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平
隨著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傳播手段日新月異,媒體交流、交融、交鋒加劇,互聯、互通、互動共生,輿論環境日益開放,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領導干部不斷提高執政水平、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善于利用現代新型媒體,提高危機化解能力,有力有效應對處置突發事件、各種危機和風險,為科學發展營造和諧輿論環境,顯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
提高突發事件新聞處置能力
突發公共事件,特別是重特大事故發生后,國內外新聞媒體高度關注,如若輿論引導不當,事件就會演變為一場輿情危機,并進而演化為一場公共危機,對事件處置、問題解決和地方形象均會造成較大負面影響。提高領導干部突發公共事件媒體應對能力,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新聞應對和危機化解工作,對于主動引導輿論、推動事件處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科學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又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突發公共事件雖然發生的確切時間和地點都無法預見,但從其內在邏輯看依然存在著征兆和預警的可能。近年來,我們淮安市結合本地實際,先后制定出臺《突發公共事件新聞應急預案》、《互聯網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應急預案》等方案,將新聞宣傳和媒體應對納入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整體工作方案之中,通過演練和實戰,及時加以修訂和完善,使之實用、管用,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媒體應對總體上做到了以我為主、導向正確,協調有力、組織得當,基調平穩、健康有序。2005年在淮安境內的“3·29”重大交通液氯泄漏事故發生后,我市迅速啟動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應急預案,成功展示了黨委政府果斷、務實、為民的良好形象。時任省委書記李源潮,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志軍批示予以充分肯定;國務院新聞辦和一些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院,也將淮安“3.29”事故媒體應對的做法作為成功案例。
公開突發事件信息是時代需要、民眾需求和法律要求。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當真理還沒有穿上靴子時,謠言已經跑遍了世界。”流言盛行,謊言猖獗,必然會給社會和民眾帶來恐慌。流言始于封鎖,謠言止于公開。對于重大突發事件。應及時通過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即時發布,讓謠言無藏身之地、失去存在的市場,同時嚴防別有用心者和不法分子惡意炒作。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數十分鐘后,中央各主要媒體便搶在第一時間發布了各地震感信息,使公眾第一時間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發生。事實證明,對于突發事件,信息發布比不發布好,早發布比晚發布好,主動發布比被動發布好,用事實說話的方式發布比用概念名詞的方式發布好。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要通過及時、公開、真實、準確、客觀、全面的信息發布與報道,牽引媒體、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眼球,使之與政府同呼吸、共患難,休戚與共、共赴時艱,爭取全社會的關心與支持,同心同德應對和妥善處置突發事件或災難。
提高新興媒體駕馭運用能力
近年來,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發展勢頭迅猛,目前我國網民已超過4億,網站達到386萬個,手機用戶超過7億。特別是3G手機的應用,實現了從固網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跨越,使人人、時時、處處在線成為可能。互聯網作為最具吸引力的第四大媒體,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為我們開展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手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戰和考驗領導干部的媒體駕馭能力。
我們淮安市著力建立多元化的權威信息發布機制,各政府部門既在權威網站、重要論壇以通稿等形式發布官方信息,也根據網民的反應,及時通過論壇回帖、新聞跟帖、更新博客、發布微博等多種方式作出回應,必要時通過即時通訊工具直接與網民在線交流。注重將政府信息網上發布與網上輿論引導相結合,發布前制定新聞應急預案,發布中充分利用“主場優勢”循循善誘,發布后密切關注網民反應,即時做出回應或滾動發布。在市內主要網站設立“民生通道”,對涉及重要民生的重大工程、重大決策、部署和舉措,通過網上討論或在線調查等形式,充分了解老百姓的關切、情緒、意見或建議,再制定或調整相應對策,特別是讓與民生關聯度高的部門單位及時回應民生、關注民生。與此同時,加強媒體合作與宣傳,在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新浪網、中江網等知名中文網站開設淮安窗口。在連續成功舉辦三屆全國網絡媒體淮安行采訪活動的同時,去年策劃組織了首屆淮安網友文化節,全國20余家知名網站同時走進淮安,制作專題10多個,發表稿件910件次。整個活動征集作品745件,相關新聞被百度、谷歌網站收集3.3萬個鏈接,總點擊量約740萬人次。一系列網上主題宣傳,為建設淮安積極向上、和諧文明的網上輿論生態發揮了重要作用。
提高同媒體打交道能力
是否善于同媒體打交道,不僅關系到工作能否順利開展,而且會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當前,領導干部亟需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樹立開放公開理念。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大趨勢,要求我們要破除那些封閉觀念、過時認識,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作指導,以開放的胸懷、開明的姿態面對媒體、面向公眾,正確把握輿論發展規律,順應時代要求。不但要打開“窗戶”,更要敞開“大門”。對涉及的各項工作,要按照規定做到最大限度的公開,為媒體提供權威真實的信息源。不但要樂于公開“成就型”信息,還要敢于公開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型”信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開明開放的態度和公開透明的行為取信于民。近年來,我們淮安市委宣傳部圍繞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一主線,每年策劃組織1—2次大型外宣活動,兩岸三地電視媒體“精彩淮安”大型外宣行動、“大型媒體看淮安”、“外宣顧問看淮安”、“聚焦淮安和諧城管”、“全國省級晚報看淮安”、“全國網絡媒體淮安行暨鏡頭中的淮安”、“圖說淮安30年”、“周恩來故鄉行”等活動,從多方面展示淮安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讓來自境內外的媒體和記者在動態過程中感受淮安的真切變化。2009年年中,兩岸民意調查機構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與遠見雜志社首次獨立同期進行民調,在鳳凰網聯合發布的結果顯示,臺灣民眾最想居住的大陸城市前十名中,淮安排名第七。
提高自身媒體素養。在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領導干部具備較高的媒體素養,既是處理突發事件的必要條件,也是領導干部應有執政能力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領導干部培育媒體素養,應在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上下功夫。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處”的能力,構建通暢的溝通協調機制。通過教育培訓,促使領導干部以新眼光認識媒體、以新意識重視媒體、以新思維借助媒體、以新技巧直面媒體、以新態度善待媒體、以新學科研究媒體,使新聞媒體成為政府進行公共管理和處置突發事件的有效載體和工作平臺。近年來,我市先后舉辦了多期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媒體危機化解和媒體公關等培訓班。在首都宣傳、新聞、文化、出版、教育、科技界聘請50多名知名人士,擔任淮安對外宣傳高級顧問,并建立定期回訪、聯誼制度,從而主動了解主流媒體的信息需求動向,通過主動設置議程,激發媒體的興奮點,引導媒體按照工作需要進行報道。
誠于善于應對采訪。領導干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要客觀真誠、平等坦誠,積極主動、注重交流,講究分寸、把握好“度”。平時注重積累,做到內知國情、外知世情。做好充分準備,認真分析輿情,了解媒體和公眾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問題。選擇新聞發布的適當方式,多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多講案例和故事。反復提煉信息,找準切入點,把政府想說的、公眾關注的和媒體感興趣的結合起來。力求通俗簡潔表達,善于把官方語言、文件語言轉化為記者和群眾樂于接受的語言。近年來,我市圍繞領導干部駐村蹲點、民生幫扶“九大工程”、暢通民意“八條通道”、“親民理念和諧城管”、共有產權房建設、陽光信訪、“3+1安監體系建設”等,組織開展系列宣傳戰役,邀請中央和省主要媒體以及鳳凰衛視等境外媒體負責人和知名記者先后多次來淮考察交流。中央、省級和海外主流媒體每年報道淮安的各類有質量、有分量、有影響的重要稿件穩中有升,名人、名城、名著、名河、名湖、名菜等一身“名牌”,已經成為淮安熠熠生輝的城市名片。
責任編輯:夏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