏡。
就像《媳婦的美好時代》講述的并不是一個那么美好、甚至有些比現實生活的瑣碎還瑣碎的故事一樣,紙書和電子書的聯姻,也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原因。
漢王在六月份與國內最大的專業體育媒體《體壇周報》達成了協議,在網上提供其電子版報紙的下載,做為國內著名的體育綜合類報紙,體壇周報在熱點賽事期間有單期近200萬份的發行量,然而在漢王書城中,最新一期的《體壇周報》卻僅有4次的下載量,完全與其中國體育類報紙最強受眾的地位不符。
也許報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在熱門下載中排名第10位的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也僅有114次的下載量。至于受時下電視劇熱播而帶動的長江文世出版社出版的《張居正》系列從書四卷,每卷雖然有千余的瀏覽量,但每卷的下載也不超過300,而這套從書在漢王書城中的價格僅為3元,全套下載的價格也不過12元。但是同款叢書在當當網上的價格,卻超過百元。在漢王書城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情,最熱門的書籍很少,流行過的和偏冷門的書籍偏多,且價格不貴,但下載寥寥。傳統出版商為何愿意將這一部分的市場分出部分給電子書呢?要知道在這個年代,有很多人已經改變了看書的習慣,他們更喜歡電子墨水下的圖書,這樣對于圖書的版權所有人來講,是不是無形間把自己的利益損失掉了呢?難道大家都在期望另外一個像《媳婦的美好時代》一樣的故事?
這么少的下載量,如何受益?從模式上來講,《媳婦的美好時代》也許會成為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事件的開端,但是從商業角度來講,這樣的成功目前只能算是個案。事實上《媳婦的美好時代》一書及其電子版的成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激發,電視、互聯網都是促使其持續關注和熱銷的加速器和穩定劑。以漢王書城的產品為例,熱門的書籍如《張居正》,可能受其題材的影響,遠不如《媳婦的美好時代》這樣的生活化故事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但同期的熱播劇《萬歷首輔張居正》仍然為該書的銷售和下載傳播提供了很多非學術而近熱門的關注度。但是這樣一套四冊的從書,在漢王書城中也不過千余的下載量,它的定價是三元。那么,這么少的下載量,電紙書內容商如何能掙到錢?“財新叢書”負責人徐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量還不是很多,但也算得上一家書店的銷量了,未來會越來越好。
那么,對于出版商來說,他們真的只是在乎這“一家書店”的銷量嗎?
黎波,長江文藝的副社長,馮小剛導演《非誠勿擾》的出版商,他認為,,從出版社的立場上來考慮,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還不太清晰,不太可能實現紙本書和電紙書的同步首發。而當時做《非誠勿擾》的時候,由于對方采取的是買斷的方式,給出了非常豐厚的回報,所以才接受了“同步發行”。
某電子書硬件和內容提供商市場部的負責人告訴我們,目前他們公司所有授權的數字圖書通過付費下載的方式,在幾個不同的平臺月收入僅幾百元到2000元不等,分攤到每個作者身上,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這就是目前電紙書和傳統出版商合作的現狀,對于電紙書來說,受技術和閱讀習慣所限,它也許很難在短期內改變某幾代人的閱讀習慣,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必然會因為其便捷的閱讀方式和更加親民的界面,獲得更多人的認知、認可乃至青睞。這毫無疑問屬于歷史前進的方向之一,但同時,傳統書籍也很難失去其相關的市場,即便有一天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電紙書取代傳統書籍已經不成問題,但是同樣的,人類是懷舊的,“紙書”這樣的方式不會消亡,甚至有一天,它會做為一種時尚來存在,這些,都是電紙書所無法取代的。在今天,中國的數字出版業的游戲規則并不合理,亞馬遜靠kindle可以賺錢,iPad可以靠ApplicationStore里大量的資源引領時尚,但是在立法和保護并不完善的今天,電紙書也許只贏得了一個聲名上和意義上的美好時代,而實際上,它仍然要面對很多像電視劇里一樣的繁瑣。也許從戲劇的角度來講那些沖突是構成劇情的要素,但是對于中國的電紙書產業來說,要去熟識的劇情可能遠比那個不存在的劇本里所經歷的波折要多得多。
“盜版的環境,大家都不習慣對版權付費,用戶付費下載,出版社與渠道商分成,這是合理的方式。但是現在這種方式在國內,基本上沒有什么收入。”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電紙書廠商的人如是說。
既然如此,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還是選擇了與電子閱讀的合作?即將把旗下圖書授權給某電紙書生產廠商的出版商說: “數字出版是大勢所趨,也是圖書出版必然的載體形式發展方向,雖然現在數字閱讀盈利模式和盈利規模還并不明朗,但是現在介入成本和難度也低,越早參與合作,將來越能早受益。”

可彎曲的賽侖紙的出現,將大大改變傳統報刊業的傳播方式。
對于路金波來說,電子版《媳婦的美好時代》所帶來的版權收入之所以“意外”,是因為他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先例。而放眼望去,似乎除了他自己,也沒有人有這樣的先例,所以有了這樣一個讓行業為之談論的新聞。其實從版權收入的角度來講,這只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然而我們已經久已習慣并默認“互聯網數字資源=免費”這樣一個并不成立的等式。觀念的轉變固然重要,如何讓手里的資產更好的轉變為互聯網的價值,也許才是眾多的出版單位所更應該去仔細思考的問題,電子出版現在已經不再是傳統出版的可有可無的輔助,而是已經走上了價值的前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