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梁
電視少兒節目的主持人不同于電視成人節目的主持人。因為所面對的對象是少兒,是白紙一般的對大千世界充滿好奇感的特殊群體。所以,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甚至穿著打扮、面部表情都在影響著小觀眾。主持人所傳遞的知識和信息小觀眾是深信不疑的,有的甚至還要效仿。所以,少兒節目主持人的作用和影響已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工作范疇。
目前,我國已有二十多個少兒電視頻道,專門為成長中的孩子制作各種電視節目。那么,少兒節目主持人的現狀又是怎樣的呢?縱觀央視和各地方電視臺的情況,少兒節目主持人的確不少,大多數還是能勝任此項工作的。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為孩子們獻上了豐富多彩的各類節目。但是,真正讓觀眾十分滿意的主持人卻并不多。本文旨在通過對少兒節目主持人體態語的重要性及現狀的分析,提出筆者的個人建議。
體態語言[1],又稱為“人體語言”“行為語言”,指的是用表情、動作和體姿來進行思想交流、表情達意、傳遞信息的非語言符號。主持人的體態語言從個體行為的部位和表現力著眼,可以將其區分為表情語、手語、體姿語和距離空間語。
主持人運用體態語言有其內在的原則。由于欄目類型的不同,主持人個性的差異,節目內容的差別,主持環境、氛圍的變化,會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展現特定的體態語言。讓電視觀眾在及時準確獲得信息的同時增加共識、溝通和理解,從而達到影響公眾態度行為最佳效果。作為聲畫并茂的電視傳媒,主持人適當地運用體態語言能有效地配合有聲語言遞信息。例如:用手指的動作來比劃事物的數量或種類;為抒發胸中的激情可輔以手的動作,起到補充和強化有聲語言的作用;有時體態語言又可以暫時離開有聲語言,反而用表情、手勢、體姿來傳遞信息、交流感情,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主持人的體態語言運用好,可大大增強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因此,體態語在電視傳播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同于成人節目主持人,在溝通和交流方面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與成人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決定了少兒節目主持人除了要具備主持人的基本素質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備同兒童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具備了解孩子所想、所需的特殊本領。少兒在進行語言表達的時候有獨特的方式,主持人充分利用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吸引小朋友們對節目內容的關注,增加他們的興趣,增強互動,也便于他們理解節目所要表達的內容。
在《大風車》欄目中,主持人“金龜子”為了弄清“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的真正意義。就大踏步,前后甩著手,去查字典。這一手勢語的運用就符合少兒不安定、好動的特征。當“大力蛙”看到聚精會神的“金龜子”后,就小心翼翼地走到她背后,準備嚇她,正在這時,“風車娃”大喊一聲“大力蛙,你在干嘛?”嚇得“大力蛙”暈倒在地。當“金龜子”知道真相后,得意地對“大力蛙”說:“想干損人的事(伸頭、撇嘴),卻害了自己(伸手去點“大力蛙”的腦袋)。”通過幾位主持人表演化的表情語和手勢語,讓小朋友們對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有了一個形象的理解。
對于體姿語,我們時常要求“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對于距離空間語的把握,則一般要求主持人與伙伴搭檔的距離不宜很近。然而,這對于少兒節目主持人來說就不太適用了。少兒節目主持人經常盤腿和孩子們緊挨著坐在地上,問孩子們問題,拿著蠟筆、畫板、膠水、剪刀教小朋友們寫畫畫、剪剪貼貼,當孩子們做得令人滿意時,主持人會舒心地隨手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或豎起拇指對她說:“嗯,真不錯。”這種對體姿語和距離空間語的把握,能從心理上拉近與小朋友的距離,和成人節目相比,就多多少少帶有表演化的痕跡。
對于當前的少兒節目,孩子們大都不買賬,筆者認為,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你播的他不愛看,他愛看的你又不播。當前少兒節目動不動就擺大道理,習慣于下定論,說教味十足。總試圖把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少年與兒童觀眾當作自己的學生,把節目辦成少年兒童的“第二課堂”。
目前國內的少兒節目還存在比較嚴重的成人化的傾向,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擁有絕對的“霸權”,而較少的理會觀眾的反映和感受。有時我們也會看到一些少兒節目主持人在舞臺上只管表現自己的多才多藝,而把旁邊的孩子當成了“道具”,并且因為少年兒童的身高尚未達到成年人的高度,一些主持人往往在與他們交談時居高臨下,使被采訪的兒童必須抬起頭來,在一種很不舒服的狀態下回答主持人的問題。例如,在江西電視臺曾經有一檔少兒節目叫做《智慧娛樂園》,節目中的主持人、小演員和嘉賓小朋友都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語言神態無不像成人一樣成熟老練,失去了孩子應有的天真和童趣。這種少兒節目成人化的傾向,以成人的思維方式“規范”兒童行為,這些都會極大地傷害兒童的積極性并與主持人產生距離感。
即使有些主持人一直努力向孩子們靠攏,但是外在表現上體態語還存在比較普遍的矯揉造作、故意裝嫩的現象。這種類型的特點是肢體語言過于豐富,神態表情過于夸張,童心童趣不足。曾看過這樣一個少兒節目,主持人為了表現高興的心情,在整期節目中都大喊大叫、亂蹦亂跳,引起了小觀眾們的聽覺和視覺疲勞。其實這位主持人完全可以把這種心態收放自如,自始至終的夸張表現反而是背離少兒欣賞水準的。
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指出,“兒童之所以看電視,是因為電視對兒童有用”,即少兒電視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2]現如今,會看到許多主持人在節目中低俗的表演。曾見過一個男性少兒節目主持人服飾暴露,嗲聲嗲氣,言談舉止充滿了十足的女性化特征,還時常伸出“蘭花指”說道:“帥呆了!酷斃了!……”更要命的是他把篡改唐詩當成了娛樂搞笑的一種工具,“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打上敵敵畏,不知死多少!”同時自己扮成蚊子來配合表演,試問這樣低俗的表演將會給孩子小小的心靈帶來多大的刺激和傷害。
俞虹曾說過:“作為少兒節目主持人最重要的素質不在于知識的多樣化和專深程度,而在于具備一種能與兒童心靈溝通的本領”。[3]鞠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說,要做一個優秀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就要有三心,即童心、愛心和耐心。的確,無論你是何種角色定位的少兒節目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將你的童心和愛心由衷地滲透在一言一行中,讓孩子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真心。所以主持人要努力放棄生活中的自我,保持一顆童心,日常生活中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真正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孩子們的世界所特有的童真童趣。
孩子的直覺是靈敏而感性的,有時候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僅僅在于從身體高度上降低了五、六十厘米,更是在心理上和孩子真正拉近了距離。當我們從孩子的高度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許會不自覺的明確如何更好的與孩子們交流。
1.少兒節目主持人體態語的“演”要遵循真實原則
電視被公認為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一種媒介,真實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觀眾接受心理的基本要求。我們這里所說的“真實”是要使少兒節目主持人的表演符合一定的邏輯規律。由于少兒的思維具有愛幻想的特點,主持人經常在節目中進行一些情景假定,此時要想讓少兒獲得真實性的感受,必須使主持人的表演符合節目的假定情境。
在央視少兒頻道的《智慧樹》中,有一期提前錄制的春節特輯節目,主持人的“假定情境”意識抓得就比較好,恰當運用表演因素把自己提前“帶入”到節目中,將語調神情與假定的過節情境協調起來,將自己的心境調整到過節的氣氛中,帶動現場的小朋友真正投入到了過節的氣氛中,達到小觀眾情感上的認同。
2.少兒節目體態語的“演”要遵循適度原則
少兒節目主持人的體態語一定要把握好“度”,絕對不能走入過分夸張和過于幼稚的誤區,這種夸張化、幼稚化的表演也許能制造出一種短暫的親近感,但長期下去將得不償失,輕則降低了節目內涵,阻礙了節目在深度上的拓展,不僅起不到積極作用,反而引起孩子們的反感;重則阻礙少兒思想成長,不利于為少兒提供較高層次的正面模仿對象。因此,主持人表演因素的分寸把握尤為重要,過于夸張與幼稚的表演都是不可取的。喜歡和孩子們“玩”的董浩,在主持少兒節目《天地之間》時,一會兒穿著彩色掛歷拼剪的“衣服”搖搖擺擺地走著,一會兒扮演“青蛙大法官”表演各種巧妙的聲音技巧和妙趣橫生的動作,有時還在幼兒園里蹲下來同孩子們一起“跳”集體舞。正是通過這些體態語,董浩叔叔調動起了孩子們的思維和感受,使他們入情入景地體會到了節目所要傳播的意圖,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少兒節目主持人一般多才多藝,說、唱、彈、跳、做是“全活”。在一系列動態化的節目主持過程中,主持人要注意體察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從而很好地發揮主導作用。總之,少兒節目主持人應該緊緊圍繞節目的內涵和受眾的需求展現自我,在實踐中細細揣摩“度”的把握。
3.少兒節目主持人體態語的“演”要遵循指導原則
皮亞杰曾說:“知識來源于動作”。處于接受啟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他們不只是要看或聽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怎么“說”,更希望主持人能“動起來”、“做出來”,這就要求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言談舉止都要起到一定的積極引導作用。鞠萍在主持《七巧板》時用裊裊婷婷的舞姿領著孩子們在五彩繽紛的演播廳里翩翩起舞,她邊彈邊唱帶著孩子們唱兒歌、童謠;耐心地邊做示范,邊教孩子們做手工,小朋友們在參與節目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游戲的過程中動手、動腦,增長了社會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少兒節目主持人對節目整體與各個環節中的教育因素要全面滲透、快速理解,形成較為明確的目標意識,從而在說說笑笑、學學做做的節目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教育的目的。當然,主持人表演因素的運用要建立在充分尊重知識的基礎上寓教于樂,使得孩子們健康成長。
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定位,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快速走進孩子們內心世界的一個關鍵環節。少兒節目主持人多才多藝,才能滿足孩子從藝術入手認識世界的興趣。如:紅果果的歌舞、金龜子的活潑、董浩叔叔的幽默、鞠萍姐姐的親切。少兒主持人在運用體態語時可以適當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和特長,爭取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了風格,就如有了名片,想起哪個類型,這類主持人的形象就躍然入目了。
主持人是節目的最后一個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主持人要通過自己的再創作對節目加以潤色和修飾使節目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現如今少兒節目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主持人“演”的因素的運用為節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表演因素的運用可以貼近孩子們的心靈,提高節目的娛樂性和教育性。而表演因素的運用又脫離不了節目本身與受眾所需的束縛,主持人應該緊緊圍繞真實、適度和引導的整體要求來進行表演,才能使受眾樂于接受,為節目增光彩。希望少兒節目主持人能夠從整體要求的角度嚴格表演分寸的把握,使少兒節目真正成為一道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精美的、營養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