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友
【摘 要】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學生的理論學習,還要理論聯系實踐。因此,實踐教學時提高“概論”課程教學的有效形式。本文通過對“概論”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分析,闡述了實踐教學是真正實現教學目的的必經環節,提出了增強“概論”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教學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課是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一門時代性、思想性、實踐性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加強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黨的基本理論、 基本路線、 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和科學體系,指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并且自覺地將堅定的信念變成建設現代化的物質力量。
一 、充分認識“ 概論”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課的教學活動應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課堂教學是該課程教學的基本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鞏固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和環節,兩 者互相依存 、相互促進 、缺一不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教學就是在社會實踐中實施的一種教學構成。社會實踐是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教學也應多種多樣,至少可分為參與社會物質生產和進行科研實踐兩大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實踐教學則是引導學生深入實際以更好地感悟、消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并且運用這些理論成果來分析理解、解決現實問題的特殊教學課堂。它的具體形式可以是多樣的而且應當多樣化。為了完成《概論》課的這些教學任務,必須加強實踐教學 , 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發展學生社會能力的需要。
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體系以及教學方法,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充分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特點。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理性地認識中國社會特殊的發展歷程, 認清自己肩上的歷史責任,帶領并推動他們走人社會,才能使大學生對我國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成就有充分的認識 ,才能實現《 概論》課的教學目的。通過實踐教學這一環節,既要加強理論教學,把基本的道理講透,又必須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貼近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實際,努力結合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教學。使大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理論去認識社會、指導實踐,在接觸、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中接受教育,加深對本課程的理解,培養大學生的主動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已刻不容緩。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實踐教學是真正實現教學目的的必經環節
實踐教學是促進教學緊密聯系實際,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形式,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性環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主要講授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是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一門時代性、思想性、實踐性強的課程。實踐教學就是創設各種條件,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基本原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增強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且自覺地將堅定的信念變成建設現代化的物質力量。 該門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占有核心地位,其實踐教學的開展更有其必要性,應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實踐教學模式,真正實現概論課教學目標,促進課程建設不斷發展。首先,在掌握基本理論基礎上,在實踐中讓學生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理解黨的改革開放路線、方針和政策制定的依據,從而堅信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其次,對大學生素質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素質是在素質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對其他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是其他素質的靈魂和方向。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做出抉擇時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有明辨是非、見微知著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有報效祖國和服務人民的思想覺悟;有能正確闡述我黨創新理淪科學體系、維護理論權威與尊嚴的理論水平; 有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信心與意志。第三, 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檢驗所學理論,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技能。實踐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對我黨創新理論體系的理解能力,對基本理論的認識更為全面。通過社會調查、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和科研論文等,可以極大增強學生在宣傳我黨創新理論活動中的表達能力,運用我黨創新理論的有關原理來分析社會現象、 研究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提高“概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開展社會調查,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實際,思考社會問題
這種調查的選題方式可根據學科特點、內容和黨與國家方針、政策、法規及大學生關心的熱點等問題,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過程中的調查,結合教材的實際內容,結合國內外的熱點問題,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如:關于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調查研究、 我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獻計獻策、三農問題 、企業文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專題,在每個專題下又擬定若干個參考選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或興趣愛好,選擇其中的一個專題,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調查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或興趣愛好,選擇其中的一個題目,在開學初教師的集體備課會上共同討論出來的。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形成調查小組,可以本班、本專業、跨班級、跨專業進行組隊,也可以以個人的形式參加調查;每個小組指定1~2位負責人,每組人數8—10人(包括組長和組員)。利用業余時間展開社會調查,并且讓學生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帶著問題去參觀,結合問題去詢問、記錄、采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資料,這就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動口和動手能力。最后每個調查團隊要提交一篇 3000字左右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后面要附上本調查團隊的分工情況、調查的進度安排、調查的提綱以及調查的問卷等等。任課教師在學期末對學生的調查報告進行初評,認真評選出優秀調查報告,并結合課堂實踐開展課堂討論,使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層面的社會問題匯總到課堂這一平臺上來, 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深入、廣泛、分層探討。 教師則通過總結, 用正確的理論觀點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 , 使學生能夠獨立研究問題 , 正確認識和了解社會。挑選一些優秀作品參加全年級的優秀學習成果評比, 并把每學期學生的獲獎作品在精品課程網站上展出。這就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嗎,增強大學生的群眾意識、創新意識和科研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把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
總之,社會調查作為實踐教學最重要的環節,有利于大學生更深人地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成就和困難,,以增強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理想;把課本中的理論同實踐相結合,真正深化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理解。
(二)課堂討論在概論課教學中的組織與實施
課堂討論是課堂實踐教學最常用的一種形式,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 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 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此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大量參考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通過比較、分析和思考,學會客觀、全面地解析問題,這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要選好討論的論題。要結合社會大課堂的實踐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并對學生有吸引力,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又有討論、鉆研價值,通過討論、辯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的氛圍,使他們在輕松中去碰撞不同的思想、觀點,然后再由老師加以引導,得出一個為多數人認同的結論。如“大學生應如何做到解放思想、 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節約型、和諧校園;國企改革路在何方;如何看待現階段我國存在的剝削現象;聯系自己家鄉的情況談談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在課堂討論前的1~2 周就要把討論題告訴學生, 要求他們在查閱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寫出發言稿或發言提綱,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閱讀、思維、寫作、組織等綜合能力,也能大大提高課堂討論的質量。讓每位學生就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稿。通過交流討論,增添了學生的膽識,增強了自信,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討論結束通過教師總結分析,對問題得到及時修正,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糾正錯誤,增長知識,又可使學生受到教育,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思想問題,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三)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增強“ 概論” 課教育實踐教學的關鍵
“概論”課程教育如何實現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最主要取決于主講這門課的教師。增強“ 概論” 課教育實踐教學,關鍵在于有一支思想素質高、 業務能力強、 工作作風好的教師隊伍。但有的教師綜合素質較弱,在組織協調能力方面較弱,這就難以獨立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工作。因此,提高實踐教學教師綜合素質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 觀念的更新和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的同時,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牢固樹立以人為本、 服務學生成才的教育觀念。“概論”課教師應該努力成為學生課上課下的道德楷模和良師益友,“概論” 課教師應該轉變形式,想學生之所想,將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在親身體會中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從而實現“概論”課由過去教師硬性的灌輸轉變為實踐性教學,使教師和學生在平等基礎上的互動互信, 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到主動學習。(二) 過硬的政治理論修養。“ 概論” 課的主要任務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為主題, 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重點, 闡述黨的領導集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 講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 , 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 幫助學生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指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因此“ 概論” 課教師也應該是黨的理論、路線、 方針、 政策的宣講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和其他課程相比,思想政治理淪課教師的人格魅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用真理的力量,邏輯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感染學生,征服學生。(三)加強理論學習,刻苦鉆研教材。“概論” 作為一門新開課,是構成了向廣大青年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新體系,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的各個方面基本理論與中國共產黨在這些方面的理論創新成果, 因此,它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進行全面、 系統的學習。任課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之前,必須仔細研讀“概論” 課教材, 全面分析教材的體系結構與內容安排, 從而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在鉆研新教材時, 主要要圍繞以下兩點進行。一是仔細體會教材的創新之處。二是緊緊抓住教材的主題、 主線與重點。任課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緊緊抓住這一主題 、 主線與重點, 才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有針對性變換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重點與難點, 解除他們在理論學習過程中的疑惑。
總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不僅是知識性的課程,也是培養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課程,它的魅力在于認識現實,指導實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關鍵問題是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增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明辨是非, 樹立正確 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參考文獻:
[1] 鄒菊如,劉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溉念辨析[J].管理觀察,2008,11
[2] 顏劍英.提高“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 教學實踐研究,2010,(2)
[3] 陳錫喜.實現《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概論》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J].思想理論教育,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