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德 宋志勇 陳燕玲
(作者單位:鷹潭人民廣播電臺)
6月17日—23日,鷹潭大地上暴雨肆虐,洪水泛濫,45萬人口受災,22萬人被洪水圍困,鐵路中斷,311條公路被毀,121處圩堤損壞,186條供電中斷。余江告急!貴溪告急!龍虎山告急!5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鷹潭,給鷹潭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場與天斗、與水斗的抗洪戰爭在鷹潭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
在抗洪戰役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穿梭于洪水之中,活躍在抗洪一線。他們用手中的話筒記錄下每一個感人的故事,他們用聲音再現著每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他們就是鷹潭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兵”。在此次抗洪救災的采訪報道中,鷹潭電臺新聞部的全體黨員、記者始終沖鋒在前,主動承擔重任,爭上一線采訪,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故事。
6月17日下午,年過50的記者涂高潮不顧自己傷病纏身,冒雨趕往鷹潭市防汛指揮部,從市氣象局了解到,6月18日—21日將有一次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當即在現場通過連線的方式,第一時間在電臺將此消息報道出去。隨后的幾天時間,涂高潮日夜堅守在市防汛指揮部,采寫了大量抗洪新聞。
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電臺記者。6月20日,余江縣城被洪水圍困。余江籍記者陳志文在自家被淹,積水深達1.5米,財產受損嚴重的情況下,連續五天穿梭在洪水中,通過手機向電臺主持人報告當地群眾抗洪救災、生產自救的情況。6月22日,記者耿德成跟隨公路局搶修人員深入到被沖毀的320國道余江段采訪。在搶修的過程中,耿德成和電臺做了八次連線報道,讓全市人民及時了解到320國道的搶修進度。直到晚上9點鐘,320國道恢復通車后,他才回到辦公室,忍著饑餓,給省臺、中央臺發稿。當手頭的工作結束時,已經是深夜12點多……可貴的是,在采訪報道中,無論是團隊協作還是單獨作戰,大家都把自己當成電臺這個大集體中的一分子,發揚團隊合作精神。一個共同的目標是:充分發揮廣播的獨特優勢,做出最優秀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