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張蕊 張萍
物流成本的核算與控制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張蕊 張萍
近年來,國內物流業的不斷升溫使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從物流成本的基本理論開始進行分析,探求物流成本的特點,即物流冰山現象和交替損益現象,試圖為物流成本的控制找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物流成本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管理
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96.65萬億元,同比增長7.4%。這表明我國的物流需求在國際經濟危機之后發展勢頭良好。2010年一季度中國物流需求快速增長,物流價格穩定增長,物流效益明顯好轉,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與上年同期持平。物流業升溫的同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注意到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鏈的流通不暢阻礙了企業和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美國的《商業周刊》曾發表 “低廉的‘中國價格’到此為止”的文章,論述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的產業成本優勢將逐漸消失。過去我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業生產等生產領域,忽視了流通領域,使我國的物流無法滿足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流通領域的服務滯后成為我國承接世界產業轉移的一大短板。隨著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能源等資源價格的上升,低成本競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供應鏈成本成為中國目前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最大劣勢。由此,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006年頒布實施的國家標準《企業物流成本計算與構成》(GB廳205232006)中,物流成本指的是企業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包括貨物在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以及與存貨有關的流動資金占用成本、存貨風險成本和存貨保險成本。根據定義,我們發現物流成本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是從原材料供應到消費者最終獲取商品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物流費用。物流成本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本文選擇按照物流的功能將物流成本分為信息成本、包裝成本、運輸成本、裝卸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等。
物流成本與其他成本相比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即物流冰山現象和交替損益現象。 這兩大特點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物流成本的涵義。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西澤修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物流成本冰山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企業物流成本核算中,我們通常沿用傳統會計方法,僅單獨計算和列示外付運費和外付儲存費,并且常常誤認為那是物流費用的全部,其實這些只占物流發生費用的很小一部分,可謂是冰山一角。而企業內部的絕大多數物流成本混在其他費用中,不把這些費用明確確認、單獨計量、報告清楚,就無法全方面地了解物流費用的整體面貌,見到整座“冰山”。最終導致無法合理控制和管理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績效。同時,各個企業對物流成本的計算范圍并不相同,將導致無法進行企業間的比較以及計算全行業的平均物流成本,這不符合會計計量可比性要求。如企業利用自己的資源進行車量運輸、庫房保管、工人包裝、裝卸等發生的費用都沒有列入物流費用科目,而是按傳統的會計方法直接進入制造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當中,使得各項物流費用沒有顯現。因此,物流成本在會計確認、計量、報告中都存在許多缺陷亟待解決。
物流成本冰山現象的理論之所以成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核算對象范圍太廣:從原材料物流,公司內部物流,倉庫和配送中心的物流,最終到消費者的物流等。這其中涉及到許多的單位和方面,忽略任何方面都可能導致物流成本確認的巨大差異,工作繁復而精細;二是核算環節難以確定:廣義來看物流涉及到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從運輸、保管、包裝、裝卸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環節,是選取重要環節進行核算還是全過程核算都將對企業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交替損益現象指物流成本往往發生在企業里面不同部門管理的領域。部門管理的分割,使相關物流活動無法進行控制和協調,甚至會出現此消彼長、此虧彼盈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存貨減少可以減少運輸成本,但是卻可能導致因延遲交貨而發生其他成本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實際績效反而有可能下降。因此,由于需要考慮各種成本費用間的關聯關系,企業必須考慮整體的最佳成本從而達到企業的最佳績效。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物流成本與服務水平的效益相背離的關系,即企業如果提高了物流服務質量,物流成本則上升;企業如果要追求低成本策略,降低物流成本將會降低服務水平,從而影響企業的形象,最終導致企業銷售量的減少。因此,企業不能單單追求某一目的的最大化效應而發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情況,這將嚴重損害企業整體的利益。這種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企業一定要時刻注意企業的最終目標,圍繞企業的目標,平衡企業系統中各要素的關系,在一方可以接受的受損范圍之內,尋找企業的最優決策方案,而這必然離不開對物流成本的全面、系統、準確的分析。
經過多年的市場檢驗和推廣,作業成本法逐漸成熟,在歐美、日本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作業為中心的成本核算分析目前被認為是物流成本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與只關注平均貨品的物流成本而不關注配送方式的傳統會計核算方法不同,采用作業成本法進行物流成本核算,以作業為基礎,能夠反映物流作業活動的不同。因此,作業成本法有助于對物流成本進行準確分析,以達到良好的控制和管理的效果,提高物流的績效。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資源導致成本。根據該理論,我們進行物流產品成本分析如下:

根據公式,我們可以知道,作業成本法的核算過程剖析了產品的形成以及成本的產生過程,我們可以從物流鏈的前后兩頭分別進行分析,尋找成本和發現價值:從最初的市場需求環節開始分析,對貫穿物流鏈的每個環節進行成本分析,掌握每個環節的情況,以便對重點環節進行高效、有力的控制;也可以從成本開始分析,根據物流鏈各個階段發生的成本給企業帶來的價值的不同進行分析,從而有利于發現哪些環節增值效應最大。最終,作業成本法的運用能夠使物流產品中成本信息更加有效,使企業的生產銷售決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化、合理化。
物流成本中作業成本法核算可分為如下四個步驟:
(1)確認物流活動的作業
將物流鏈分解成各個基礎的作業環節,以此為單位進行作業成本分析和作業效果評價。作業與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不一定相符,并且各個企業的作業類型也不一定相同。在分解作業環節的過程中,應當關注該環節資源的投入和價值產出。如果一家企業的物流活動比較簡單,可以選擇一個企業的成本中心或者利潤中心作為一個作業單位。
(2)確認物流活動的資源
資源的消耗產生成本。企業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原材料、動力資源、資金等。這些資源消耗的同時發生了各項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間接制造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我們應當關注與資源在各個作業環節下各項產品之間的分配,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與作業無關的資源消耗不應當計入該作業成本核算中。
(3)確認資源動因
資源動因聯系著資源和作業,首先確定各個資源動因,從而將總賬上的資源成本分配到各個作業,由此計算出各個作業的總成本。由此,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每個作業過程的成本情況,對于各個作業環節的協調控制有一個大概的方向,找到需要關注的關鍵作業環節。
(4)確認成本動因
確認成本動因就是將作業中分配的總成本進一步分配到各個成本對象上,確定各個作業環節中所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成本支出。細化作業環節的成本分析,有助于我們詳細地分析關鍵作業環節,科學有效地進行成本控制。
物流是近年來新興的研究領域,關于物流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尚不成熟。如何改進作業成本法,使之能夠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發揮最大效應,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這其中不僅需要企業高層領導者的認同和支持,也需要企業各個部門員工的配合和重視。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企業上下一致合作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當然對企業也將帶來巨大的效益。
[1] 黃樂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J].物流技術,1999,(2).
[2] 汪方軍.基于作業的企業資源成本模型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5):34~44.
[3] 周啟蕾.物流成本的性狀及其優化決策[J].上海海運學院學報,2001,22(2):54~58.
F752
A
1005-5800(2010)10(c)-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