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淑英
(安陽市中醫藥學校護理教研室,河南 安陽 455000)
項目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
秦淑英
(安陽市中醫藥學校護理教研室,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 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并評價其教學效果,探索護理教育新方法。方法 在2006級護理專業4個教學班中隨機抽取2個班為實驗組,2個班為對照組,其中1、2班為實驗組(n=102),3、4班為對照組(n=93)。實驗組在傳統教學法基礎上實施項目教學法完成內科護理學課程的全部課堂教學,對照組使用傳統教學法完成內科護理學課程的全部課堂教學,比較2組學生考試成績,并調查學生對教學的評價。結果 2組學生考試成績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經統計學分析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項目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值得推廣。
項目教學法;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
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因此,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中等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衛生類中等職業學校為能適應21世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必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護理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獲得職業能力?如何才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社會需求協調發展?改革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引入項目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項目教學法是建構主義模式下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其實質上是以項目為導向,以真實或模擬醫院環境作為學習的基礎,將醫院所遭遇的問題透過真實的情境呈現[1],并將其設計到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承擔和完成某個具體的項目來掌握內科護理操作的基本要求和實踐技能,彌補臨床見習少的缺點,提高學生學習內科護理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提高其就業能力。
1.1 對象
在2006級護理專業學生中隨機抽取2個班為實驗組,2個班為對照組。其中實驗組102人,對照組93人。2組學生均為女生,平均年齡16歲。2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基礎理論成績、教育背景等方面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而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法,讓學生對給定的病例進行分組分析、討論,并編寫患者的護理計劃。
1.2.1 確立項目 項目即選定的內科病例。項目教學法在第四學期開展,學生經過了對基礎護理學和健康評估等課程的學習,對內科各系統疾病常見癥狀的護理有了基本了解,教師在課堂上對選定病例做簡單的介紹,引導學生分析病例,并與學生共同商討確立項目,進一步按照護理程序將總項目分解為若干子項目,并將各個項目以任務的形式交給學生。
1.2.2 擬訂項目計劃 實驗組學生結合病例,以項目為綱,分組討論,制訂項目任務,擬訂項目計劃,確立項目實施方案。學生根據所學的護理基礎知識和對此項目的掌握情況,通過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及觀看操作光碟等,在教師的幫助下,分組設計、協商并決定解決方案[2]。
1.2.3 課堂展示 先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在規定時間內制訂出項目計劃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由學生互評,教師總結。然后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法實施項目活動計劃,完成對患者的入院護理評估、生命體征的測量、制訂并實施護理計劃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任務。每組分別演示一個情景,其他小組學生作為評委,找出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在學生討論離題時,要引導學生回到項目情景中,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好的創造性和應變能力。
1.2.4 項目評價 在評價總結時可先由學生進行相互討論,針對項目工作過程中學生所表現的態度、知識、技能三方面進行評價,然后由教師總結,并按照項目實施的操作流程標準進行評分。最后師生共同討論、評判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主要評價學生是否達到項目的目標要求,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各項護理操作是否規范,關注學生在完成項目中的進步程度[3],以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展現的人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提出改進意見。
1.3 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及期末考試、技能考核評價教學效果,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1.3.1 2 組學生對教學的評價比較 給學生發放教學問卷調查表,調查內容共11條,每條有“A:有效”和“B:無效”2個選項,要求學生必須客觀地對每條進行選擇,結果195份問卷調查表全部回收,均符合要求,將每組選A的人數統計列表進行比較(見表 1)。

表1 2組學生對教學的評價比較
1.3.2 考試及判定 課程結束后,2組學生用同一試卷測試理論課內容,并進行實踐操作考核。最后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2組學生內科護理學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操作考試成績見表2、表3。經χ2檢驗,2組的優秀率(≥90分)和及格率(≥60分)對比,均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優于對照組。

表2 2組學生內科護理學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表3 2組學生內科護理學的操作考試成績比較
通過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實驗組學生的動手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明顯強于對照組學生。因此,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內科護理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優于單純應用傳統教學法。
3.1 項目教學法的優點
應用項目教學法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內科護理學教學中,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課程安排與學習很少和醫院環境充分結合的問題,彌補了臨床見習少的缺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1.1 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項目教學法通過讓學生實施一個個具體的項目進行學習,學生學習的目的很明確,興趣濃厚。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時常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強化了學習的積極性。
3.1.2 有利于對學生創造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 項目教學法通過病例分析、項目計劃的制訂以及情景模擬的真實體驗,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原先死記硬背的東西不復存在,所代替的是自由討論和運用,給學生潛能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有環節都是學生獨立完成的,從收集資料、制訂計劃到項目實施和評價,有利于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3.1.3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項目教學法注重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項目的全過程,要求學生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項目教學要分小組完成,實施項目的過程多為布置任務、小組自學和討論、項目實施、小組匯報、總結發言。通過小組內及小組間的充分交流、討論、決策等,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恰恰是當前社會發展要求學生具備的基本素質。
3.1.4 能促進課程間的整合 完成一個項目通常需要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運用多方面的護理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有利于將護理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能促進課程間的整合,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4]。
3.1.5 有利于對教師能力的培養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項目教學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有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還要有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臨床經驗,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基礎理論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及人文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人際溝通等知識,應積極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雙師型”教師。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教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2 項目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在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時,選題要求嚴格,實施過程需要大量時間,且不能涵蓋所有的教學任務,所以,項目教學法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法。此外,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需要豐富的臨床病例及穩定的實踐基地,因此,打造“雙師型”教師,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不斷改善實訓基地的條件,滿足實習、實訓教學的需要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王亞敏,楊桂芝,周丹.場景模擬法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中應用效果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8):117.
[2]徐利云,謝洪波.項目教學法與兒科護理教學[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3):470.
[3]馬文華,王慧玲,陳巧力.項目教學法在急救護理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99.
[4]卞加花.項目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8,8(6):50.
G424.1
A
1671-1246(2010)06-0047-03
本文系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ZJB0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