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國
當前,高淳發展正處在創新轉型、全面跨越的關鍵時期,華西村的最新實踐經驗為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科學發展路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從高淳實際出發深入學習華西新經驗,核心就是搶抓科學發展機遇,加速轉型跨越步伐。為此,我們將緊緊圍繞“躋身全省一流、蟬聯全國百強”的目標定位,始終堅持高端發展的戰略取向,致力打破縣域發展的傳統路徑,努力走出一條“科學趕超、綠色崛起”的轉型跨越發展之路。
一、突出以高端產業主導轉型,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深入學習華西村新經驗,加快產業轉型是核心。堅持新型工業化與產業特色化互動并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齊驅,大力構建以綠色產業和低碳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體系。一是傾力打造高端產業制造基地。集中力量建設新型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五大特色產業基地,突出以總投資30億元紅太陽循環經濟產業園、首期投資20億元國睿電子信息產業園、總投資10.57億元紅寶麗新材料產業園、一期投資10億元同濟大學可降解材料產業園等重點項目為支撐,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爭取三年內集聚新興產業、高端產業項目200個以上,形成若干千億級特色產業基地。二是傾力打造電子商務集聚基地。積極推進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逐年倍增計劃,在重點扶持全國衛星遙感測繪行業領頭羊華迪宏圖、全國最大呼叫中心易方科技、電信增值業務全省第一騰楷軟件等優質項目加速發展的同時,大力招引軟件開發、服務外包、互聯網、物聯網、數字動漫、創意設計等創新型企業,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爭取三年左右落戶企業達到200家、年營業額達到200億元。三是傾力打造現代商貿集散基地。圍繞構建長三角區域性商貿流通中心,全力推進現代商貿業三年倍增計劃,加快建設總投資12億元的汽車城、商貿城、數碼城、服裝城等重點項目,致力構建以蘇寧等五大名店、全國最大螃蟹專業交易市場等五大市場群、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五大連鎖網為支撐的現代商貿體系,確保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市場交易額三年內雙雙突破百億大關。四是傾力打造特色農業示范基地。深入實施高效、品牌、設施、觀光休閑等現代農業培育工程,加快建設西部螃蟹、南部食用菌、東部經濟林果等三大生態農業示范區,著力打造龍墩湖10萬畝現代農業開發區、固城5萬畝臺灣農民創業園、武家嘴萬畝農業科技園等三大農業科技園區,培育壯大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縣水產批發市場、全省首家跨市域水產類合作聯社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等龍頭企業,爭取三年內高效農業所占比重達到70%。五是傾力打造休閑旅游度假基地。圍繞創建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打造長江之濱最美麗鄉村,加快建設金陵第一古街、百里生態之旅、迎湖桃源、瑤池山莊等一批國家級鄉村旅游度假區和生態文化旅游示范點,精心開發歷史文化游、民俗風情游、生態觀光游、鄉村體驗游、低碳養生游等五大精品線路,不斷提升高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高淳成為長三角首屈一指的生態體驗、文化賞析、鄉村旅游之地。
二、突出以科技創新加速轉型,著力提升企業競爭力。深入學習華西村新經驗,加快企業轉型是關鍵。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戰略作為加快縣域發展的重要引擎,努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人才為引領、產學研為支撐的區域性創新體系。一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深入實施扶優扶強“123”工程,著力培育壯大以10家骨干高新型企業、20家重點創新型企業、30家科技成長型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經濟,重點扶持紅太陽、紅寶麗、高陶三大本土上市公司加快建設百億級基地,積極推動大地水刀、美大電器等新生力量加速成長為行業小巨人,爭取三年內培育年銷售超百億企業2家、超10億企業10家。二是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深入實施科技創新“411”工程,突出以國家和省級研發中心為依托,加快建設環保農藥、醇胺產業、功能環保陶瓷、超高壓水射流等四大科技創新基地;以創新企校、企院、企所對接方式為抓手,大力推進紅寶麗與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等十大產學研合作重點項目;以省知識產權試點縣建設為契機,加速培育節能環保設備、智能分析儀器等十大重點新產品,爭取三年內建成產學研基地10個、校企聯盟20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20個。三是加快實施高新化改造。深入實施轉型升級“335”工程,堅持每年抓好30個新型工業化項目、30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積極構筑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資本運作、融資服務、創優創先等5大創新服務平臺,引導企業持續加快技術改造、加速產業升級,爭取三年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達33%。四是加快引進創新型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引進“135”工程,以人才引進12條政策體系加快創新型人才集聚,重點推進以東南大學、南大蘇富特公司為依托的高層次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型人才引進培養基地、實用型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爭取三年內建成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10個、引進領軍型創業團隊30個、高層次創新人才500名。
三、突出以現代園區支撐轉型,著力提升園區競爭力。深入學習華西村新經驗,加快園區轉型是重點。堅持園區優先發展、優化發展,加大空間整合、產業整合和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增強園區的集聚帶動功能。一是著力提升園區開發品質。突出以縣經濟開發區為核心,積極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致力把生物醫藥產業園打造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基地。把新型材料、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產業園打造成市級特色產業基地,把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園打造成省級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配套基地;以沿蕪太公路為軸線,加快推進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培育壯大環保農藥、機油泵、分析儀器、工業橡塑板等一批行業“單打冠軍”,努力形成“一區一線”產業布局。二是著力提升園區功能品質。在加快完善天然氣、熱電聯供、污水處理、海關商檢等發展功能的同時,以“智造結合”的理念加速園區轉型,重點把南京市首家縣級質量檢測中心建成省市領先、輻射周邊的服務平臺,把新區科技創業中心建成要素集聚、創新集成的“高淳智谷”,把南京市首家縣開發區風險投資公司建成企業孵化、創新創業的有效載體,提高園區的優質項目承載力和高端產業吸納力。三是著力提升園區環境品質。以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為抓手,在園區大力推行集約型生產方式,重點發展以資源再生、余能再用為重點的循環經濟,普及推廣以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代表為綠色認證,培育壯大以清潔生產、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無煙工業,努力打造循環經濟發展的示范區和生態產業發展的先行區。
四、突出以綠色生態助推轉型,著力提升環境競爭力。深入學習華西村新經驗,加快低碳轉型是根本。牢固樹立“既要金色GDP、更要綠色GDP”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固本、低碳轉型、綠色增長”之路。一是更加注重在工業化進程中保護生態。堅持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同步提升,大力推進藍天碧水寧靜工程,突出以工程減排、科技治污為重點有效控減污染,以單位能耗、排污強度為紅線淘汰落后產能,持續深入治理空氣質量、水體環境和城市噪音,確保環境質量主要指標在全省始終處于領先水平。二是更加注重在城市化進程中建設生態。以一年創成全省首家全國生態縣、兩年創成游子山國家森林公園、三年創成固城湖城市濕地公園、四年創成國際花園城市、五年創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大力推進山水城林融合工程,重點建設2萬畝濱湖生態濕地、3萬畝丘陵森林公園、200公里綠色景觀走廊,以及泮池公園、春東湖、筑城圩等一批城市生態景觀,著力構建依山臨水、綠楊城郭的最佳宜居城市。三是更加注重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提升生態。抓住列入首批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契機,大力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工程,繼續鞏固提升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建設水平,在鎮一級深入開展污水處理、綠化美化等“六項整治行動”,在村一級全面推開清理垃圾、清理秸稈等“六清六建行動”,加速城鄉環境全域綠化、河道凈化、衛生潔化、環境美化、管理長效化,爭取3-5年實現省園林小城鎮、生態文明示范村創建全覆蓋。
責任編輯:戈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