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軍
(青海省中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步長丹紅注射液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分析
李積軍
(青海省中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目的 尋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有效方法。方法 將我院2005年4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1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9例)和觀察組(55例)。在對所有患者嚴格控制血糖水平(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的同時給予甲鈷胺0.5mg靜滴,每日1次,治療組每日加用步長丹紅注射液40ml靜滴,每日1次。2組患者均治療2周。結果 治療組與觀察組患者神經癥狀、體征和神經傳導功能都得到明顯改善,但治療組改善效果更明顯。結論 使用步長丹紅注射液聯合甲鉆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取得滿意效果。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步長丹紅注射液;甲鈷胺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4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114例,其中男76例、女38例,平均年齡(50±8)歲,糖尿病病史 5~10年,隨機分為治療組(59例)和觀察組(55例)。2組在年齡、性別、病變程度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按常規治療,包括嚴格控制血糖水平(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甲鈷胺(商品名:彌可保,日本衛材株式會社生產)0.5mg,靜滴,每日1次。同時進行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發展、預后以及誘因的講解,要求患者改變生活方式,包括低鹽、低脂飲食,戒除煙酒,適當運動。另外,治療組給予步長丹紅注射液40ml靜滴,每日1次。2組患者均治療2周。
1.3 療效評定標準
(1)癥狀。顯著改善:多數癥狀消失;中度改善:存在部分癥狀;輕度改善:癥狀存在但有所改善;無變化:癥狀無改變;惡化:癥狀加重。將顯著改善、中度改善視為顯效標準。(2)神經傳導功能測定。檢測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脛神經和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及正中神經、尺神經、脛神經和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治療前后效果比較采用t檢驗。
(1)治療組顯效率為71.2%,有效率為91.5%,高于觀察組(見表1)。(2)2組治療后患者神經傳導功能明顯提高,但治療組比觀察組提高更顯著(見表2)。(3)2組治療前后患者血壓、血糖、肝腎功均無顯著變化,治療中未發現明顯副作用。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MCV及SCV變化比較(m/s,±s)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MCV及SCV變化比較(m/s,±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治療后,治療組與觀察組比較,P<0.05
治療前治療組觀察組49.2±1.4 46.1±1.7 46.2±0.4 47.1±0.7治療后MCV SCV MCV SCV正中神經 腓神經 正中神經 腓神經 正中神經 腓神經 正中神經 腓神經53.1±2.3 49.2±2.7 36.1±1.7 36.8±0.5 34.3±1.9 35.4±2.2 34.1±2.1 35.0±1.6 61.2±1.7 57.6±2.0 51.2±2.0 44.6±1.9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后期嚴重的并發癥,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認為,其發病機制是[1]:高血糖促進神經細胞凋亡,抑制細胞生長,導致微血管缺血缺氧;山梨醇旁路活躍,代謝產物增多,以致肌醇濃度降低,Na、K-ATP活性降低,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神經組織細胞腫脹,神經內蛋白糖基化軸突轉運異常。另外有學者認為,該病是由于長期嚴重的高血糖及由其導致的代謝障礙、微循環異常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所致[2]。微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和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導致血流障礙,神經組織缺血缺氧與營養不良,神經纖維退行性變,髓鞘階段性或彌漫性皺縮或脫髓鞘樣變。其中血管因素在發病機制中占重要地位。
目前臨床對此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甲鈷胺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有效藥物,但療效并不滿意。筆者通過將甲鈷胺與丹紅注射液聯合治療取得滿意效果。據報道[3],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可滲入神經細胞的細胞器內,參與抗酸蛋白質和脂質的代謝,在合成軸突的結構蛋白中起重要作用。在轉甲基過程中為甲基的供體,它可以幫助神經細胞將腦磷脂合成卵磷脂,從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纖維,加快神經傳導速度。步長丹紅注射液組方為丹參和紅花。君藥為丹參,其作用機理為[4,5]: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紅細胞、血小板 cAMP濃度;其水溶成分7643能興奮前列環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生成增多,血管內皮細胞中PGI2增高,血管擴張[6]。它還是強氧化劑,能有效清除機體內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穩定細胞膜,其效果與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與劑量有明顯的正相關。紅花含紅花甙、紅花黃色素,紅花甙經鹽酸水解后為葡萄糖和紅花素、紅花醌甙及新紅花甙。紅花的活性成分具有擴血管、對二磷脂腺苷(ADP)誘導的血小板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可提高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步長丹紅注射液中紅花為臣藥,與丹參相輔,除邪而不傷正,共奏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之功,并且經現代工藝處理后藥物作用突出而副作用明顯減少。本研究使用步長丹紅注射液與甲鈷胺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了滿意效果。
[1]薛耀明,沈潔.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
[2]王宇石,呂萍.糖尿病周圍神經發病機制[J].中風與神經病雜志,2005,22(5):474~476.
[3]伊麗瑾,岳蘊華.綜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5,4(1):25~27.
[4]譚毓治,謝金生.細胞膜流動性與中藥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11):699~701.
[5]汪忠.活血化瘀中藥對血小板功能調節的機理[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9):567~569.
[6]陳向榮,陸京伯,石漢平.丹參的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1,21(1):44~46.
R587.1
B
1671-1246(2010)07-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