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生
8月29日,南昌大學青年教師鄭璐從全球十個賽區、五個賽點的十五萬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登上了冠軍寶座,至此,江西衛視2010年中國紅歌會完美落幕。從2006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首創推出,到2007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秋收起義80周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和迎接黨的十七大,2008年的“圍繞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謳歌成就,凝聚力量”,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高聲唱響祖國的頌歌,再到今年的“唱響紅歌,加油中國”,中國紅歌會在江西這個紅色文化的搖籃中孕育、成長、壯大,輻射全國,并且走出了國門,唱到了海外。感動過后,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紅歌會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為何有著如此強勁的活力?
一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時代總會孕育不同內涵的精神,這些精神凝聚著人類進步的智慧,壯大著時代前進的力量,引領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先后產生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鐵人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形成以積極向上為主基調的紅色元素,并誕生了一大批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紅歌。可以說,紅歌是珍藏在人民心里的一種情操,是社會最珍貴的財富,它所傳達的昂揚向上、追求理想的藝術品格能夠陶冶性情、催人奮進。紅歌與那些彌漫著“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的文藝作品有著天壤之別,其內容一般以反映人類抗擊反動黑暗勢力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社會建設的動人場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美好情誼為主;其曲調有的深情委婉,有的慷慨激越,一般都傳唱多年,人們耳熟能詳;其風格單純明朗,體現出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奮斗意志。中國紅歌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集中彰顯了紅歌的藝術性,為新時期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情感宣泄的沖破口。
首先,它提供了緬懷和紀念的氛圍。緬懷和紀念是從過去的歷程中吸取經驗、樹立信心。憶昔撫今,不忘本,人類的成長需要緬懷和紀念,社會的發展更少不了緬懷和紀念。中國紅歌會的開創源于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以后的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秋收起義80周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和迎接黨的十七大,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等無不體現了緬懷和紀念這一主題。唱紅歌,聽紅歌,能把人們帶回到火熱的年代,先輩們的奮斗精神通過紅歌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聽紅歌,唱紅歌,能讓人們把紅歌的描述境界和現實世界進行聯想,把小我和大我進行比較。市場經濟條件下,“目光遠大,把個人的生命追求融入偉大的事業中去,從而獲得人格的提升和完善”這一理想雖然不是每個人的追求,但這種道德向往則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中國紅歌會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撥動了人們心中的這根弦,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其次,它挖掘和拓寬了紅歌的內涵。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曾經有革命活動的地方,就有紅歌流傳。因為紅歌的產生一是當地人民經過革命洗禮的心聲流露,二是后來的人們憑吊革命歷史遺跡時觸景生情而譜寫的優秀詩作。紅歌就像是活的化石,凝固為音符和旋律,流淌在人們的心頭,因而人們把江西稱為“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軍哥哥你慢慢走》《十送紅軍》《為了誰》等一批具有江西民歌曲調、表達革命老區人民和人民軍隊魚水深情的歌曲,就在中國紅歌會上被紅歌手們反復吟唱,經久不衰。另外,在中國紅歌會上傳唱的紅歌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紅色經典革命歌曲,它加入了很多流行元素,紅歌也不再只屬于中老年人,更多的 80、90后年輕人也加入了唱紅歌的行列。這些年輕人和流行元素的加入,賦予了紅歌新的內涵,反映了年輕一代對革命傳統和紅歌的理解,為流行歌壇注入了新的風氣。如今,學唱紅歌、傳唱紅歌成為大眾娛樂的新時尚,每逢盛事或慶典,唱紅歌成為一種慣例,成為弘揚主旋律的新形式。
第三,它實現了娛樂與教育的雙向結合。《荀子·樂論》中說:“樂者樂也,人所不能免也。”可以說,音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音樂具有影響人道德、精神、情操的功能,優秀的音樂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的象征和標志。音樂對人的影響,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戰爭年代,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時刻,音樂會以號角式的呼喚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在和平年代,音樂更多地是以娛樂的形式,表現出對人道德、精神、情操的潛移默化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斷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他深刻地感受到,高尚音樂對健康的社會風氣的引導、對人道德修養的培養、對社會陳規陋習的改變,都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超女”“超男”等引起種種非議之際,中國紅歌會高舉“弘揚主旋律,傳承紅色文化”的大旗,以風靡全球的電視選秀形式,立足于挖掘豐富的“紅色”資源,堅守“紅色”定位和“紅色”內容,用響亮的紅歌為中國喝彩,用和諧的聲音為中國祝福,滿足了廣大觀眾向善、向美的精神需求。這正是中國紅歌會的魅力根本所在。
二
創意是電視文藝的根本,是文化的生命力之源。在中國紅歌會誕生以前,眾多電視媒體都在娛樂節目方面進行了探索,競相推出創意獨特、制作精良的電視娛樂類節目。這些節目在娛樂了觀眾的同時,也引來了人們對電視低俗化、節目同質化趨勢的擔憂。中國紅歌會正是看清楚了這些,找到了一條既有別于其他類似節目的個性,又能體現廣大觀眾喜愛共性的紅色娛樂新路子。
在媒體受眾細分化的今天,任何節目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都非常難,而中國紅歌會卻充分發揮了電視媒體大眾化的優勢,憑借獨有的創意和策劃做到了節目知名度、受眾忠誠度和社會美譽度的和諧統一。它以追求綠色收視率為定位,凝聚本土“紅色”人文和自身優勢資源,深入開掘國人心中的紅色情結,巧妙設置節目議程,將歷史與現實、英雄主義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悅、經典與時尚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寓教于樂、寓理于情。正如中國紅歌會策劃者所言:“中國紅歌會的市場之路探索,就是用最專業的手法去表現最通俗的題材,做到雅俗共賞。”實踐證明,“以紅色娛樂大眾”的創意與庸俗、低俗、媚俗和同質化徹底劃清了界限,使得中國紅歌會成為其他媒體趕超、模仿的對象。“以專業表現通俗”又使得中國紅歌會具有了持續創新的巨大潛力,讓其他媒體難以模仿和超越。
經過幾年的運作,中國紅歌會的制作隊伍也磨練成熟起來了。他們抱著“以大型活動帶動節目,以節目促進大型活動”的宗旨,在努力挖掘文化資源的同時,大力挖掘熒屏資源。其實,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紅歌會體現了文化創新的精神,它吸取和發展其他優秀節目樣式的科學議程,把紅色文化與時尚潮流的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的市場運營手段,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進行節目的策劃、制作、包裝、宣傳、推廣和活動延伸。電視選秀是中國紅歌會的主要流程方式,2006年國慶期間,中國紅歌會在井岡山舉辦“紅歌總動員”活動,每天下午3小時連續7天進行現場直播,演唱者除了本省選拔之外,赴井岡山的游客也踴躍報名。2007年中國紅歌會全國分唱區比賽正式啟動,在全國有代表性的革命根據地如湘鄂贛、晉冀魯豫、陜甘寧等設立五大唱區,隨后“紅歌總動員”“紅歌突圍戰”“紅歌英雄匯”等比賽環節基本確立。2009年的中國紅歌會則借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契機,高聲唱響祖國的頌歌,并首次在美國舊金山設立中國紅歌會海外唱區,激發了海外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讓中國紅歌會走出了國門。2010年,中國紅歌會一開始啟動就不斷有新的創意點迸發出來,首先是選秀唱區版圖的全面擴張升級,設立十大唱區,不僅走進了西沙群島,在澳大利亞設立海外唱區,還首設了網絡唱區,出現了許多紅老外進入全國紅歌突圍賽的現象。在賽制上,有許多創新舉措,如評委陣容不斷變換,新的面孔帶來新的活力;順應現場評委的建議,設置挽救“滄海遺珠”的復活賽。另外,2010年的中國紅歌會從紅歌突圍戰復活賽開始,創新地設置了紅色歷史知識問答環節,邀請名家坐鎮點評,增加了一個新的收視熱點。
中國紅歌會處處體現著創新精神,從賽程設置、舞美設計、樂隊伴奏到影視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加入了很多的現代元素。中國紅歌會除了是歌唱藝術的比賽外,更注重紅歌手紅色文化知識的提高和意志品質的錘煉,充分體現了“紅歌”的內在精神。可以說,“紅色”是中國紅歌會的個性所在,它以“紅歌”的正面、向上為基調,每臺節目都可以針對社會關注熱點注入新的元素,獨立成一臺主題晚會,與中國的政治生活、百姓生活緊密聯系。它的節目設計與生活化的表現方式則是吸引人們參與和關注的“共性”。它不設門檻的參與方式,讓那些熱愛紅歌的人們可以在中國紅歌會上縱情高歌。2009年的中國紅歌會舞臺布景和燈光藝術等都借鑒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一些時尚因素。正是這些“個性”和“共性”,使得白發蒼蒼的紅軍老戰士、身披勛章的英雄模范、街道社區的大爺大媽、紅色故鄉的農民朋友、躊躇滿志的莘莘學子、胸懷祖國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爭先恐后,蜂擁而至。
三
今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專門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問題進行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中國,優秀的音樂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的先進性鮮明地表現在它的社會功能作用。優秀的音樂文化會對我們的社會發展進程、社會精神面貌產生積極的和能動的影響。
先進文化的影響力在于其受眾面和感召面的廣泛,曲高和寡的文化樣式是難以起到 “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和“鼓舞人”作用的。中國紅歌會開辦五年來,從“革命圣地”井岡山唱到大洋彼岸的舊金山,從江西電視臺600平方米的演播室到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從南昌街頭社區的紅歌海選演變到一場席卷全中國的紅色歌曲風暴,正以其獨有的紅色文化內涵和不斷突破的創新態勢,在中國電視業界打造出其獨特的紅色精品電視欄目,征服了越來越多不同年齡段的紅歌愛好者們。中國紅歌會儼然成為了中國電視后選秀時代的一桿高高飄揚的標志性旗幟。截至9月8日,互聯網上以“中國紅歌會”為關鍵詞的相關點評達到799,000條之多。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各地有 40余萬人次報名參加了中國紅歌會,逾十億名觀眾通過電視屏幕觀看中國紅歌會。
受到成功舉辦中國紅歌會的啟示,讓紅色文化的主旋律影響和感染廣大人民群眾,是江西近年來打造文化品牌的重頭戲。如江西省話劇團創排的紅色經典劇目大型音樂詩畫劇《可愛的中國》,被觀眾評為“音樂震撼、畫面絢麗、臺詞深邃、凈化心靈”的優秀舞臺精品;江西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岡山》則將《十送紅軍》《請茶歌》等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融入現代舞蹈、戲劇、音樂中。通過整合紅色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內涵,形成以紅色文化為主干的江西文化,提升江西文化軟實力,將有利于推動江西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這已成為江西文化工作者的共識。
五年來,中國紅歌會立足于江西這片紅色的故土,把紅色做成特色、用經典帶動流行、以主流引領多元,唱響紅色文化,重塑人們的精神家園,已經成為江西弘揚先進文化的知名品牌。它彰顯出的紅色精神唱不完,傳不斷,與時俱進,迸發著激情與活力,煥發著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