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朝兵 毛興永 張興瑜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調查與對策探討*
● 胡朝兵 毛興永 張興瑜
采用自編的具有較高信效度的《大學新生心理需求調查問卷》,對重慶大學城五所大學的大一新生共600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1)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由強到弱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影響力需求;(2)在學習方法需求上表現出顯著的專業和性別差異,文科高于理科,女生高于男生,其他需求差異不顯著;(3)非獨生子女相對于獨生子女在四種心理需求上都顯著較高;(4)在生源地上各方面需求差異均不顯著。根據本調查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對策,以期對學校開展大學新生教育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借鑒,使大學新生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特點;對策
心理需求亦稱“次級需求”,一種同生理需求對應的分類方法,是指一切起自內心,而非來自生理實體的需求,包括與人的社會屬性和思維屬性有關的需要。心理需求主要是后天習得的,內容極其豐富,如人的自尊心、榮譽感、責任心、歸屬感、價值追求和成就欲以及學習、探究、創造的需要等。時建樸和王瑾對大學生需要發展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有21種基本需要,排在前四位的是友情、求知、自立和心理素質的需要。[1]萬曉紅的研究結果表明:求知、友情、自尊自立、成就、建樹的需要是大一新生前五位的需要。[2]張松研究發現:大一新生最重要的需要依次是心理素質的需要、知識能力的需要、自立的需要、求職的需要。[3]馬斯洛認為,在同一時間、地點和條件下,人存在多種需要,在其中最為人渴望得到而又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優勢需要,它對人的行為起決定性作用。[4]新生入學,在新環境中必有新需要,如何準確把握他們的心理需要特別是優勢需要,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是提高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的關鍵。
因此,本研究以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為切入點,研究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的特點以及解決對策,這不僅能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同時對大學新生的教育工作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首先,選取重慶大學城兩所大學的10名新生進行訪談,了解其心理需求;然次,編制開放式問卷對大學城100名新生進行心理需求調查;第三,根據調查結果和已有研究文獻建構問卷維度與題項,選擇10名心理學老師和10名心理學研究生進行專家咨詢,確定初始問卷;第四,采用隨機抽樣方式,選取重慶大學城五所本科院校的600名大一新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其入學后三個月內共發放問卷600份進行調查,剔除不符合要求或信息不全的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61份。其中:男生251人,女生310人;城鎮240人,農村321人;理科295人,文科266人;獨生子女248人,非獨生子女313人。
在對大學新生進行訪談、開放式問卷調查、理論探討和已有研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建構了大學新生心理需求調查問卷的維度和題項,并對大學心理學教師和研究生進行了專家咨詢,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大學新生心理需求調查問卷。初始問卷40題,對樣本進行預測,經項目分析,刪除與總分相關較低,因素負荷小于0.4的題目,對余下項目進行重新編排,形成由31道題目組成的大學新生心理需求正式問卷。問卷使用李克特式五點評分,從“暫不需要”到“急切需要”分別計為1-5分。根據各因變量均分的高低來評估分析心理需求狀況,在某一維度上得分越高者說明在這一個維度的需求就越高。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出相關統計結果。
對問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KMO值為0.859,Bartlett球形檢驗 X2為 3575.088 (df=703),p<0.001,表明問卷適合做因素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進行分析,根據因子負荷矩陣中各變量對主成分的貢獻率及特征根大于1抽取出包含31個題項的四個因子,累計貢獻率為40.062%。因子1-4分別命名為:“人際交往需求(11)”、“影響力需求(6)”、“學習方法需求(7)”、“成就目標需求(7)”。
1.信度分析
本研究考察了問卷的分半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克龍巴赫 a 系數)。 各分維度的 rtt在 0.5763~0.7265之間,總問卷rtt,為0.7771;各分維度α系數的范圍在0.5946~0.7728 之間,總問卷的 α 系數為 0.8777。 見下表1。

表1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問卷的信度指標
2.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以各因素之間的相關來估計本問卷的結構效度,結果見表2。問卷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在0.731~0.864 之間,說明各因素較好的反映了問卷要測量的內容;各因素之間的相關在 0.418~0.531,呈中等程度的相關,表明各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表2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問卷的效度指標
1.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的描述性統計
對大學新生心理需求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其結果如下表3。

表3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從上表3可以看出,在大學新生的四種需要中,由強到弱依次是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影響力需求。
2.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在專業上的差異
表4的結果表明,學習方法需求在專業之間的差異顯著,(p=0.035,<0.05), 并且文科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大于理科學生;而在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以及影響力需求這三個維度上,雖然文科略高于理科,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4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的專業差異
3.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在性別上的差異
從表5中可以看出,學習方法需求在性別之間的差異顯著,(p=0.022,<0.05),女生>男生,而在其他三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表5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的性別差異
4.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從表6可知,非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和影響力需求上均顯著高于獨生子女。

表6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注:*表示 p<0.05 **表示 p<0.01 ***表示 p<0.001
5.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在生源地上的差異
從表7可知,雖然農村學生在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上都略高于城鎮學生,而只在影響力需求上略低于城鎮學生,但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7 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在生源地上的差異
1.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的特點
本調查發現,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由強到弱主要集中在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影響力需求等四個方面。這與萬曉紅(2006)得出的大學新生具有求知、友情、自尊自立、成就和建樹的需要基本一致。本研究發現,大學新生對人際需求的滿足被排在第一位,究其原因可能包括:(1)大學新生正處于青春期,按照埃里克森的觀點,青年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親密感,是青年學生交往、尋求友誼的時期。(2)中學時期的友誼因為時空的距離而阻隔,需要在新的環境尋求和發展新的友誼,以彌補因升學而產生的好友分離導致的落寞與孤獨。(3)為了盡快融入新環境,成為其中的一員,使歸屬需要得到滿足,促使大學新生迫切需要交往。(4)尋求異性友誼,也是大學新生交往需求十分強烈的重要原因。另外,本研究也發現,大學新生的成就目標需求被排在了第二位,說明他們的成就動機比較強烈,很想在大學里學有所成,因而對學習方法和提高能力具有影響力的需求緊跟其后。總的來說,反映了大學新生渴求融入新的人際環境并獲得學業成功與能力提升的需求。
2.大學新生心理需求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1)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的專業差異
研究結果(表4)表明,文科大學新生對學習方法的需求顯著高于理科大學新生。在訪談中學生反映,大學教師的教學與中學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文科教師超越教材進行講授的情況比較多,內容也很豐富,學生聽、記筆記、理解、考試等有一些困難,加之課后沒有教師監督和約束,他們容易放縱自己,但到期末考試時又十分焦慮,導致一些大學新生第一學期就考試掛科的現象比較多。而理科大學新生在這一點上情況稍微好一些,因為大學理科教師的教學一般比較遵循教材進行,涉及到一些實實在在的操作和驗算,課后即使教師不管,學生也必須花時間去弄懂并完成作業,這與中學生的學習有類似之處,他們相比文科大學新生會比較容易順利過度,這也是理科大學新生學習適應較好的原因之一。在其他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可能是因為他們都面臨人際適應、目標追求和能力提升的相同課題。
(2)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表6)表明,非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成就目標、學習方法、影響力需求四個維度上都顯著高于獨生子女。這可能是由于:①非獨生子女在家中交往的機會比較多,習慣于跟別人交朋友,而獨生子女在家中本就習慣于一個人玩,所以相對來說這個方面的需求較弱。②非獨生子女家庭的經濟負擔一般較重,他們較早分擔家庭責任,因而非獨生子女在成就目標需求上強于獨生子女可能與此有關。正因為如此,他們更急于在學習上有突出表現,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3)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狀況的城鄉差異
研究結果(表7)表明,大學新生心理需求在城鄉上的差異并不顯著,可能是因為現在城鄉之間的各種差異本身就越來越小,地域限制較小,所以農村和城鎮來源大學新生在這幾方面需求上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了當代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的一些特點,這些心理需求的滿足與否對于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會產生重要影響。青年大學生在人生的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始終伴隨著成功的喜悅、滿足和失敗的煩惱、不安”。[5]學校在進行新生入學教育、班級建設與管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等問題上,要注意大學新生的心理需求特點,具體建議如下。
(1)重視新生入學教育,消除新生入學焦慮
徐虹從大學新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學會學習以及消除孤獨苦悶感等方面,探討了大學新生教育。[6]黃文浩提出,大學新生具有發展、交往、尊重、貢獻的需要,并提出基于滿足需要的入學教育應該包括:適應性教育、“專業成才”教育、“精神成人”教育。[7]本研究發現大學新生對人際交往的需要排在首位,提醒學校應重點關注新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滿足其因離開中學朋友而產生的孤獨,離開家庭產生的失落,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想融入新團體的歸屬需要等。在迎新生的環節中,要給新生營造一種家的溫暖,消除他們的陌生和焦慮感;歐陽丹指出,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利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開展人際交往訓練、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能較好的達到入學教育的目的。[8]因此在接下來的入學教育中,可以請專業的心理學教師采取破冰訓練的互動形式進行團體活動,進一步拉近同學之間的距離,順利過度到班級建設中。
(2)開展班級團隊建設,打造學習型班集體
葉玉清指出,開展班級團體輔導,是解決新生適應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9]班主任或輔導員要切實重視新生的心理需求,走訪學生寢室,了解學生需要;組織大家對校園各種設施進行參觀,介紹其功能和作用,并了解周邊的交通、大學、圖書館、紀念館、科技館、商場等環境;在班會中組織團體互動活動,讓同學們相互了解、介紹特長、愛好、家鄉等;組織高年級優秀同學傳遞學習經驗,進行高帶低的結對子活動,解決中學到大學學習的轉變問題;開展團隊合作方面的活動,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在此基礎上開展專業學習競賽,打造學習型班集體。
(3)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新生順利適應
在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普適性的心理健康測查、建檔、知識普及和個體咨詢外,要重點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針對性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訓練。特別是開展針對人際適應、學習適應和生活適應的適應性團體輔導,針對成就目標追求和影響力提升的訓練性團體輔導,對于大面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順利適應,相比傳統的知識講授式課程或講座收效將會更大。
(4)改革大學教學管理,切實提升學生能力
大學教學一方面要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以增加課堂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學訓練和實踐的力度,實施形成性評價,改變大學生期末“兩周一背”過關的現象,使大學生能投入精力到過程學習中。另外,作為大學教學,也要注意低年級學生的適應性過度,搞好初入學的學習適應;注意高年級學生對實習與工作的銜接,切實提升學生能力,注意入職之初的職業適應。
(5)根據新生心理需求,把握學生優勢需要
在新生教育中,注意針對學生心理需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本研究中發現的大學新生中,文科、女生、非獨生子女在入學之初特殊的心理需求。另外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這些需求上不強烈,并不表明他們已經滿足或者適應良好,恰恰可能是他們存在更大的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特別要注意新生優勢需要——人際交往需求的滿足,建立學生對同學、班主任、教師、班級、專業、學校的積極情感,是搞好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的關鍵前提。
1.本研究自編的《大學新生心理需求調查問卷》,包含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影響力需求4個維度共31個題項,并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2.大學新生心理需求由強到弱依次為: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影響力需求。
3.大學新生心理需求中的學習方法需求在專業上表現出顯著性的差異,文科生的學習方法需求顯著地比理科生強烈,其他心理需求差異不顯著。
4.大學新生心理需求中的學習方法需求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女生在這方面的需求顯著高于男生,但在其它方面的需求差異不顯著。
5.大學新生人際交往需求、成就目標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影響力需求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都表現出明顯差異,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有更強烈的需求。
6.大學新生的心理需求在生源地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1]時建樸,王瑾.關于當代大學生需要發展的調查研究[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22,(1):103-108.
[2]萬曉紅.當代大學生需要結構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6,(9):43-45.
[3]張松.大一新生需要特點的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1):251-253.
[4]孔祥勇.管理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
[5]李進宏.當代大學生心理解讀[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36.
[6]徐虹.大學新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6):61-62.
[7]黃文浩.從大學新生的心理需要談入學教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6):54-56.
[8]歐陽丹.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的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90-91.
[9]葉玉清.大學新生入學心理調適與班級團體輔導[J].中國青年研究,2005,(12):76-79.
*重慶市教委教改重點項目(0823100)“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研究與實踐”。
胡朝兵/重慶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實驗室副教授、碩導,博士生,研究方向與教學心理學
毛興永 張興瑜/重慶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實驗室
(責任編輯: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