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君
(甘肅政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西部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現狀及對策
○牛君
(甘肅政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進入本世紀以來,西部民族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著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量不足、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日益拉大等問題。本文從分析西部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現狀及問題入手,提出了發展西部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幾點對策建議。
西部 民族地區 高新技術產品 貿易
在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5個是自治區,3個是按自治區對待的多民族省份?,F在西部90%以上的面積是民族自治地方并居住著80%的少數民族人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由于階梯式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擴大。長期以來,傳統的文化心理、狹隘的地域觀念、艱苦的自然環境以及交通運輸的不便造成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二元經濟結構。這種結構極大阻礙并限制著區域之間商品的交換與流通以及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最佳配置,導致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始終跳不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格局。
對外貿易、投資、需求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對外貿易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一個地區對外開放的基礎和起點,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不僅有利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勞動效率,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社會財富;也有助于引入競爭機制,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培育和形成后發優勢,實現區域比較優勢的再造。
可見,對外開放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面對來自自身和外部的挑戰所能作出的最佳戰略選擇。一方面,它有利于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鞏固睦鄰友好;另一方面它還會從新的角度補充和完善我國現有的對外開放戰略格局,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從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逐步擴大到廣大內陸地區、邊疆民族地區,繼而發展為全方位的立體型對外開放格局。
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主要是通過進出口貿易總量、外貿依存度、高新技術進出口和貿易競爭力指數等指標來進行衡量的,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近十年來的高新技術進出口及貿易競爭力指數來說明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旨在從宏觀角度提出發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的一些對策建議。
從表1可以直接看出,西部民族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和全國相比,無論從進口量還是出口量來講,在全國的進口量和出口量上所占的比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外,從貿易競爭力指數來看,我國整體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從2004年起值為正,說明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對外貿易競爭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西部民族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為負,國際競爭力也無從談起。從表2可以得出,在西部民族地區內部,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西部民族地區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的生力軍主要是廣西、四川、重慶、云南、陜西等省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區,而西北地區只有新疆的進出口量比較大,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的高技術產品進出口都少得可憐。尤其是青海省,多年來其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每年在1百萬美元左右。
表1 2000—2007年西部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概況(單位:億美元)
表2 2000—2007年西部各省區高技術產品進出口情況(單位:百萬美元)
西部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進出口總量及其貿易競爭力指數具體數據來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貿易總量規模小,地區內部發展不平衡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西部民族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總量近些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從總量來看,西部民族地區的進出口總量在全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另外,即使在西部民族地區內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發展也極不平衡,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西北地區的新疆和陜西,而西藏、甘肅、青海、寧夏等省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還相對比較落后。
2、高新技術產品貿易落后,國際競爭力極弱
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是體現一個國際或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及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西部民族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無論從其占全國的比例還是從其貿易競爭力指數來看都表現出了發展落后、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
1、實施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
牛君(2007)認為,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是指在寡頭市場結構下,政府通過自主創新政策對國際貿易活動進行干預,其干預的目的是改變市場結構或環境,進而提高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中“戰略性”指的是政府和企業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各自所實施的策略;也就是說,政府在制定自主創新政策時要考慮本國企業和國外企業以及國外政府的反應,而國內企業在實施自主創新時也要考慮本國政府的政策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國外企業和國外政府的策略的影響。戰略性自主創新實施的途徑是:國家通過制定自主創新政策,對一些風險很大的高科技產業或特殊行業進行扶持,使這些被扶持產業或行業產生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效應,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
西部出口商品結構仍處于粗放式數量增長型發展階段。工業制成品出口提升速度較慢,機電產品、高新產品等具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份額較低,國際市場競爭力弱;且未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場,難以有效地規避國際局勢變動對外貿的影響。落后的出口商品結構嚴重影響西部出口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這與競爭日益激烈的國內外市場形勢是不相適應的。因此,一方面西部應根據資源優勢和地區產業結構特點,建立和發展出口商品基地,延長產業鏈,對原料性出口商品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做到多次增值,綜合利用;另一方面西部應確保和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有條件地做好出口商品的售后服務,以保證西部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份額的長期性、穩定性。故此,在西部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中,我們可以通過制定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的貿易政策,通過自主創新補貼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通過補貼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通過補貼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都可以促進西部民族地區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的競爭力,進而促進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調整和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
2、各省區政府制定實際可行的自主創新政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面對經濟危機,各國政府都在尋找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并開始著手產業結構的調整,將重點放在了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從此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來看,一方面:美、日、歐等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已經基本結束。在經濟增長方面,如果再依靠傳統模式,通過資源和要素的投入來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難度很大。另一方面:IT革命引起的新的經濟增長的動力在逐步減低,而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科技又沒有突破。為了走出經濟危機的困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是唯一的辦法,所以,西部民族地區各省區要積極應對,抓住時機制定自主創新政策,加大宏觀指導和對企業的扶持,以此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3、西部民族地區企業樹立高新技術意識,加大研發投入
西部民族地區企業應樹立良好的高新技術意識,應當在政府引導下,從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企業應當重視技術改造與技術革新,加大研發的投入,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避免同行業間同質化,低級別的競爭,通過技術研發,以特征化,差異化,品牌化的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同時加大非傳統市場的開發,消除對于單一市場的依賴。對于現有的資本密集型與高科技企業來說,應當在國家的政策與資金的支持下,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掌握核心技術,做好知識產權的海外保護與注冊,增強國際競爭的實力。
綜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雖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只要我們采取正確的策略,實施合理的對外貿易對策,西部民族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
[1]韓璐:對外貿易對西部經濟發展作用的研究[J].北方經濟,2008(1).
[2]牛君、韓民春:自主創新與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J].當代經濟,2007(2).
[3]王先柱、儲伶俐:對外貿易對西部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