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芳 徐堋涵
(咸寧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咸寧 430061)
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以赤壁市滄湖區為例
○ 劉 芳 徐堋涵
(咸寧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咸寧 430061)
赤壁市滄湖生態旅游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中,按照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展開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探討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路徑和對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對策研究 赤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滄湖生態農業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掛牌試驗的第一批新農村示范區,位于赤壁市西南30公里處,距赤壁古戰場僅5公里,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區內設有農業觀光區、垂釣休閑區、農事體驗區、接待服務區,有香蓮、水產、林果三大支撐產業基地。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滄湖生態農業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1、農民收入有了顯著的提高。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自2007年1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以來,帶動了農戶參與生態旅游農業建設,每戶平均增收6000元。據調研資料顯示,2007年,滄湖開發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7606萬元,人均純收入4670元,農民的收入有了極大提高。同時,該地區跨產業經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民的收入結構,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初步目標。
2、依據生態產業模式開發出一系列地方特色產品。該區依托自身有利的生態條件,加大了產業調整力度,形成了“豬—沼—果,豬—沼—漁”的立體種養模式。現有農林畜產品、水產品等多種特色生產養殖基地,出產中華絨蟹、黃鱔等名特優水產品以及美國臍橙、獼猴桃、黃金梨、碰柑、香梨等優質果品,開發了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檢測認證為綠色食品的“滄湖”牌磨白香蓮及鳳尾魚等農副特產品牌。
3、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目前該區累計維修建設公路23公里,建設機泵站8座,橋涵16座,維修堤埂8600米,清溝渠道9400米,架設低壓線路3700米,還新建高效節能沼氣105戶,確保基地的水電路三通,提高了農業抗災防疫能力。
4、社農合作關系更加緊密。赤壁市農信聯社派遣支農專隊進駐該區,對該區的村、場農戶進行評級授信,營建“公司+基地+農戶+農信社”的支農模式,及時發放春耕生產及各類特色農業貸款370萬元,全面消除了信貸支農盲區,并將該區確立為赤壁市農村信用社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每年可為該地區農民提供一定數額的貸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生產資金難的問題。而建立信用社與新農村的合作關系,使其成為農村面向普通農民的金融服務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進步。

圖1 骨干零售企業的缺乏抑制消費均衡
1、骨干零售企業缺乏。據了解,該區沒有一定規模的零售企業,僅有一家小副食店,商品不僅數量不多,品種也不齊全。像這樣零售企業的缺乏,不僅給農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而且這種低度的供給在某種程度上更是抑制了消費均衡。如圖1所示,在正常情況下的需求曲線為D,供給曲線為S1,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在A點實現了均衡,但由于該區缺乏骨干零售企業,導致供給曲線左移為S2,需求曲線D不變,這就使得均衡點變成了A',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從圖中看到,新均衡點的均衡價格比原均衡點要高,均衡數量卻減少了,這說明了骨干零售企業的缺乏對該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2、城鎮化水平較低。目前,滄湖全村接近2800人,僅有297人在外務工。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但是該區人口基數還是比較大,尤其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兒童婦女和老人。新農村是城鎮化的新型農村,要想促進農村建設,就要使農民富裕起來。新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3、債務負擔較重,而且后續化解工作難度大、速度慢。據資料顯示,2004年滄湖湯家咀村千畝低湖田改造新增債務3.5萬元,2005年公路改造新增債務1.2萬元;普安村2004年林地開發新增3萬元,2005年建設新漁池200畝新增債務2.385萬元;兩村合計新增債務10.085萬元。村級領導雖然采取積極措施化解了部分債務,但是實際用于化債的財力十分薄弱,現行的財政體制只能確保村級的正常運轉,要村級自行化解債務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4、農民素質有待提高。該區農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并且缺乏專業技能培訓,對法律、科技、市場經濟等知識認識不足。該區甚至連一所教育機構都沒有,而有文化、有技能的大部分外出從事二、三產業,導致該區在與城鎮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的情況下,生產效率進一步降低。這對于滄湖開發區自身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1、鼓勵農民走出去,幫助他們建立發展適合本地的連鎖超市。在政策的鼓勵和扶植下,幫助當地農民建立現代農村物流體系,如中小型超市等,加快滄湖特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實現工農的有效對接。連鎖超市在滄湖的發展,能使當地農民享受到城市的工業化成果,便捷的商業服務不僅便利了農民的生活,同時也激活了滄湖地區消費市場的潛力,促進了農村繁榮,實現了農村現代化建設。
2、推進城鎮化建設,發揮剩余勞動力的價值。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認為城鎮化是城市和鄉村之間人口分布方式的變化,埃爾德里奇則進一步認為“人口的集中過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意義”。著名發展經濟學家拉尼斯和費景漢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把農村的偽裝失業者全部轉移到工業部門中去,要做到這一點,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保證工業部門擴張和勞動力順利轉移的必要條件。因此,滄湖應該積極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業轉移到勞動邊際生產率相對更高的非農業部門中就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從而加快城鎮化建設。這不僅要求滄湖領導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不斷深化對城鎮化內涵的認識,更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實際情況,突出重點,積極引導滄湖勞動力為滄湖做貢獻,全面協調地推進城鎮化,走滄湖自身發展的新農村道路。
3、實現農村信息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債務化解能力。目前,中國電信正積極參與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武漢電信將通過不同載體、不同渠道和方式,將信息化服務送到農村,武漢電信的華中農業網是滄湖新農村建設的新契機,其信息服務將促進農村信息化的發展。首先,建立現代農村物流體系,一方面,通過扶持龍頭、成立香蓮產業商會等措施吸引要素集聚,提升農民組織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香蓮加工業層次,努力建設香蓮加工業集聚區;另一方面,增強產業化經營中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有效鏈接,實現滄湖特色農產品連鎖配送經營,物流統一配送。其次,建立村企結對,實施帶動工程,有針對性地選擇部分重點骨干企業,如咸寧的長三角工業園結對滄湖新農村開展共建活動,要求結對企業與滄湖開發區共謀發展思路、共興農村經濟、共促農民增收,促進滄湖新農村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只有大大增強經濟實力,才能從容化解債務危機。
4、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擴展農民致富渠道。一般而言,農民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這種差距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經濟實力上的差距。因此,提高本地區農民素質,從而擴展農民的致富渠道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提高滄湖農民建設新農村的能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新農村建設籌集更多的資金,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政府組織農民開展有效的勞動力培訓,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種閑散資金為輔的農民教育培訓投入機制,組織有關部門向農民提供農業實用技術、職業技能、法律知識等多方面的培訓。同時,還要抓好下一代的教育,培養滄湖地區自己的大學生,為家鄉建設做貢獻的技術人員,實現教育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總之,滄湖新農村建設要貫徹執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三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發展農村,進一步落實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一號文件,要“口惠實至”,使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且安居樂業。結合自身優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擴大農村需要從而拉動滄湖內需,發展滄湖農家樂旅游等地方特色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推進城鎮化和農村信息化建設,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黨中央促進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農業農村工作,實現滄湖開發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
[1]奚潔人主編:科學發展觀百科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邱桂奇:新農村經濟建設要突出信息化[J].農村、農業、農民(A 版),2008(2).
[3]張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06(7).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