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青
近幾年,我們常州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惠民實事件件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民生常州”成了嶄新的城市名片。有關方面綜合分析比較顯示,常州市民生事業走在了同類城市前列。我們在實踐中感到,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就在于,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問需于民,始終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尊重民心民意,體恤民情民需,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問需于民首先在問
“問”是為了更有目標地“干”,“問”是為了更加高效地“干”,“問需”就要問得科學、問得真切、問到點子上。只有準確把握群眾需求,集中有限財力辦老百姓最難辦但又最希望辦、最急需辦的事,群眾才會認可、擁護和贊同,進而自覺參與并融入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
民測問需。每年初,都向全市發放民意測查性的“惠民問卷”,根據群眾反饋意見和輕重緩急,梳理出10件群眾盼望解決的問題,然后通過媒體公示,繼續征詢群眾意見,最終形成“十大民生實事”,在人代會上討論,并將實事內容、進度、責任人等通過新聞發布會向全市人民公布,接受老百姓的監督和評判。
調研問需。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百名人大代表、百名政協委員進農村、進社區活動,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橋梁紐帶作用,當好意見建議的收集員,確保重點工作、重大決策更加貼近群眾、貼近實際、深入人心,確保群眾話有處說、怨有處訴、難有處解、事有處辦。
網絡問需。黨委、政府網站開設專門欄目征求意見,僅去年這一網絡交流平臺就收集各類建議118條,回帖量超過6500條,點擊量達33.3萬次;“12345”市長熱線電話,每年受理群眾來電8000件左右。一張“網”、一根“線”,讓社情民意通達,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品牌。
問需于民關鍵在干
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迫切希望辦又有條件辦的實事,科學合理地辦好辦實辦成功,這是問需于民的最終目的。近年來,我們常州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始終堅持群眾需要就是工作的著重點、群眾期待就是工作的出發點,從老百姓身邊的事做起,年年都有新舉措。
這是一組可圈可點的民生清單:率先建立惠及城鎮老年居民和少年兒童的“一老一少”醫療保險制度,實現了醫療保險全覆蓋,城鎮養老、失業、醫療三大保險覆蓋率連續多年穩定在97%以上;為了確保住有所居,率先推出住房保障規劃,率先推出公共租賃住房,率先基本實現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廉租房應保盡保,2.8萬戶低收入困難家庭全部被納入住房保障,構筑起具有常州特色的住房保障體系,目前國務院在常州召開了加快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座談會;在全國首創慈善基金“常州模式”,基金規模已經超過15億元,全國領先,助醫、助學、助殘、助孤、助老、助困,三年累計發放救助金1.68億元,救助各類困難群眾26萬人次;公交優先“常州模式”催生了全省第一的BRT快速公交網,道路通達能力明顯增強,成為BRT運行最佳城市之一,并在全國率先做到“困難職工坐公交,不用自己掏腰包”;600萬平方米的老小區綜合整治惠及10多萬家庭,50多座公園免費開放,雙雙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完成了市區103個菜市場改造和近400條背街小巷整治,環境面貌煥然一新;針對群眾反映的“就醫難、看病貴”問題,大力推進衛生惠民工程,形成了社區步行15分鐘“衛生圈”,基本實現了廣大市民“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在社區”;開展“百村幫扶萬戶解困”活動,三年內讓茅山老區貧困戶跟上了全市小康步伐;開展“富裕常州”建設,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7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198元,連續多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
問需于民最終看成效
成效是檢驗問需于民的試金石。民生實事辦得好不好,離不開政府財力的支持,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參與,離不開工作思路的創新,最終離不開群眾的評判。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受益不受益,是檢驗民生實事成效的最高標準。
政府投入是保障。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我們市委、市政府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保障經濟建設的同時,把民生工程作為投入的重點,集中力量辦大事,通過項目化手段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擴大公共服務支出,努力為群眾多辦實事,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城鄉百姓。“十一五”以來,常州累計投入改善民生的財政資金已達160多億元。
機制創新是出路。辦好民生實事,既要擴大政府投入,更要通過機制的科學設計,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入,讓“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更好搭配,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讓民生工程發揮最大效益。正是基于此,我們在破解住房保障難題上推出了創新之舉。以往住房保障“補磚頭”是最常見的做法,即財政出錢蓋經濟適用房,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困難家庭。常州變“暗補”為“明補”,變“補磚頭”為“補人頭”:只要符合保障條件,每戶財政補貼8萬元,此舉實現了“群眾得實惠、產業得發展、政府得民心”的多贏局面,一年就解決了以往5年的經濟適用房保障量,讓住房困難家庭盡早實現了安居夢。在快速公交建設上,雖然一次性投入成本較大,但直接帶動了沿線地塊的升值,從經營城市的角度看,政府并沒有因為建設BRT而多背包袱,在實現投入和收益平衡的同時,更是大大提升了公交惠民的程度。
群眾口碑是標準。問需于民最終還要問績于民,滿意不滿意,群眾說了算。我們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民生工程考核評價體系,把各項民生指標定量化、直觀化、責任化,使各級干部的所想所干與群眾的所盼所需緊密相連,真正做到了“百姓出題目、政府做答卷、人民來評判”。今年以來,先是成立城市管理百人“找差團”,動員社會力量專門“挑刺”,各相關職能單位聞過則喜,有差就補;在“清水工程”中,又組織開展百名市民看市河活動,幫助環保部門查漏補缺,該工程市民驗收滿意率達91%。
問需于民的深切體會
當前,我們正處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轉型時代,利益多元化、訴求多樣化,群眾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品質的呼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社會穩定和諧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通過這幾年改善民生的實踐,我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
問需于民,必須始終踐行科學發展觀。牢固確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根本”的理念,自覺把發展經濟的目標定位于以民為本、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擴大發展成果的共享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加快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自覺從傳統的單純經濟增長,轉變到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上來,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才能凝聚起全社會的強大發展合力。
問需于民,必須始終追求政聲民意同頻共振。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頭,運用各種方法,拓寬多種渠道,聽民聲、察民情、匯民智、順民心、謀民利。否則,作出的決策就難以體現民意,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急往往非民之所急,所辦往往非民之所需,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只有心系人民群眾,用心體察民意,真誠了解民情,讓政策決策和群眾呼聲相統一,讓干部政績與民生需求相統一,步調一致、同聲以求,才能找到黨心民心的交匯點,真正做到暖百姓之心、解群眾之難、添發展之力。
問需于民,必須始終飽含深情解決民憂。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政治上代表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服務群眾,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謀事干事。政通則人和,心齊則氣順。只有對群眾動真情,解決民憂下真功,言必信、行必果,力爭做到民生實事件件有落實,群眾呼聲件件有回音,社會才會充滿和諧,政府才有公信力,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