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正發

方和謙教授走了,走得是那樣的匆忙;方老先生的辭世是京城乃至全國中醫界的一大損失,更是依附于他的老病人們的一種悲郁。
我與方教授相識于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那時的我在北京第二醫學院任教,一段時間在北京市第六醫院代課,適逢巫君玉主任落實政策回京任舊職(中醫科主任)。得知巫老乃江蘇無錫人,擅長溫病與雜病,便投于門下學習(1980~1987年,后創建中西醫結合病房21 張床位,巫老任職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但每周來會診和查房指導)。1980~1981 年間,巫老每周三晚在診室舉辦小型讀書會,三五好友必來,我見的最多的就是方和謙教授、印會河教授、路志正教授。
方和謙教授出身于中醫世家,幼承家訓,勤于治學,融會貫通諸家而精于仲景之學,探索《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之精髓頗多心得,由于熟讀經書,辨證精當,故在治療內科雜證方面可謂臨床經驗豐富。
印會河教授江蘇省人,醫學得于家傳。自小耳濡目染,刻苦攻讀醫書。年齡稍長,游學四方,一部五十萬字的《中醫學概論》作為全國高等醫藥學院校第一本中醫教材,奠定了其在中醫界的地位。
路志正教授河北省人,早年入其伯父所創辦醫校正式學醫,崇尚脾胃學說和溫病學說,認為人以胃氣為本,故治病注重調理脾胃,調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即“調中央以通達四旁”。
巫君玉教授江蘇無錫人,幼年多病輟學而從師陸治中、楊亭習醫。臨床極重診斷,強調四診務必詳盡,長于溫病,擅治急性熱病及消化系統病,善用經方,其書法頗有王羲之的韻味和風骨。
四人當中兩位南方人,兩位北方人,印老和巫老在問題爭論時的江蘇話使人無法聽懂,此時惟有方老和路老的話語清晰入耳。特別是方老以其不緊不慢的、時而詼諧的言語化解和平息爭論。在我的記憶中,方老的衣著或淺灰半袖或淺灰中山裝,十分的合體與得體,老人善品茶且自帶,有時為之續水,杯蓋打開則茶香四溢,方老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不僅是倒背如流,頁碼和文字也毫無偏差,更為可貴的是對條文和方藥的理解與分析深刻而精辟,使學者無比敬仰。聊天中,先生鼓勵我要博覽群書,因為方老凡有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百家注解,如柯韻伯、尤在涇等人的著書均查閱過。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篇篇有自己撰寫的筆記,真可謂熟記于心,用之出神入化;先生特別囑咐我要留意經方中的藥味配伍和用量的關系,要我讀書注意細節,前后兼顧,因為前人的文章多有詳于前而疏于后的特點;同時要求我師古而不泥于古,要善于靈活運用古方。
此后的九十年代,京城名醫館出現在東城區,并聚集北京地區名老中醫數十位坐診造?;颊?,方教授便是堅持出診和帶學生的老先生之一。當年的陳文伯館長從中醫傳承的角度在鼓樓醫院挑選了部分優秀青年醫生給名醫侍診及抄方,從中學習老先生們的寶貴財富和臨床經驗,實為一舉雙得的好辦法。我曾相識的一名學生有幸跟隨方教授學習和臨診做徒弟,幾年下來收獲極豐,對方老先生極為崇拜。一次工作之機會,得知方老先生正在出診,趁中午時分先生休息之時冒昧去看望,方老先生并無疲憊之意,與我談興甚濃,稱贊名醫館辦得好,稱贊學生知理術,也流露出他的擔憂,即學生的醫學基礎知識單薄,四部經典掌握得不如人意,讀書精神不夠等等,但是方老先生表示,要以帶動和打動的方法教會學生,“只要學生肯學我將傾囊而出,絕不會把我的經驗和學問爛在肚子里、帶進棺材里”。方老先生的病人很多,許許多多都是慕名而來,是病人之間的口口相傳,而不是廣告的宣傳。在我學生的記憶中,方老治愈了許許多多的疑難雜證,有藥到病除之效,患者贈送給方老先生妙手回春的錦旗不計其數。
還是在九十年代,中醫大夫和病人共同的困惑是:是醫生不行還是中藥不靈?針對中藥飲片質量下降的狀況,中醫藥界的許多前輩發出呼吁,要求搞出精品中藥飲片,否則醫將亡于藥,于是有關部門在京城推出四家規模藥店作為中藥飲片精品試點單位。在考察到大柵欄的同仁堂藥店時,恰逢方老先生在此應診。又是幾年沒見面了,老人白凈的臉龐依然紅潤,精神更為矍鑠,讓我沒想到的是老先生仍然能記起我來,而且很高興,始終健談如一。先生對中藥飲片精品工程表示滿意和贊賞。方老講:“我行醫幾十年,經方為主,藥味少而力專,在用量方面更需斟酌;現在我開方時左右為難,量小怕無效,量大怕過頭,真難把握,問題在于飲片質量,如野生家種、采收季節、加工炮制等等都可影響治療效果?!狈嚼险f:“我來同仁堂坐診就是為了方便附近的老病友,我一個人辛苦點可以讓更多的人不辛苦,還能印證中藥飲片精品的真實效果。”方老先生不忘教誨,嚴肅地對我言道:“你棄醫從政有些可惜,因為你還有點基礎和功底,不可荒廢學業,要抽時間看書、擠時間臨床,搞中醫的就要學會這兩招,寧為良醫不為良相是古人所云?!?/p>
方教授和巫教授同生于1923 年,巫老辭世于1999 年,未料十年后方老也撒手人寰。對于中醫前輩的陸續離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們失去得太多了。北京的國醫大師屈指可數,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近年來國家做了大量的繼承性工作,形勢喜人,而實際效果卻略顯力不從心。成因多多,浮躁與急功不可忽視。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值此,借用哲人“德比前賢足為師表,愛被后學尤稱楷?!敝丫浔硎疚覍κ湃デ拜叺木囱鲋呐c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