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環保運動參與:資源動員論與后物質主義價值觀

2010-11-24 07:56:32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10期
關鍵詞:價值觀環境

周 娟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環保運動參與:資源動員論與后物質主義價值觀

周 娟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針對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動機,“資源動員理論”認為,人們更多的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不要污染我的居住環境,而“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則認為,人們參與環保運動是為了提高人類整體的生活質量,是為了減輕和遏制污染對整個人類環境造成的破壞。西方理論界的普遍觀點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西方,人們參與環保運動主要是受“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廈門PX事件深入調查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當代中國,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動機更多的是個人利益的算計,而非西方社會認可的全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普遍的“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本文并對人們在環保運動參與程度上存在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①社會發展狀況,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②傳統文化對我國公眾環境意識的影響。③制度原因:自上而下的環境政策造成了公眾的政府依賴性;地方行政干預影響了公眾環境意識的發展;政策法規的缺位使公眾的環境意識難以轉化為具體的環境行為。④民間環保組織發展不完善。

個人利益;資源動員論;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環境運動參與

西方社會運動的研究,就大的格局而言,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范式:一是理性范式——以美國為主的資源動員理論;二是認同范式——以歐洲為主的新社會運動理論。美國的“資源動員理論”將社會運動的參與者界定為理性的經濟人,“資源動員理論”主要研究潛藏于個人心中的“不滿”是如何轉化為社會運動的。“資源動員理論”把社會運動的參與者看做是一個理性行動者,它認為一個人對社會運動參與與否,參與到何種程度,取決于他在該行動中所獲取的收益和付出的代價。而歐洲新社會運動中的“后物質主義”論認為,二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從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過渡。戰后一代是在國內外政治和經濟安全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充分享受了物質的富足,在物質需要得到充分滿足之后,他們開始尋求新的價值,如良好的自然環境、自我實現和政治參與等等。這些價值需求是資本主義體制難以滿足的,于是他們對這種體制產生了不滿,而這種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20世紀70年代,環境保護在西方逐漸超越利益算計的層面,成為社會普遍追求的一種“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環保運動因此而蔚然興起,并成為“新社會運動”的典型代表[1]。然而,在中國,環境保護是否已經超越資源動員理論的發展階段,成為西方社會所謂的社會普遍追求的“后物質主義價值”?本文通過對廈門PX事件深入調查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探討個人利益對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影響。本文的關注點是:在具體的環境運動中人們的參與程度是否存在差異?個人利益是否影響人們參與環境運動,在當代中國,“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是否已經取代資源動員論而成為人們參與環境保護的新發展階段?引起中西方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動機差異的原因?

1 相關研究回顧

1.1 影響環境保護行為因素研究的理論背景

關于影響環境保護行為的因素研究,目前西方學術界有三種基本的理論背景。

第一種是英格爾哈特(Inglehart)的“后物質主義”價值觀。這一理論認為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會促使人們的注意力從對物質的追求轉移到關注非物質的問題上來,如環境問題[2]。也就是說:當人們的經濟水平或是收入比較高時,人們相對容易做出環境保護行為。這一理論的來源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進行解釋,當人們的低級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得到滿足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和滿足,如自我認同的滿足等。

第二種是施瓦茨(Schwartz)的“規范——行動”模型。這一模型認為,在經濟水平一定的條件下,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歸因是影響環境保護行為的因素,即人們如果把環境問題的原因、后果歸咎于自己時,就會做出有利于環境的行為。這一理論的主要解釋因子在于規范,即人們認知的方式。而這種認知的方式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如美國人的思維模式是“環境作為犧牲品”,即認為人是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日本人的思維則是“人作為犧牲品”,即認為人承擔著環境問題的后果。而中國人是典型的“自我保護型”,只有當環境問題危害到自身時,才會做出環境保護行為。后來的研究在這兩種基礎理論上又作了補充。西方學者又加入了幾個變量:對健康風險的認知、社會中其他公眾環境保護行為的心理動機、個人的“積極關懷”以及個人的背景等[3]。

第三種是德國學者Diekmann和Preisend?rfer的“低成本理論”。該理論認為[4],只有在成本較低或者對行為的要求較低的情景中,環境意識對環境行為的影響才會顯著。換言之,在環境意識一定的條件下,人們的環境保護行為受其行為成本的影響,即一個環境保護行為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人們執行這種環境保護行為的可能性就越低。當然,這里的“成本”是廣義上的含義,它不僅指實施某一行為所帶來的經濟上的成本,也包括實施該行為的難易程度、方便程度及舒適程度等非經濟性的成本。1.2 國內外關于環境保護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

在國外學者看來,“環境行為”既包括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為,也包括個人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公眾參與行為。其中,前者更為重要。而國內學者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后者,較多關注組織性、集體性的活動。由于西方對環境保護行為的界定包括兩方面,所以西方學者對于環境行為的測量指標,分成“私人領域的環境行為”和“公共領域的環境行為”兩大類[5]。國外學者[6]通常從以下7個方面來測量環境保護行為:垃圾分類與回收;購物與消費;家庭節能;汽車與交通;節水與凈水;運動與休閑和環保公眾參與。其中,前6個方面涉及的基本上是私人領域的環境行為,而環保公眾參與可以視為公共領域的環境行為。

相對國外而言,國內對環境行為的測量難度更大,爭議更多。目前所檢索到的關于環境保護行為研究的文獻主要體現在近20年來多次大規模的環境意識調查之中。對于環境保護行為的研究,他們主要從個體的角度并采用社會學實證方法來研究。任莉穎根據“1998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數據,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分析了影響公眾環境參與的主導因素,結果發現社會經濟基礎、環境意識和環保知識是影響公眾環保參與水平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1998)根據“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項目,也采用了多元回歸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公眾環境意識現狀。結果顯示:公眾環保參與水平與受教育程度之間呈近乎完全線性相關。童燕齊[7]根據1997年“地方領導環境意識調查”項目的數據,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響政府官員和企業主管環境政策偏好的因素。研究發現:在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的地區,后物質主義模式起主要解釋作用,而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則是污染驅動型。馮仕政[8]根據2003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城鎮部分)數據,采用Logistic回歸的方法,分析了影響城鎮居民遭受環境危害后是否采取抗爭行動的因素,發現:中國城鎮居民面對環境危害時的行為反應深受差序格局的影響。在遭受環境危害后之所以有抗爭或沉默的行為差異,是由于在差序格局下,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通過社會關系網絡所能支配和調用的資源不同。王彥斌[9]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調查了人們在保護滇池時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發現:居民對滇池保護的認知強烈程度與自身利益相關,與自身利益越相關,人們對滇池環境保護的參與越強;同時新聞媒體影響滇池居民的環境意識水平。

本文要研究的對象——“環境運動中的個人參與”,實質上是一種“公共領域的環境保護行為”。通過對個案和數據進行分析,筆者進而認為,“環境運動中的個人參與”可以分為兩類:工具性參與行為和情感性參與行為。所謂工具性參與行為,指個人在環境運動中卷入的程度較強,進而采取具有明確目的的行為。而情感性參與行為,指個人在環境運動中卷入的程度較低,采取的行為并不對環境運動的目標起直接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尋求一種情感上的宣泄和支持。

綜合以往的研究,本文主要通過以下三類變量來測量影響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①人口統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狀況、有無子女;②個人利益維度的變量,包括居住地、工作內容、個人總收入、海滄是否有住房(PX項目建在廈門的海滄區);③個人環境意識維度的變量,包括環境價值觀,環境態度。其中環境價值觀包括三個方面:自然界的平衡、增長的限制和人類控制自然;環境態度的測量也包括三個方面,即情感因子、認知因子和沖動因子。

2 廈門PX事件簡介

廈門PX是個化工項目,投資108億,可望產生800億的年產值,占目前廈門G DP的四分之一。2004年2月國務院批準立項,已于2006年11月開工建設,預計2008年建成投產。廈門大學中科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趙玉芬認為PX距離人口密集區過近,有環境污染之險。于是趙玉芬聯合相關專家學者與當地政府官員進行討論,說明與論證項目的危害與風險,求助當地政府無望后,趙玉芬于2007年“兩會”期間,聯合另外104名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廈門海滄PX項目遷址建議的議案”,后經媒體曝光跟進,使其成為國內矚目的焦點。隨著工程推進,更多的信息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被披露,廈門民眾對該項目的反應也越來越激烈,出現萬人瘋傳同條短信的現象,同時人們利用網絡、電話等形式發表自己的看法。2007年6月1日和2日,上萬市民到市政府門口“散步”,進行和平抗議,呼吁項目停建或遷址。此次的游行示威引起了國內外人士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當地政府與國家高層的重視。2007年7月,廈門市政府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進行廈門市規劃環評。2007年12月,通過公開搖號隨機確定100名市民代表參加環評座談會,反對復建、建議遷建的人占絕大多數。地方政府與民眾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博弈,PX項目最終遷址漳州。

PX項目遷離廈門,象征著廈門人環境運動的一個結束,也將是中國人環境運動的一個開始。本研究圍繞這一環境運動個案,展開調查與論述。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數據

本文的數據來至筆者導師主持的“廈門市環保公眾參與”項目調查。此數據調查方案于2008年2月25日至3月10日在廈門島內的思明、湖里以及島外的海滄三個行政區進行。數據采用非等比例分層抽樣,按照三個區人口5∶3∶1的比例①思明區總人口約為73.64萬人(其中有戶籍46.74萬人),湖里區總人口約為50.99萬人(其中有戶籍14.99萬人),海滄區總人口約為14.30萬人(其中有戶籍9.39萬人)。數據和區劃地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5年底。分別發放問卷。采用入戶調查的方式,調查對象為14-80歲的廈門居民。實際完成問卷930份②在調查實施過程中,適當增加了入戶調查的戶數,以保證最終問卷收回的份數與計劃相符。,經過數據清理,最后樣本量為900。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數據全部來自該調查。

3.2 因變量

在本項研究中,問卷中列出了11個方面的問題測量被調查者在特定環境運動中的參與。其中第11個項目“是否參加市民座談會”,考慮到廈門PX項目的市民座談會是采取隨機抽取報名號的方法確定與會人員,由此可知該項目的參與機會是不平等的,因此本文沒有把它納入進一步的分析中。本研究采用10個指標考察個人在環境運動中的參與,每個指標答案分別是“是”和“否”兩種。在這些指標中,參與者比例較高的有:留意新聞報道和與他人當面談論,分別占到占被調查者的70.9%和60.2%,其他一些項目的參與者比較少,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由于這些項目具有較強的內在相關性,根據主成分法對這10個項目進行因子分析,經過變值精簡法旋轉后,抽取了兩個公共因子(見表1)。用這兩個公共因子來代表這幾個變量的主要特征,方差貢獻率達到53.40%(39.667%+13.73%),K MO值為0.869。根據因子負載,將這兩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工具性參與因子與情感性參與因子。“工具性參與因子”包括如下項目:“通過手機或email互傳信息”、“在網絡或論壇上發表評論、看法”、“動員或鼓勵他人更多的參與”、“向有關政府部門反映”、“向媒體投訴”、“通過民間環保團體反映”、“直接向制造污染的單位或個人提出抗議”以及“參加市民游行”。“情感性參與因子”只有兩個項目:“留意新聞報道”和“與他人當面談論”。

表1 “個人在環境運動中參與”的因子分析Tab.1 The factor analysis of personal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為了把個人在環境運動中的參與程度綜合用一個變量來表示,筆者把兩個因子的值分別乘以其方差后相加,即:個人在環境運動中的參與=工具性參與因子值×0.39667+情感性參與因子值×0.1373,我們可以將上述綜合變量的因子得分(factor score),作為反映個人環境運動參與程度的指標。為了便于分析,將其轉換為1到100之間的指數③轉換公式:轉換后因子值=(因子值+B)·A.A=99/(因子最大值—因子最小值),B=(1/A)—因子最小值。B的公式亦為,B=[(因子值最大值—因子最小值)/99]—因子值最小值(邊燕杰、李煜2000:1-18)。。

3.3 自變量

人口統計學變量中,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共占到61.8%,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比較大,達到34.4%,因此,本研究把受教育程度分成兩個變量來度量:一是把“初中和高中”賦值為1,其它賦值為0,另一種是把“大專和本科及以上”賦值為1,其它賦值為0。個人利益維度變量:居住地采取島內、島外兩分法;“工作內容”是“環境/衛生”選項賦值為1,其它選項賦值為0;“海滄是否有住房”包括個人在海滄有住房或在海滄購房兩種情況。個人環境意識維度變量:主要從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態度兩個方面測量。

4 多元回歸模型及分析

以“個人在環境運動中的參與程度”為因變量,以人口統計學特征變量,個人利益維度變量,個人環境意識維度的變量為自變量。采用強行進入法(Enter)對回歸模型進行擬合,首先引入人口學變量進行分析形成基準模型1,再引入個人利益維度變量形成模型2,最后引入環境意識維度變量形成模型3。分析結果見表2:

總體來看,人口統計學變量對模型1的解釋率為1.3%,加入個人利益維度變量后,變量對模型2的解釋率上升至12.5%,再加入個人環境意識維度變量后,變量對模型的解釋率上升至15.8%。這說明新加入的變量對模型具有較好的預測性。

具體來看,在模型3中:

(1)人口統計學變量中只有年齡通過了統計顯著性檢驗,年齡越大人們在環境運動中的參與度越低,即年齡每增加一個單位,人們的參與度會降低0.177個單位。

表2 在環境運動中個人參與的回歸分析(括號內為標準回歸系數)Tab.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Beta in brackets)

(2)個人利益維度的變量個人總收入和海滄是否有住房通過統計顯著性檢驗。其中收入越高,個人在環境運動中的參與度越高,高出1.038分;海滄有住房人們的參與度要比海滄沒有住房的人們的參與度高,高出15.378分。

(3)個人環境意識維度的變量都通過了統計顯著性檢驗。其中環境價值觀越高的人其參與度越低,低于0.412分;對環境態度越友好的人其參與度越高,高出0.331分。

綜合來看,在以上顯著的5個變量中,其中預測效果最強的是個人利益維度的個人總收入和海滄是否有住房,其次是個人環境意識維度的環境價值觀和環境態度,最后為人口統計學維度的年齡。而在R Square Change中,人口統計學變量為2.6%,個人利益維度變量為11.7%,個人環境意識維度變量為3.5%。由此可見,個人利益維度變量的對模型的貢獻遠遠大于個人環境意識維度和人口統計學維度變量的貢獻。

綜上,在回歸模型中,無論從模型中單個變量的統計顯著性來看,還是從綜合模型中三個維度變量對模型的貢獻來看,個人利益都是影響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在當代中國,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動機更多的是個人利益上的算計,而非西方社會認可的全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普遍的“后物質主義價值觀”。

5 小結與結論

5.1 關于自變量統計顯著性的分析

人口統計學變量: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的參與度逐漸變低。這一結論與已有的研究一致:年輕人的環境意識高于老年人[10]。相關的解釋為:一種觀點從生命周期論出發,認為人在年輕時比較理想化,對社會變革抱著比較大的熱情。隨著年齡的增大,人們會變得越來越“現實”,觀念上會趨于保守。環境保護作為一個相對比較新潮的、帶有理想化色彩的事業,更易為年輕人接受。另一種觀點主要從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角度來解釋,認為環境保護意識屬于一種后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一個人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青少年時代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年輕一代在其成長階段所處的物質環境通常比年老一代優越,所以他們的環境意識通常也較高。

個人利益維度變量:個人收入與參與度成正比,海滄有住房的居民的參與度高于海滄沒有住房的居民的參與度。資源動員理論認為,人們在環境運動中的參與度取決于個人在環境運動中可動用的資源和所獲得的利益。針對具體的環境運動——PX事件,參與度最高的是當地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在此地買房的居民,因為是否修建PX項目和他們的切身利益關系最大,而這些人相對收入都比較高。PX項目是建在廈門島外的海滄區,在海滄有住房的居民其參與度比其它居民參與度高也恰好證明人們的參與PX運動更多的是切身利益的考慮。

個人環境意識維度變量:個人環境意識維度的兩個變量都通過了統計顯著性檢驗,從環境價值觀來看,個人環境價值觀得分每增1分,其環境運動參與度得分就降低0.412分。根據本研究的問卷設計與相關變量的處理方法,環境價值觀得分越高,意味著個人環境價值觀越傾向于后物質主義,這個結果說明本研究中的被調查者所持有的不是以生態為中心的,仍然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價值觀。人們參與環保運動帶有更多的功利性,不是為了減輕和遏制工業污染對整個環境造成的破壞,而是不要危機自己的生活環境。具體到廈門反PX項目運動,人們想表達的是這樣一種期望——不要把各種有害工業企業建在我們的家園,使我們生活遠離各種環境污染。以致最后PX項目遷址漳州后,廈門居民再也沒有了參與的熱情。從環境態度來看,個人越呈現出對環境友好態度,其環境運動的參與度越高,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一致。

5.2 關于結論的再分析

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理論視角也比較復雜。不過,就大的格局而言,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范式:一是理性范式——以美國為主的“資源動員”理論;二是認同范式——以歐洲為主的新社會運動理論。這兩種理論范式在理論興趣、基本假設以及問題設定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美國的“資源動員”理論主要研究潛藏于個人心中的“不滿”是如何轉化為社會運動的。資源動員理論認為“不滿”僅僅是一種個體的心理狀態,要轉化為集體狀態的社會運動,必須經過一個“資源動員”的過程。它以“工具理性”為導向,主張社會運動的出現是源于對理性的利益追求,是透過組織集結、資源匯集的過程。它把社會運動的參與者看做是一個理性行動者,認為一個人對社會運動參與與否,參與到何種程度,取決于他在該行動中所獲取的收益和付出的代價[11]。

歐洲20世紀60年代的新社會運動反映了歐洲社會在二戰后的一個重要轉型,即從工業社會邁向后工業社會,與這一社會變遷相伴而生的是新的社會怨恨、興趣和價值。新社會運動的基本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西方社會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的學生反叛而出現的一系列大眾抗議運動的一個描述性概念;二是強調這類大眾抗議運動的激進目標、非傳統參與特征和社會生活改革性質的一種理論分析方法[12]。在新社會運動論者看來,歐洲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本質上是一場原有的現代化價值與正在興起的后現代化價值之間的沖突,是現代化或資本主義合法性危機的體現,是人們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尋找自我認同的結果,是為控制和定義主流文化而進行的斗爭。新社會運動有兩個基本的研究傾向:一種著眼于社會派系結構,另一種著眼于社會意識層面上的變化,包括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對地位性物品的追求以及“生活世界殖民化”感知等。

其中,“后物質主義”論認為,二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從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過渡。戰后一代是在國內外政治和經濟安全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充分享受了物質的富足,在物質需要得到充分滿足之后,他們開始尋求新的價值,如良好的自然環境、自我實現和政治參與等等。這些價值需求是資本主義體制難以滿足的,于是他們對這種體制產生了不滿,這種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由此可見,針對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動機,“資源動員理論”更多的是出于對個人自身利益的一種追求——不要污染我的居住環境,而“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則認為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動機是為了提高人們整體的生活質量,是為了減輕和遏制污染對整個環境造成的破壞。西方理論界的觀點為: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西方,人們參與環保運動,主要是受“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而筆者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在當代中國,人們參與環保運動的動機更多的是個人利益的算計,而非西方的全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普遍的“后物質主義價值”。那么,引起中西方差異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環境意識對環境參與的影響較低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5.2.1 社會發展狀況,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與西方相比,經濟不發達、生活水平不高無疑是造成公眾環保參與水平低的客觀原因之一。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整體提高了,但這種提高是不均衡的,相當多的人目前經濟狀況還不是很好。作為意識范疇的環境意識,直接受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5.2.2 傳統文化對我國公眾環境意識的影響

以自然經濟、君主專制政體和儒家文化為底蘊的中國古代文化,造就的是以義務為本體的傳統文化。在義務本位下,人們缺乏權利意識,只知被動地履行義務。進入近代以后,雖然中國法律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但是,幾千年積淀而成的傳統文化,仍然影響著公眾的觀念和行為模式。享受良好的環境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為保護這一權利而參與環境保護也是公民的權利。然而,中國公眾并沒有這種權利意識。在中國環境問題產生、惡化的過程中,公眾往往只關注直接造成自身財產和人身損害的環境問題,而對未涉及自身財產和人身的環境問題,即使意識到侵害了自己的利益,但認為這是公共利益中的個人利益,不認為自己應該對此利益進行保護,而是應該有政府保護,公眾沒有權利參與。

5.2.3 制度原因

(1)自上而下的環境政策造成了公眾的政府依賴性。與西方國家環保事業最初由公眾推動不同,我國的環境保護是由政府首先推動的。30多年來,從“基本國策”到“科學發展觀”,充分顯示了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然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須依靠公眾來響應。西方國家的經驗也表明,公眾參與不僅是環境質量得以長久維持的內在因素,也是監督政府、企業等履行環境管理和保護義務的有效社會力量。我國長期以來依賴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環境保護,實際上忽視了公眾參與,導致了公眾的政府依賴性,也導致了公眾環境意識的薄弱。

(2)地方行政干預影響公眾環境意識的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缺乏環境意識和正確的政績觀,往往因為經濟的發展而限制和干擾環保部門的環境執法。擁有權利的環保部門在人事、財政等方面嚴重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約,在環境執法中因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而無法有力保護環境。沒有任何“權力”的公眾又如何在參與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對抗政府、堅持環境保護的立場呢?公眾即使有心參與,也會因自身在政府面前的渺小而放棄。久而久之,公眾的環境意識要么停留在口號上而未付諸行動,要么停滯不前,這就在整體上降低了公眾環境意識的水平。

(3)政策法規的缺位使公眾的環境意識難以轉化為具體的環境行為。目前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權利雖然在法律上得到了肯定,但在參與的具體條件、方式、程序上還缺少明確細致的法律規定,公眾一旦遇到具體的環境問題,根本不知道應該用何種方式參與。

5.2.4 民間環保組織還不完善

從西方國家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來看,20世紀50年代起,公眾環境保護逐漸形成了有組織的活動,產生了眾多的民間環保組織。在中國,民間環保組織20世紀80年代起才陸續成立。民間環保組織無疑是環境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及公眾環保參與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但是與西方國家發展完善的環保組織相比,我國的環保組織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作為公眾參與有效組織形式的優勢也沒有發揮出來。而對于具備較高環境意識的部分公眾而言,當前參與環境執法和環境保護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強有力的社會組織渠道。缺乏了參與的有效組織形式,作為個體的公眾在很大程度上對環境保護持觀望態度。

References)

[1]何立平.認同感政治:西方新社會運動述評[J].探索與爭鳴,2007:965-970.[He Liping.Identity Politics:Summary on New Social Movement in the west[J].2007:965-970.]

[2]任莉穎.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D].北京:華夏出版,2002:89-113.[Ren Liying.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rotecting Environment[D].Beijing:Huaxia press,2002:89-113.]

[3],[7]錢君.影響環境運動公眾參與行為的多因素分析[D].未出版碩士論文,廈門大學,2007.[Qian Jun.Multivariate Analysis on Acts of Pub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Movement[D].Master’s Thesis,Xiamen University,2007.]

[4]Diekmann,Andreas/Preisend?rfer,Peter.Pers?nlichesUmweltverhalten[D].K?lner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1992:226-251.

[5]武春友,孫巖.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及其關系研究的進展[J].預測,2006,(4):61-65.[Wu Chunyou,Sun Yan.Studies on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environment[J].Prediction,2006,(4):61-65.]

[6]周志家.環境意識研究:現狀、困境與出路[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4):19-26.[zhou zhijia.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Status,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J].Joural ofXiamen University:Philosophyvand Social Science,2008,(4):19-26.]

[7]童燕齊.環境意識與環境保護政策的取向[D].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6-75.[T ong Yanqi.Ori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olicy[D].Beijing:Hua Xia Press,2002:56-75.]

[8]馮仕政.沉默的大多數:差序格局與環境抗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122-132.[Feng Shizheng.The Silent Majority:ChaxuGeju and Environmental Action in Urban China[J].Jour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7,(1):122-132.]

[9]王彥斌.滇池環境保護中的個人態度與行為——對滇池流域千名調查對象滇池環保意識與行為的調查分析[J].云南社會科學,2002:0-43.[Wang Yanbin.Person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n protecting of Dianchi:Surveyof 1000 participator[J].Yunnan social science,2002:0-43.]

[10]吳上進.公眾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現狀的調查報告[J].蘭州學刊,2004,(3):195-197.[Wu Shangjin.Report of public environment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protecting Environment[J].Joural of Lanzhou,2004,(3):195-197.]

[11]馮仕政.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現狀與范式[J].國外社會科學,2003,(5):67-70.[Feng Shizheng.Studies on Western Social Movement:Status and Model[J].Foreign Social Science,2003,(5):67-70.]

[12]郇慶治.80年代中期以來的西歐新社會運動[J].歐洲,2001,(6):84-92.[Xun Qingzhi.New social movement of Western Europe since mid-80’s[J].Europe,2001,(6):84-92.]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VS Post-materialist V alues:An example on Xiamen PX

ZHOU Jua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Xiamen University,Fujian Xiamen 361005,China)

In terms of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motives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is that it is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self-interest:don’s pollute my living environment,while“post-materialistic values”is that people a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of life of mankind as a whole,and to reduce and contain pollution without damaging environment.The popular view in Western theorists is that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s dominated by“post-materialistic values”after 1970s in the West.The investigation of Xiamen PX showed:In present China,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s motivated bypersonal interests,rather than the popular view that the whole society hasformed a kind of universal“post-materialistic values”in Western society.The paper analyzes wh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①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vestric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②Traditional culture has impact on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③The top-dow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resulted in governmental dependence of the public;the intervention from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the absence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aused the public’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not to translate into concrete environmental behavior.④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NG O.

individual interests;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post-materialistic values;particip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

C91

A

1002-2104(2010)10-0041-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8

2010-04-10

周娟,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社會學。

(編輯:于 杰)

猜你喜歡
價值觀環境
我的價值觀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精品视频福利|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综合色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黄色影院|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五页|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久久黄色毛片|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成年人国产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天堂网2014|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色综合国产|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成人网| 成人亚洲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天堂首页|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综合天天色|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毛片不卡|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性色一区|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制服无码网站|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第七页|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黄视频网站|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午夜日b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