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勇良,195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現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0年進入浙江省政府調研室工作,歷任省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新疆自治區體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體改辦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1996-1997年在日本進修。長期從事浙江經濟研究,主持和執筆省內多個重大課題研究,多次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優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黨政系統調研獎等獎項。
傳統觀點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即使是觀念前衛的學界也不例外。前不久一個會議上,筆者提出浙江相當部分縣級市已成為城市經濟,不能再理解為是“縣域經濟”,沒想到遭來一干兄弟的齊聲反對。
試看今日浙江環杭州灣等區域,傳統“三農”已經消失或正處于快速消失中。唯以農耕為生的農民少之又少,不復有阡陌縱橫的廣闊田野,不再有封閉狹隘的村落氏族社會。就連農業也早已不再是純粹的產業功能,而是具有生態、景觀、社保等綜合功能。浙江農村正在日益加速其整體的現代化和都市化過程,相當部分的“縣域經濟”早已是名符其實的城市經濟。
浙江農村產業結構早已不再姓“農”。2009年,在浙江省農民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僅占13.1%,非農收入高達86.9%。浙江工業有相當一部分,分布于中心鎮和中心村,工業是這些鎮村的主導產業。
浙江農村空間結構也并不完全姓“農”。農村道路密度一天天提高,城鎮建設日新月異。不再是村子被田野包圍,而是田野被村子包圍。普通公路相當部分已馬路化,屋廈相連,行人眾多,百業繁忙。典型的如杭州濱江區至蕭山經紹興、上虞、余姚和慈溪120余公里長的區域,儼然是具有相當縱深的帶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是都市化的基本標志。早在1993年,紹興縣25個鄉鎮有8個鄉鎮,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于1000人,最高的華舍鎮1488人,現在這些鎮的人口密度恐怕已超過3000人,歐美都市化地區的人口密度也不過1000人左右。
浙江農村地區社會結構已具有高度開放特征。昔日封閉的村落,正在大量接受外來投資。大量村民外出經商打工,又有大量外地人口進入當地。利益層次豐富,代際升級加快。教育、衛生水平大大提高,科學知識高度普及,居民生活方式與城里人毫無二致。
浙江現代化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獨特性,是一種全地域整體推進的格局。這里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人口高度密集,二是相鄰于世界級大都市上海,三是處于沿海地區。人口高度密集導致一個較小區域也能具有規模經濟,形成收益遞增較強的持續較快發展;上海則是一個強大的發展引擎,推動單核格局轉變為多核格局,區域發展能力快速提高;處于濱海地區則擴大了要素來源,有利于形成便捷的、世界性的多重物流體系,進一步降低區域發展的交易成本。
所以,即使在現代經濟增長早期的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江浙農村地區就已經開始了非農化進程。費孝通先生的江村調查,對此作了深入而具體的描述。而在茅盾、夏衍等的小說中,則可以進一步可以看到,從那個時候甚至更早,江浙農村就已深深卷入了全球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之中。社會學家和文學家在理解經濟現象方面,并不遜色于經濟學家。
這樣一個正在快速變遷的現代化、都市化區域,居然還用“縣域”這樣的傳統概念來理解,典型反映了認知水平的落后,亦帶來一系列混亂。首先是治理結構混亂,浙江的縣級市已成為市場經濟的空間競爭實體,但在治理結構上,仍受制于另一個同樣也是競爭實體的所謂地級市的管轄,導致競爭秩序混亂。其次是治理方式混亂,還在采用傳統農村的治理方式,基層自治和社區建設均較弱。第三是空間格局混亂,難以整體地集聚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導致城市、村落和農居形態,以及路網布局和城鄉空間結構,都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在浙江的環杭州灣等區域,無論是被稱之為縣域”,還是被稱之為設區市的地方,空間上是一體的,經濟上是整體的,發展方式和運行機制本質上是一致的,實際運行并不存在“縣域經濟”這樣獨立的差別系統。請問,慈溪市經濟運行,難道就真的與寧波市區的經濟運行具有本質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