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曙
摘要: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區域性聯合開發已成為大趨勢。湘贛邊界區聯合開發的基礎有交通、自然、人文、時代戰略、同型性、互補性等六大方面;聯合開發采用打破省級行政壁壘、聯合投資規劃、整合邊界產品、共同營銷、互送客源、相互輻射帶動的措施等。
關鍵詞:湘贛邊界區;聯合開發基礎;現狀;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9-0072-02
湘贛邊界同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山水相連。自古以來,湘東與贛西人民交往密切,自贛入湘人口遷移頻繁,湘東與贛西語言風俗相似,兩地之間交通發達。邊界區旅游資源既有同型性(如紅色旅游),又有互補性(如長沙的歷史文化與贛西的自然風光),兩省邊界區的旅游業有著巨大的聯合開發潛力。
一、聯合開發的基礎
1.交通基礎
兩省的交通十分便利,可謂“鐵公雞(機)”。
(1)北線:湖南岳陽平江有公路省道S308通往江西修水、銅鼓。
(2)中線:長沙、株洲、湘潭有浙贛鐵路,滬昆高鐵(在建),滬昆高速公路,國道G320通往江西的萍鄉、宜春、新余;機場方面:長沙黃花機場距贛西非常鄰近,可輻射贛西。
(3)南線:鐵路有衡茶吉線(湖南衡陽—茶陵—江西井岡山—吉安,在建);公路有衡炎—井吉高速(衡陽—炎陵已通車,炎陵—井岡山在建,井岡山—吉安已通車),衡炎高速公路把革命老區井岡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南岳衡山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安寢之炎旁陵聯結在一起,是湘贛兩省區域發展的重要運輸通道。衡炎高速公路通車后,長沙到炎陵的車程將縮至2小時50分鐘,長沙到井岡山的車程將縮至3小時30分鐘,衡陽到井岡山的車程也將由原來的3小時縮至1小時[1]。另外還有,省道S321從湖南炎陵通往江西井岡山;贛西井岡山機場距湘東非常近,可輻射湘東茶凌、炎凌等地。
2.自然基礎
兩省邊界區同處羅霄山脈地區,處于相同的自然地帶,彼此之間有山脈相連,河流相通,可以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單元,具有地緣上的不可分割性[2]。
3.人文基礎
自古以來,兩省人民交往頻繁,特別是自明朝以來,江西有大量人口遷入湖南,湖南人民親切地稱呼江西人民為老表,兩省是親戚關系。
4.時代召喚的戰略基礎
國家中部崛起戰略與“長沙、株洲、湘潭兩型社會(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建設可使湘東城市群(長沙、株洲、湘潭)的經濟發展(含旅游業)輻射贛西三市(萍鄉、宜春、新余),贛西三市也應作為衛星城主動融入長株潭。
5.旅游資源的同型性基礎
兩省邊界區都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如湖南有平江、長沙、花明樓、韶山、瀏陽、茶陵等,江西有修水,銅鼓、萍鄉、井岡山等。同型性資源聚集可形成規模性效益優勢,產生1+1大于2的效益。
6.旅游資源的互補性基礎
湘東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如長沙的歷史文化、都市風貌,株洲、湘潭額現代化工業旅游;贛西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如萍鄉的武功山、宜春的明月山、新余的仙女湖。兩地具有強烈的優勢互補性,湘東的人文景觀可吸引贛西的游客,贛西的自然風光可吸引湘東的游客。自滬昆高速通車以來,長株潭到萍鄉、宜春、新余的時間分別僅為1、2、3小時左右,邊界區的旅游非常便利。
兩地可互送客源,相互輻射帶動,合作雙贏,相得益彰。
二、聯合開發的現狀
近年來,由于兩省都很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所以,在旅游業發展上還是有一定的合作。
1.利用互補性合作
如長株潭的旅行社組織本地游客去贛西三市欣賞自然風光;贛西三市的旅行社組織本地旅客去長株潭觀賞歷史文化、都市風貌、現代工業園區等人文景觀。
2.利用鄰近優勢,延長旅游線路
該合作主要體現在南線湖南炎帝陵—江西井岡山產品線路上。由于兩大景區僅相距40分鐘左右車程,所以兩省組團時都同時推出對方的景區,以延長旅游線路。
三、聯合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兩省存在省際行政壁壘,“單打獨斗”,沒有“抱團取暖”實現雙贏
1.投資與開發規劃方面
兩省分別獨立進行本省的投資與開發規劃,都以本省的旅游資源與經濟利益來謀劃,沒有進行溝通協調,結果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復建設,沒有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的雙贏效果。
2.行業管理方面
兩省旅行社組團到對方景區必須交團給對方地接社,兩省旅游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對拒不交團的組團社實行嚴格檢查,排拆打壓。兩省邊界旅游僅2—3天,本來就利潤微薄,而組團社若交團后則利潤大減,因此,組團社組織邊界游的興趣大減。
3.宣傳促銷方面
兩省也是各自宣傳促銷,江西屬于大華東區,一直想融入長三角,熱衷于“華東系”的促銷會,打江西牌;湖南屬大中南區,一直想融入珠三角,熱衷于“華南系”的促銷會,打湖南牌。兩省沒有利用鄰居優勢,抱團營銷,打湘贛牌,因此,被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抱團營銷者“各個擊破”,搶占了客源市場。
4.產品開發與線路設計方面
兩省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邊界區線路,僅有傳統的江西井岡山—湖南炎帝陵線路。
(二)客源上存在相互競爭
兩省在促銷上不但沒有合作,反而存在激烈的競爭,形成“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局面。尤其體現在對湖北與廣東的客源競爭上,兩省都加大了對湖北、廣東的營銷力度,從而競相降價,減少了應有的利潤。由于兩省自然環境的相似性與旅游資源的同型性,再加上游客的時間與經濟條件有限,他們考慮來湖南、江西旅游時,很可能只選擇一個省旅游,就像去北美旅游一樣,他們如選擇了美國,很可能不再去加拿大。
四、聯合開發的對策
(一)打破省級行政壁壘,結束“單打獨斗”,實行“抱團取暖”,聯合開發,實現雙贏。
1.投資與開發規劃方面
兩省要多溝通與協調,實行邊界區統一的合資開發與規劃,必要時請中央協調,避免重復建設。
2.行業管理方面
兩省要學習長三角,實現邊界區無障礙旅游。長三角江浙滬三省市則實行大上海無障礙游,三省市組團社帶團自由暢通,不用交團給對方地接社,形成三方共贏的局面。此法可供湘贛借鑒。
3.宣傳促銷方面
隨著區域旅游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區域品牌的競爭已逐漸取代以往單一景點和景區的競爭。以合作區域整體為基本單位,開展市場調研和促銷宣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要大打湘贛牌,可利用“湘贛邊界秀美江南,羅霄山脈綠色之旅,井岡炎陵紅色之旅”為旅游形象,聯合促銷,既可塑造形象,又可節約成本,達到1+1大于2的目標。
4.產品開發與線路設計方面
充分利用資源聚集與互補性優勢,整合旅游產品,推出創新的產品線路。
(1)北線:利用同型性的資源聚集打造紅色之旅,如湖南平江—江西修水—銅鼓。
(2)中線:利用互補性的資源差異打造精品人文風光與自然風光之旅,如湖南的人文風光:長沙(歷史文化,都市風貌)—株洲、湘潭(工業旅游)—江西的自然風光:萍鄉武功山(自然風光、高山草原)—宜春明月山(自然山水、著名溫泉)—新余仙女湖(水域風光、湖泊濕地)。
(3)南線:利用鄰近及交通優勢打造兩大國家5A級景區及沿線之旅,如湖南衡山(國家5A級)—茶陵(紅色與歷史文化)—炎帝陵(紅色與歷史文化)—江西井岡山(國家5A級)—吉安(歷史文化)。
(二)客源上由競爭走向合作
由于湘贛邊界旅游區非常鄰近,完全可以由競爭走向合作。
1.邊界區以外的客源合作
旅游實際上是一種受時間和空間制約的空間移動過程,遠道而來的游客一般都愿意利用不多的花費和時間順道多游一些景點,中國古人稱為“又得一景” [3]。因為遠道而來的游客來湘東或贛西旅游,他們的交通、時間、精力等成本已經花費,若再增加鄰近而交通方便的著名景區,成本極低,何樂而不為?因此,兩省邊界區要充分利用資源聚集的優勢,客源上由競爭走向合作,利用邊界區的新產品聯合招攬游客,從而產生1+1大于2的效果。對于邊界區以外的游客而言,一個湘東區能吸引部分游客,一個贛西也能吸引部分游客,若利用湘贛邊界區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邊界區內部的客源合作
對于邊界區本地游客而言,可利用互補性優勢(湘東的人文景觀與贛西的自然風光),互送客源。兩地具有強烈的優勢互補性,如湘東的人文景觀可吸引贛西的游客,而贛西的自然風光可吸引湘東的游客。自滬昆高速通車以來,湘東長株潭到贛西萍鄉、宜春、新余的時間分別僅為1、2、3小時左右,邊界區的旅游非常便利。長株潭的旅行社要進一步大力組織本地游客去贛西三市欣賞自然風光;而贛西三市的旅行社也要進一步大力組織本地游客去長株潭觀賞歷史文化、都市風貌、現代工業園區等人文景觀。兩地可互送客源,相互輻射帶動。
總之,湘東與贛西旅游區要充分利用鄰近優勢互相帶動,互相輻射,互送客源,互相延長旅游線,達到合作雙贏、相得益彰的局面。成功的邊界區合作如皖浙兩省,杭州、千島湖、黃山分屬兩省,在客源上卻能從競爭走向合作,相互輻射,相互帶動。
(三)利用“鐵公雞(機)”等交通優勢,互相輻射,互相帶動
如湘東大長沙城市群(含株洲、湘潭)要輻射贛西,為之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贛西可以利用長沙黃花機場作游客的中轉站。贛西要學會主動融入大長沙交通圈,為之提供源源不斷的客源。相同原理也可應用于贛西井岡山機場與湘東茶陵、炎陵縣。
(四)利用時代召喚的戰略基礎互相輻射,互相帶動
目前,湖南省已將旅游業定為支柱產業,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進行,湖南的旅游業會更蓬勃發展;加上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朝陽產業”,環境污染小,符合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可借“兩型社會”的東風更加快速發展。大長沙要輻射贛西,贛西三市也應主動作為衛星城市融入大長沙。
綜上所述,湘贛邊界區旅游業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聯合開發的潛力巨大。
參考文獻:
[1] 成新平,張文凱,周文華.3個半小時長沙開到井岡山[N].長沙晚報,2009-12-27.
[2] 王丹.湘桂邊界旅游資源區域聯合開發探討[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3] 保繼剛.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