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朱文濤
港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
—— 以蘇州港為例①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朱文濤
本文利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從經濟總量和三次產業結構這兩個角度定量分析港口物流發展對蘇州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為蘇州市物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
港口物流 經濟增長 回歸分析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的港口物流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并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江蘇省蘇州市坐落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它是我國經濟發展中蘇南模式和外向型經濟城市的典型代表。蘇州港地處長江入海口,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由原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張家港、常熟港和太倉港三港合一組建而成。港口整合后,各港區發揮各自優勢,錯位發展,港口物流產值以平均27%速度快速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運用現代計量經濟學理論,從定量角度測定港口物流對蘇州經濟發展的貢獻,為蘇州物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
港口物流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我國物流統計剛剛起步,缺乏港口物流產業的系統資料,只有關于港口吞吐量方面的數據較為全面,同時港口吞吐量既反映了港口物流的規模,也反映了腹地生產力的配置狀況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因此,選用港口貨物吞吐量作為衡量港口物流水平的指標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反映國民經濟的綜合指標,它的權威性和可比性已被廣泛認可。另外,GDP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說是由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構成的,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和即構成了經濟總量。鑒于此,本文采用GDP和三次產業增加值作為衡量蘇州市經濟發展的指標,將從GDP和三次產業結構兩個角度來分析港口貨物吞吐量對蘇州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
本文搜集了2000~2009年蘇州港的貨物吞吐量、GDP和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作為樣本(見表1),選擇這些數據是因為進入21世紀以來,蘇州港港口物流功能得到不斷拓展,港口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表1 港口吞吐量與經濟生產總值數據表產值:億元 吞吐量:萬噸
根據上表的數據,分別作GDP,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與港口貨物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和即構成了經濟總量吞吐量之間關系的散點圖,從散點圖可以初步判斷,GDP及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與貨物吞吐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為此,本文采用一元回歸線性模型,方程如下:

其中,Y和Yi(i=1,2,3)分別表示蘇州市GDP和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X表示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b1是總體回歸參數,反映港口吞吐量對GDP或第一、二、三產業的平均影響;ε是隨機擾動項,描述變量外的因素對模型的干擾。
為了揭示蘇州港貨物吞吐量對GDP的影響程度,需要計算(3)式中的參數。以GDP為Y,以港口貨物吞吐量為X,將表1中樣本數據導入SPASS13.0軟件進行最小二乘估計(OLS),得到如下輸出結果(見表2)。

表2 GDP對貨物吞吐量回歸的結果
由上述運算結果,得出蘇州市GDP相對港口吞吐量的線性回歸模型為:

下面對估計的模型進行各方面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從經濟意義上看,吞吐量每增加1萬噸,GDP將增長0.275億元。這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相一致。
(2)統計推斷檢驗
模型匯總表中,相關系數高達0.997,說明港口吞吐量與GDP關系非常密切;可決系數為0.994,說明模型擬合效果非常理想。
在方差分析表中,統計量F=1337.739,對應的sig值為0.00<0.05,應拒絕原假設,可以說明方程極為顯著。
對回歸方程系數的檢驗,常數項和自變量對應的t統計量的sig值均為0.00<0.05,因此該模型的系數均是顯著的。
(3)計量經濟檢驗
首先,由于模型只有一個解釋變量,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其次,對于自相關檢驗,采用D-W法。對n=10、k=1的模型,查DW表可知,dL=0.653,dU=1.01,模型中dW=1.717,顯然1.01<1.717<4-1.01,這說明模型無自相關。
最后,對于異方差檢驗,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法。將模型中殘差值取絕對值,然后與解釋變量X進行Spearman相關系數計算,輸出結果中,sig值=0.751>0.05,所以認為殘差值異方差性不存在。
通過以上檢驗,可以說明(3)式的線性估計模型是有效的。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蘇州港口物流快速發展的同時,蘇州GDP的增長也較快,在2000~2009年這段時期,港口貨物吞吐量對GDP邊際貢獻率較高,每萬噸貨物吞吐量增長帶來的GDP增長量平均為0.275億元。
為了揭示蘇州港貨物吞吐量對三次產業的影響,需要計算(2)式中的參數。以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為Y1、Y2、Y3,以港口貨物吞吐量為X,將表1中數據導入SPASS13.0軟件進行OLS估計,計算結果如下:
第一產業增加值對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回歸模型為:

第二產業增加值對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回歸模型為:

第三產業增加值對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回歸模型為:

對上述三個模型分別進行經濟意義、統計推斷和計量經濟檢驗,檢驗結果可知三個線性估計模型都是有效的,其中相關系數情況(見表3)。

表3 蘇州港貨物吞吐量與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相關系數表
由式4、5、6可知,蘇州港貨物吞吐量平均每增長1萬噸,則蘇州市第一、二、三產業平均增加0.02億元、0.17億元和0.104億元,說明蘇州港口物流對第二產業所起的作用最大,然后是第三產業,作用最小的是第一產業。又由表3可知港口貨物吞吐量與第二、三產業的相關程度要遠高于它與第一產業的相關程度;在相關程度都很高的情況下,與第二產業的相關程度又略高于第三產業。由此得出結論:蘇州港港口物流對地區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作用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而促進地區經濟總量增長的。
從以上實證分析可以看出,蘇州港港口物流業對經濟增長,尤其是對第二、三產業的貢獻度是很高的,這也基本符合了蘇州市產業結構轉型的現實。只是對第二產業作用略高于第三產業,這與蘇州市第三產業比例逐步上升的要求還有差距,因此,蘇州市政府應大力支持港口物流建設,充分利用現有港口的自然條件,根據腹地情況及供求關系,科學合理地發展港口物流,明確各港區的功能定位,加快信息港建設步伐,使港口物流在促進第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更加高效地促進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
[1] 董明望,劉苗苗.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模型研究[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8,(30):10~11.
[2] 劉東英,賈美霞.港口物流發展與經濟增長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6):18~19.
[3] 趙喜倉,付星星.港口物流對經濟增長影響分析[J].特區經濟,2010,(1):279~231.
F252.5
A
1005-5800(2010)10(c)-131-02
2010年度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蘇州港口物流業與地區經濟結構優化研究”(10-B-45)的階段性成果。
朱文濤,管理學碩士,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物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