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發展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是破解現實難題、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舉措,下大力氣調結構、抓創新、促轉型,努力走出了一條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發展之路。
一、以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為龍頭,在調優產業結構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堅持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作為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按照調高調優調強的取向,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傾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2+3+5”產業體系,促進主導產業集群式發展、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現代服務業倍增式發展。一是做大做強兩大主導產業。瞄準千億級目標、立足高端化發展,著力提高汽車制造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發展能級。汽車制造產業在“龍頭引領、產業補鏈、配套跟進”戰略帶動下,已集聚上海大眾第四工廠、長安福特馬自達等整車企業和150多家配套企業,形成了較為齊全的產業鏈。注重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發展了更先進、高端化的汽車新品。新馬自達3轎車已經批量生產,上海大眾B級車即將投產,今年整車產量將達到35萬輛以上。電子信息產業搶抓3G發展市場,圍繞無線移動通信和平板顯示兩個重點,依托300多家中外高科技企業,加快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以較完整的產品鏈搶占市場制高點。目前,華寶、英華達為代表的手機生產占到世界產能的8%左右,正加快建設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產基地。二是培育壯大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智能電網與電力自動化、新能源、航空產業作為引領產業轉型的戰略重點,全力推動新興產業規模擴張,加快構筑先發優勢。智能電網與電力自動化產業以國家級電力自動化特色產業基地為依托,匯集了60多家企業,形成了從輸變電、繼電保護到電廠電網監控、電力終端的整套設備生產體系,繼電保護、變電站自動化等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新能源產業突出抓住風電和光伏兩個關鍵,著力完善產業鏈,加快建設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特色產業基地,在風電設備制造和太陽能電池生產上都具有了較強技術優勢和較大產業規模。光伏產業正在加快形成從晶體硅拉棒、切片、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組件封裝到并網發電工程的產業鏈條,風電變速齒輪箱的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航空產業依托原有良好基礎,借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祿口國際機場的獨特優勢以及國家發展大飛機的機遇,正蓬勃興起,總投資60億元的中航輕型動力產業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已開工建設。隨著開放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被提上國務院議事日程,將為我們進一步發展以無人機、直升機等為代表的通用航空產業提供更大的空間。三是加快發展五大現代服務業。積極搶抓國際服務業向國內轉移的機遇,依托區位、產業、科技、開放等優勢,大力發展軟件與服務外包、物流、旅游、高端商貿、文化創意產業,重點加快吉山軟件基地、服務外包示范區、四大物流集聚區等一批服務業優質載體建設,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目前,全區擁有各類軟件企業185家,初步建立了通訊類、管理型等嵌入式軟件為代表的產品體系,集聚了中國郵政航空速遞物流集散中心、南京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龍頭物流企業,軟件銷售收入和物流業務收入今年均可突破200億元。以湯山溫泉、春牛首等為代表的旅游產品。已形成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近兩年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呈現爆發式增長。服務業成為了江寧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二、以推進科技創新為動力,在增創核心優勢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江寧立足提高競爭力、搶占制高點,著力在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上狠下功夫,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一是深化政產學研金合作。積極支持區內企業和高校院所結成戰略聯盟、開展創新活動,早在3年前就建立駐區高校與政府、企業共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完善政府引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財政科技投入每年在1億元以上,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助推科技創新創業。近3年實施高水平產學研合作項目190個以上,新企、泉峰等7家總規模10億元以上的風創投基金,已向區內近20家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今年,擁有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從美國歸來的李小南博士,在地方政府牽線搭橋下,與南京高速齒輪廠開展合作,從企業獲得了4000萬元項目啟動資金。在江寧已經形成了“政府搭建平臺、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入對接、金融機構提供支持”的良性合作模式。二是突出強化企業自主創新。引導和鼓勵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研發機構、引進研發人員、開展研發活動,大力培育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1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8%,分別高出全省、全市27.9個和16.9個百分點。300多家科技型企業自建和合作共建各類研發中心近200家,成立博士后及院士工作站33家,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活動的主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三是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以“人才工程推進年”為抓手,圍繞建設人才高地,面向海內外大力實施“千百十”高層次人才引進五年計劃,加快引進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團隊?!扒А本褪窍蚋黝悇撔聞摌I人才發放1000張服務綠卡,“百”就是引進1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十”就是每年優選10名領軍人才給予重點扶持,著力以高素質人才支撐創新型產業發展。目前已有19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進駐江寧,4人人選省“雙創”引進計劃。開發超級隔音建材的陳天蛋博士、從事國際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外包的章方良博士等行業領軍人物的落戶,產生了“一個人才帶動一個項目甚至一個產業”的巨大效應。四是大力推進十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與中科院、清華、北大、香港科技大、南大、東大等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建設中國“無線谷”、清華啟迪科技園、北科產學研基地、中科院研發基地等十大創新載體,以高端平臺吸納集聚各類創新要素,著力打造技術研發、科技孵化和成果產業化的新增長點。五是優化創新創業服務環境。著力完善扶持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暢通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從資金、工作、生活等方面為各類人才提供全方位的長效保障,切實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重點對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落實好“三個100”政策,即:提供1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100平方米工作場所和100平方米公寓住房。通過一流服務環境的營造,在江寧形成了各類人才近悅遠來的濃郁氛圍。
三、以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為根本,在強化組織保障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能否完成轉變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關鍵靠人才、靠干部。我們始終把建設一支素質高、執行力強的干部人才團隊作為一項戰略舉措來抓。一是深入開展干部培訓,打造“三寬型”干部。積極采取中心組學習、集中培訓、高層講座、在職自學“四位一體”學習模式,大力實施公務員“5+X”培訓工程,先后舉辦公共服務與管理、現代服務業、城鄉規劃與管理等一系列專題培訓班,并選派優秀干部赴境外培訓。積極加強與著名高校及省市委黨校合作,每年以“周末課堂”等形式,邀請200名以上專家教授進行授課,不斷拓寬廣大干部的眼界、思路和胸襟,使其真正成為引領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行家里手”。截至目前,全區所有區管干部都通過了新一輪輪訓。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合適的人選到關鍵崗位。堅持用轉變發展方式的實績評價和使用干部,切實構筑有科學發展能力者上、無科學發展能力者讓、阻礙科學發展者下的用人環境,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放在發展一線的關鍵崗位上。引導各級干部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打造了一支能夠擔當科學發展重任的領導干部團隊。三是明確科學考核導向,激發干部推動科學發展的積極性。健全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干部考核體系,重點考核發展的水平、質量、效益和結構,考核GDP的含金量、資源利用效率和發展的協調性,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進一步調動干部抓產業轉型、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積極性,真正使轉變發展方式成為各級干部的共識和行動。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