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莉
秋風送爽的九月,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和江西電視臺聯合主辦,中信銀行南昌分行、《當代電視》雜志和《聲屏電視》雜志共同協辦的“中國紅歌現象中信論壇”在南昌隆重舉行。眾多專家學者、業界人士齊聚英雄城,共同探討紅歌現象,從史學、政治學、音樂學、電視藝術學和傳播學等諸多角度,專家學們對中國紅歌現象進行了深度的理論解析,從中總結紅歌現象以及紅歌的創作經驗和規律。本屆論壇的舉辦正值江西電視臺四十周年大慶,專家學者們的理性觀察與學術思考對于江西電視臺進一步秉持社會責任、創新發展,為廣大受眾更好地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年前,江西電視臺獨辟蹊徑,在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率先唱響了 《中國紅歌會》。五年來,《中國紅歌會》的參與者與觀眾,從中老年發展到青少年,再擴展到海外的紅歌愛好者,甚至外國友人也參與了大唱紅歌的活動。賽區從省內發展到國內,再擴展到大洋彼岸,從江西電視臺演播室唱進人民大會堂。《中國紅歌會》成功入選江西改革開放30年十件大事,入選了新中國60年有影響的60個廣播電視欄目,成為江西電視臺著名的品牌活動和江西省的知名文化品牌,成為了傳承優秀傳統、弘揚先進文化的代表。電視熒屏上,“紅歌會”與時俱進、歷久彌新,“紅歌手”家喻戶曉、備受追捧;現實生活中,在《中國紅歌會》的帶動和影響下,“紅歌巡演”走進大街小巷、廠礦社區,“聽唱紅歌”成為一種群眾活動、藝術形式。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這些獨特的“紅歌”現象給人啟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此次“中國紅歌現象中信論壇”,專家學者們共聚一堂,一同回顧紅歌會五年來的經驗與啟迪,展望紅歌會未來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原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全國政協委員甘英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秘書長王鋒,江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黃曄明,江西電視臺臺長楊玲玲出席論壇并講話。江西電視臺副臺長李建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書記、教授、博導彭吉象,《文藝報》副總編、著名評論家張陵,國內著名媒介顧問靳智偉,《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陳先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文化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燕明,南京藝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導、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居其宏,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劉曄原八位專家學者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論壇由王鋒主持。論壇還吸引了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學子參加。在論壇增設的互動環節中,學生們就紅歌會產業鏈發展、紅歌如何進一步吸引年輕受眾以及紅歌會品牌創建等問題與專家學者們展開交流,進行思想的碰撞。現場氣氛異常熱烈。
《中國紅歌會》舉辦五年來,唱響了湘鄂贛、晉冀魯豫、陜甘寧、云貴川等革命老根據地,唱到了祖國的南疆西山、北國的漠河、天山的烏魯木齊,甚至走出了國門,唱到了美國的舊金山,唱到了澳大利亞的悉尼。紅歌因何而紅?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總結了《中國紅歌會》的成功經驗。
專業和創新是中國紅歌會得以成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李建國從紅歌創作的角度,談及了《中國紅歌會》的兩大特點。第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紅歌會每年的主題都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緊密相關。2006年,為了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江西電視臺首創《中國紅歌會》;2007年的主題為紀念建軍80周年;2008年為改革開放 30周年;2009年是國慶60周年;2010年是“加油中國,唱響紅歌”。同時,紅歌會還與江西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節目始終將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不變的主題和宗旨,賽制、選手、評委等方面都在不斷地強化。第二是專業品質,不斷創新。紅歌會一直在吸收國內外最先進的模式,把它移植到節目中來。江西電視臺聯合、團結全國最優秀的制造團隊來為“紅歌會”工作,并通過專業的分工、流程的管控,始終保持這個節目的專業品質。可以說,專業是紅歌會成功的基石,而創新是紅歌會成功的保障。
紅歌傳達了時代精神,推動歷史進程的發展,其歷史地位和社會意義不容磨滅。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中國歷史上被廣大人民群眾經久傳唱的這些紅色歌曲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被賦予新的歷史意義。正因為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紅歌才得以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重新綻放光芒。張陵認為,紅歌現象反映了人民奮進生活、創造自己美好新興生活的時代要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到新世紀的一種必然選擇,可以說是歷史性選擇。從歌曲創作的規律來說,紅歌大部分是從群眾中發展起來的,反映了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以及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時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這些都是紅歌會成功的關鍵因素。陳先義則認為《中國紅歌會》的成功源于當今時代對信仰、理想和精神的追求。面對當代缺少信仰的憂慮,江西電視臺以群眾參與的紅歌形式喚回我們丟失的精神。紅歌是經典與時代的融合,是精神與表現的融合。《中國紅歌會》立足社會,引領潮流,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知名度與美譽度雙豐收的電視綜藝之路。
《中國紅歌會》的成功還在于它以“唱紅色歌曲,憶崢嶸歲月”的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忠實觀眾,滿足了受眾懷舊的精神訴求。羅燕明就這方面內容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認為紅歌會之所以取得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歷史原因,紅歌在整個中國革命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紅歌興起代表了多方面的訴求,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想法;三是領導的重視和傳媒的推動,尤其是影視媒體在促進紅歌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彭吉象在演講中說 《中國紅歌會》既有較高的收視率,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時還有很好的社會效果。它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主流問題、主流價值觀以及革命歷史,在探索中國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定的貢獻。靳智偉談到紅歌會市場表現的四大競爭優勢分別是超級影響力、超級忠實度、超級市場力和超級競爭力,而這四大競爭優勢正源于紅歌會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對受眾心理訴求的準確把握。
《中國紅歌會》在五年的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發展困境和創新瓶頸。如何在總結紅歌會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其繼續前進的路徑成為論壇討論的另一主題,專家學者們紛紛以自己的所學為《中國紅歌會》未來的發展建言獻策。
品牌建設是《中國紅歌會》的必由之路。靳智偉認為品牌是社會組織(商品、服務提供者)經過長期社會行為在一定的社會大眾(運營商、消費者)中積淀形成的功能、價值取向的概念和一定深度的認同。品牌作為組織的資本貫穿于組織內部管理和外部運營的一切環境。《中國紅歌會》有著非常復雜的品牌性質,其品牌內涵主要由嚴肅內核、革命文化、紅色激情和品牌形態四個元素構成。紅歌會品牌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從初期的粗放型、感受型,到中期的需求(收視)主導型、品牌主導型,下一步的發展,應當是收視型和品牌型的平衡,努力開發更高的、更接近受眾的精神價值。
產業鏈的打造是《中國紅歌會》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以來,廣播電視就承擔著宣傳和產業的雙重功能,換句話說,廣播電視既要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同時又要創收。因此,產業鏈的打造是廣播電視人不可回避的話題。李建國在談到紅歌會創作中的不足時說,產業鏈斷裂是其中之一。電視臺是事業單位,電視臺傳統上更多是新聞的傳播平臺。在文藝的產業、事業過程中是不完整的,只有幾個部門,不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而國外先進的電視臺,他們的產業鏈是非常完善的。所以,要保持一個品牌,在產業鏈的打造上,紅歌會還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開拓。關于紅歌會的產業發展,張陵在對紅歌現象的反思中提出兩點,一是創意產業不能違背藝術規律,產業因素如果控制不當,很可能阻礙紅歌的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必須要抓源頭。紅歌文化的源頭在于紅歌創作,紅歌能否發展下去,取決于群眾會不會唱你的歌曲,因此,必須盡快創作發展紅色歌曲。要有新的東西介入,才能使紅歌現象持續下去。居其宏作為當代音樂史學研究者,在論述紅色產業源頭即紅歌創作時說,紅歌創作要從民間音樂當中汲取營養,掌握其博大精深的鑄造之法。只有這樣,紅歌創作才有望接過前輩的火炬,把紅歌寫好、寫精,寫出旋律、神采和動人魅力,才能真正把紅歌唱到廣大群眾的靈魂深處去。
紅歌會要繼續發展,必須在堅持固有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挖掘紅色文化新的內涵。羅燕明認為《中國紅歌會》未來的發展一要將紅歌與地域文化結合起來。江西的地域性文化豐富多彩,既有紅色資源,又有綠色資源。我們要努力發掘這些資源,使我們的紅色文化更加發達;二要走各地區聯合發展的道路,建立一個紅色城市、紅色文化的聯盟;三要以紅歌推動紅色文化的發展,以紅歌為龍頭帶動旅游業、觀光業、教育業等更大范圍的紅色文化發展。劉曄原說《中國紅歌會》是地域性與娛樂性的完美統一,是經典唱段與時尚元素的有機融合,是革命精神傳統與和諧社會之音的高度契合。她建議今后的節目要增強傳統性,增加新元素、新面孔,增添新內容、新視角,增設新品種、新渠道。同時,保持老品格,以此促進《中國紅歌會》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