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洋 李程昊
馬克思預言的社會形態變化大致可分為這么幾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還預言“共產主義革命首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了勝利。”從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講,有什么樣的社會形態就應該有什么樣的經濟社會形態。
馬克思預言的社會形態變化指的是社會形態發展的一般規律。然而歷史和實踐證明,社會形態的變化可以超越一般規律,可以逾越式發展。例如:中國沒有完全經歷資本主義社會,更沒有經歷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的西藏更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前蘇聯和其它的社會主義國家均沒有經歷過發達資本主義階段而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足以證明,社會形態變化完全可以逾越某個階段。
馬克思在描述經濟社會形態演進的一般歷程時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的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而馬克思說的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是產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歷史經驗說明,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實現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不可逾越的階段。充分發展的商品經濟,離不開充分發展的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國改革開放前30年的經驗教訓和改革開放30年來成功經驗;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現有的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落后的狀態,都足以說明經濟社會形態的經濟制度不應逾越發展,更離不開充分發展和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近一百年全世界所創造的生產力比以往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世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世界近兩百多年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靠的是市場經濟對激勵人和企業競爭,推動人和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以及市場經濟對優化資源配置所起的促進作用。兩百多年的實踐證明,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都占有領先位置,綜合國力都比較強。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的發展情況看,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也比較好。
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不少國家的共產黨喪失了執政地位,除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沒有建設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國家多年來推行的是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些國家本身也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建國后又長期推行計劃經濟體制,市場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沒有發揮作用,經濟發展慢,人民生活水平不富裕,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差距越來越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矛盾越來越大。雖然前蘇聯號稱世界第二大強國,也主要是在航天、軍事工業和重工業等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而輕工業、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方面遠不如發達國家,有些地區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落后;從前蘇聯解體分離出來的大部分國家現在的經濟狀況足以證明這一點。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三十年,是照搬前蘇聯斯大林時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建國以后的三十年我國科技和國民經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較解放前有較大提高,生產力有較大發展。但總的講,發展速度還不高,發展質量還很低。無論是高科技領域、國防、工業領域和農業戰線,還是人民的吃、穿、住、行在世界都處于落后狀態。有相當一部分地區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全國有2.5億的人民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生產力極其落后基礎上的,中國在進入社會主義前,并沒有經歷完整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更談不上經歷發達資本主義階段。而馬克思、恩格斯預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由于我們沒有經歷資本主義高速發展時期,過去我們黨對資本主義,對市場經濟認識很模糊,誤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
鄧小平理論發展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根據我國國情,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我國現在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生產力和國民經濟十分落后的不發達階段。江澤民曾經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出現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改革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中國,真要建設社會主義,那就只能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而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不能從這樣那樣的外國模式出發,不能從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個別論斷的教條式理解和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下的某些錯誤論點出發。”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時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從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推行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上個世紀末,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面。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的三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位。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我國主要工業品和農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蓬勃發展,水力、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城市人均住宅的建筑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態,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173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對外投資大幅增長,實際使用外資額累計近10000億美元。廣泛深入國際合作,加快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在社會主義國家首先推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我們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沒有變,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沒有變。正向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的那樣:“三十年來,我們既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中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又創造性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需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實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
綜上所述,我國成功的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的成功范例完全可以證明,經濟社會形態是客觀存在的,其對應的經濟制度是不可逾越的,逾越的結果就是貧困落后,甚至黨和國家走向滅亡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