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民
編者按:胡錦濤總書記在對改革開放30年總結性重要講話中說:“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既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這既是對我們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是對我們黨和政府、特別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執政治國的根本要求。這當中深涉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權力觀和執政理念,最根本的是要求我們黨政領導干部時時處處牢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只有從這些根本性思想觀念上建立自覺意識,才能更好地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緣于此,本期《執政論壇》刊發市縣幾位領導同志圍繞“三問”有感而發的三篇文章。
“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胡錦濤總書記對我們各級黨和政府、黨政領導干部提出的執政原則和根本要求,也是我們成功執政、更好地為民用權、服務人民的法寶。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深刻體會到,踐行這“三問”、特別是問政于民,蹲在機關、坐在辦公室是不行的,必須走出辦公樓,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了解基層真情實況和群眾真愿實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錯綜復雜,人民群眾的各種訴求越來越多,使得各級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面臨著新考驗、新挑戰,也對下基層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賦予了新內涵、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打破常規的下基層模式,倡導下基層的清新之風,求得下基層的務實之效,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加以思考和探索。我認為,領導干部下基層問政于民,必須在四個“既要”和“更要”上下功夫。
既要沉得下,更要融得進
所謂沉得下,解決的是一個靠近群眾、直面矛盾的問題。只有靠近群眾,才能真正體會到群眾的喜怒哀樂;只有直面矛盾,才能了解和把握問題的實質與關鍵。這個方面我們不少領導干部做得不錯,能把下基層作為一項日常工作,深入群眾,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訪貧問苦,有效地改變了坐在車里“察民情”、隔著玻璃“看基層”、會議室里“搞調研”等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做法。但僅僅是沉得下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融得進、感情上融得進、工作上融得進。思想上融得進,就是要充分體現“權為民所用”,牢固樹立正確的公仆觀、權力觀,自覺擺正主仆位置,永遠把人民當主人、當上帝,做到“形”到“神”更到。感情上融得進,就是要充分體現“情為民所系”,以滿腔的熱情與人民群眾“零距離”接觸,真切感受民情脈動,真情傾聽民眾心聲,做到“身”到“心”更到。工作上融得進,就是要充分體現“利為民所謀”,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長遠性、根本性利益出發,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融入到領導工作決策和實施過程之中,無論是在重大決策前搞調查研究,還是日常性的走訪慰問,領導干部都要摸清人民群眾之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并注意充分集中和發揮基層干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與人民群眾一起共渡難關,與人民群眾一起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樣,領導干部與普通大眾之間就能魚水交融,就能交到群眾之真心,聽到群眾的真話,取到問政之“真經”。
既要看亮點,更要找弱點
領導下基層問政于民,目的就是要全面、客觀地摸清情況,為科學決策服務。當前,有些基層干部往往習慣于向上級展示亮點,報喜不報憂,導致下基層的領導干部容易走馬觀花,看到的往往是“形勢一片大好”的表面現象,聽到的往往是一些空話套話。因此,領導干部在下基層過程中,一定要增強自主性和主動性,想了解什么,從哪里走,找誰了解情況,最好不要完全聽從下級和身邊人的安排。要少一點走“固定路線”的“被動看”,多一點走“隨機路線”的“主動找”。深入基層一線的時候,首先要確立客觀觀察事物、研判形勢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特別是要引導各級干部清醒認識到,領導干部下基層多查找問題和薄弱環節,表面上看是跟自己“過不去”,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好問題最終在百姓面前“過得去”,是為了彌補不足、消除隱憂從而使長遠發展得更好。在此基礎上,既要全面調研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更要注重了解民生保障情況;既要看新的增長點在哪里,更要研究應對發展中突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既要看城市發展的亮點,更要看城市建設的“死角”;既要看望社會名流,更要看望工作在一線的干部職工;既要看望生活好起來的群眾,更要看望急需幫助的困難群體;既要聽“數字”情況匯報,更要實地查訪群眾真正得到的實惠。從而能夠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更翔實、精確地掌握第一手資料,在基層既能看出信心和動力,更能找出差距和壓力,由此作出的決策、形成的思路,對實踐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就會更大。
既要腳步勤,更要效果實
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我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政于民的立足點和落腳點。現在,少數領導干部往往注重下基層的形式和走訪人次的數量,而忽視下基層的目的和效果,讓人感到領導來基層很頻繁,也很熱鬧,但實際上沒有真正蹲下去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表現為:有的下基層倉促行事,不下功夫深入調研,不善于聽取各方面意見,看似也走了決策前的民主程序,但結果仍然是盲目決策,造成工作隨意性大;有的下基層時心不在焉,對職責內的工作胸中無數,對基層提出的問題敷衍了事;有的到基層“虎頭蛇尾”,表態許愿多,陣勢比較大,而問題解決得少;有的“蜻蜓點水”,遇見矛盾繞道走,是非面前不開口,甚至上推下卸,一推了之。如此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下基層多了,不僅不能掌握基層的真實情況、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擾民傷財,加重基層的負擔,基層和群眾對此比較反感。事實上,對于基層的情況和問題,領導干部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和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親自下基層的次數和工作成本,因而我們看領導干部作風的優劣,就不能僅憑下基層次數的多少來考量。基層干部群眾看領導干部下基層,不是看你下去次數的多少,也不在乎你寫調查報告篇數的多少,關鍵是看為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多少。老一輩革命家陳云早就說過:要調查,更要研究;有時“踱方步”、“搖鵝毛扇”也是調查研究。這就告誡我們,領導干部下基層不僅要懷有赤子之心、愛民之情,而且要堅持一切從實際效果出發,創新下基層的方式方法,做到對基層情況既了解得勤,更了解得透;既研究得深,更解決得實,真正把親民愛民的執政理念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實際成效,把下基層的過程變為扎扎實實為民辦實事的過程。
既要重形象,更要建機制
黨的領導干部一言一行都代表黨的形象。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下基層時表現出的務實作風和親民形象,為我們樹立了楷模和榜樣。然而,仍有少數領導干部下基層不注重辦實事,更有甚者,還擺架勢、講排場,弄得基層同志疲憊不堪,人民群眾將這種“下”基層稱之為“嚇”基層,無形中拉大了與群眾的距離,損害了黨委政府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領導干部下基層,一定要發揮好表率作用,求真務實,輕車簡從,廉潔自律,不做表面文章,不跟風作秀,切實把下基層作為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舉措、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行動。作為黨委政府來說,更要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以此推動領導干部下基層制度化、規范化和長效化。要建立健全和認真落實領導干部下基層聯系點制度、調查研究制度和考核獎懲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機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干部下基層。要對領導干部下基層解決困難、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的情況進行公開,并抓好督查,把下基層所取得的成效與干部考核、獎懲兌現、選拔任用結合起來,從而使領導干部下基層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同時,要形成暢通民意、了解民情、疏導民懣的工作機制,努力實現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無縫對接、實時互通,真正靠有效的機制來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責任編輯:夏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