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曉兵
新聞傳播是一項特殊的信息傳播活動,它除了要遵循真實、客觀、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則之外,必須充分尊重和體現受眾的意愿和心理,以期達到有效的傳播。受眾心理是指新聞信息接受者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心理特征,它是影響和制約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眾需求的產生與變化,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受過程,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反饋等,都與受眾心理密切相關。
電視新聞編輯是電視新聞工作的“指揮員”,除了確定日常報道思想,擬訂報道計劃,向地方臺約稿外,應準確把握受眾需求和心理,增強策劃意識,經常組織戰役性報道,包括開辦小欄目、組織拍攝系列或連續報道,發動觀眾對某一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等,以喚起觀眾較長時間注視的目光。
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一時間“西藏熱”遍及全國。人們渴望去西藏旅游,渴望站在世界屋脊上欣賞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長的高原“天路”,渴望了解與西藏有關的一切的人和事。在此背景下,衢州廣電總臺電視生活娛樂頻道與為青藏鐵路建設提供掘進設備的浙江紅五環公司合作,及時策劃推出“千里走青藏”活動。欄目的三名記者跟隨紅五環公司近百名員工,驅車1.3萬公里,歷時17天,“千里走青藏”。沿途,記者每天通過手機、電話和網絡,將走青藏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第一時間以現場口述報道的形式發回,并輔以直觀的照片。記者回來后,又播發了大型系列報道《千里走青藏》。由于整組報道說的是家鄉人在建設“天路”,講的是家鄉人在青藏鮮為人知的事,展現的是家鄉人“走”青藏過程中的艱難困苦,“走”青藏活動中的所作所為,“走”青藏沿途所見的民俗風光,加上快捷的報道方式、豐富的報道內容、獨特的新聞視角和精心的后期制作,所有這些都極大滿足了衢州本地觀眾求近、求新、求真、求活、求知、求異等心理需求。該欄目的收視率一路飆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電視新聞編輯審核、修改記者和地方臺稿件,既是按當天新聞編輯思想和意圖,對單篇稿件進行藝術處理的一個環節,同時更是對即將播出新聞的一個把關過程。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觀眾十分反感甚至抵制添枝加葉、夸大拔高、捕風捉影、憑空編造的假新聞。首先,編輯要以敏銳的政治目光,對稿件內容進行嚴格的審視與檢驗。稿件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法律法規,格調是否高尚,是否是虛假報道等,都要嚴加審視。涉外報道按規定要請有關部門簽字,宗教、民族等敏感問題,更要格外謹慎。其次,編輯要有“慧眼識珠”的本領,善辨真假。凡有疑問、疑點應盯住不放,反復琢磨、推敲。此外,還必須緊跟形勢的變化,以防出錯。第三,報道中引文不準確,隨意增減字,是易犯的錯誤。因此編輯對重要報道中的引文要核對出處。最后,編輯要善于咬文嚼字,要擠壓水分,去掉廢字廢詞。
好看是新聞追求的目標。一個稱職的電視新聞編輯,應該懂得按照電視新聞的特點和觀眾心理,修改、潤色好每一篇稿件。短而精的新聞,不僅方便觀眾收視,而且在單位時間里,短新聞的信息量相對較大。現在生活節奏加快,許多人根本抽不出大塊時間來看電視,往往是匆匆瀏覽一下自己感興趣的需要的新聞資訊。因此,編輯在修改稿件時,要盡可能短些,再短些(重點稿除外),以適應觀眾求短的心理,此其一。其二,內容生動有趣、形式靈活多樣的新聞,也能較好地吸引觀眾。如果記者稿件在這方面有缺陷時,編輯在修改時應重新選擇新鮮、有趣、吸引人的角度切入,適當改變稿件的體裁、結構,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上字幕、圖表、音樂、快慢鏡等特技,以增強傳播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滿足觀眾求新、求活、求樂等心理需求。其三,由于觀眾看電視是視聽雙通道接收,除了畫面語言要豐富、準確、有沖擊力外,文字稿(解說詞)一定要口語化,不僅適合“說”,而且適合“聽”。正襟危坐“播”新聞與娓娓道來“說”新聞,傳播效果是不一樣的。前者給人居高臨下的“說教”感,后者則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人覺得親近、平和,更易于接受,還突出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性,表現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