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萌
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建議
●閆 萌
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激增。本文從近幾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以及分區域、分專業就業情況等幾方面對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簡要分析,從學生個人、高校及政府三個方面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出了建議。
大學生;就業率;對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作為人才培養的高地,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擔。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培養出一大批人才,順應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對人才的需求。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了強有力的專門人才支持,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但同時不可否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在校生數的激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高校、政府和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列世界第一,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員總數居世界第二。根據有關數據,2010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已達630萬余人,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就業形勢已是十分嚴峻。
根據中國最專業的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研究機構麥可思MyCOS公司發布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7屆大學畢業生(取樣含本科及高職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是 87.5%,2008 屆 85.6%,2009屆86.6%,同時根據勞動經濟學的就業率定義,已就業人數不包括國內外讀研人數,需就業的總畢業生數也不包括國內外讀研的人數,而近年選擇畢業后直接攻讀研究生的學生分別占三年畢業生總數的3.0%、4.1%及4.9%。從經濟形勢來看,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逐步演變為金融危機并向國外擴散,但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尚好,到2008年9月份國際金融形勢迅速惡化,各國均遭受不同程度影響,2008屆畢業生半年后是 2009年1月,此時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蕭條已經使就業市場明顯萎縮。事實上,2008屆畢業生就業遭受了最大影響,要比在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較好時候的2007屆畢業生就業率同比下降了近兩個百分點,2009屆就業率雖有所提升,比2008屆提升了一個百分點,比2007屆低了0.9個百分點,經濟雖已回暖,但仍未完全復蘇,這是影響就業率的一個宏觀因素。同時可以看到,畢業后選擇讀研的比例呈遞增之勢。在經濟最為低迷的2008年下半年,較2007屆讀研人數的有較大增幅。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畢業生達531.10萬人。根據就業報告顯示,2008屆本專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尚未找到工作而仍在繼續尋找的人數約占總數的9.4%,其人數應約為50.1萬人。值得一提的是,統計顯示,2007屆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約為 84.1%,2008 屆 為 83.5%,2009 屆 為 85.2% ,比2008屆高了1.7個百分點(整體就業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與非“211”本科差距成縮小勢頭,百分點差距從2007屆到2009屆分別為 6.3、3.8 和 2.2,在同樣的經濟形勢下高職就業率提高較快。而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2009屆畢業生的就業率 88.1%已經不低于非 “211”本科院校的87.4%,高于非示范院校的84.3%。近年來,高職院校進一步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強化實踐環節,實施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畢業生就業能力不斷提高,以事實肯定了高職高專院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的定位的正確性。
根據2009年畢業生就業報告調查研究顯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包括北京、廣東、江蘇、山東、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就業率最高,其中本科生就業率達59%,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達60%;其次是中西部中等發達地區,本科及高職就業率分別是31%、30%;最后是東部和沿海中等發達地區及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就業率均不超過7%。本科生就業量最大的前三位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其本地畢業生占雇用應屆畢業生的比例分別為26%、39%、51%。
報告顯示,從2009屆大學畢業生分布的經濟區域差別來看,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包括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區域,其2009屆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88.7%最高;而泛東北區域經濟體,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畢業半年后就業率(79.5%)最低。
可見,經濟發達程度直接影響畢業生就業率,經濟發達地更容易吸引優秀的畢業生就業。在就業成為大學畢業生選擇工作地點的主要考慮因素的情況下,就業市場良好的經濟發達地區能夠吸收更好的、具備更高素質的勞動力,更有利于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07、08、09三屆畢業生半年后專業就業率的高低趨向一致。具體來看,連續三屆本科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最低的專業大類是法學及教育學;高職高專就業率最高的是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其次是輕紡食品大類與交通運輸大類,最低的是法律大類及公共事業大類。
2009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地質工程(100%),而同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平均就業率為88%,高出12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則為油氣儲運技術、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均為98.6%,比同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平均就業率 (85.2%)高出 13.4 個百分點。

本科專業 高職高專類專業英語 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商務英語法學 計算機網絡技術藝術設計 物流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機電一體化技術工商管理 數控技術會計學 電子商務電子信息工程 會計電算化漢語言文學 會計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模具設計與制造占本科失業人數的百分比:33.3%占高職高專失業人數的百分比:30.2%
表2009屆畢業生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前10位專業(標注的專業為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
同時根據報告,2009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十個專業(如上表)失業人數超過了總失業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專業的失業率及失業量已不容忽視。專業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部分專業供大于求的狀況成為大學生失業的重要原因。
而根據另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教育藍皮書》調查指出,在已經就業的畢業生中,專科畢業生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僅為62%,本科院校要高一些,約為72%。
據統計,到2011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將達到峰值,約758萬人,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會減輕。如何培養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成為學生、高校及政府需要共同應對的問題。
1.大學生應正確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對個人情況進行合理判斷及定位。大學階段是個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除了具備扎實的技能和知識以外,大學生還應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正確、合理地進行自我分析與職業分析,積極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樂業、敬業,從而使個人價值得以最大化的實現,自身潛力得到充分挖掘。
2.高校應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服務。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應以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理論為基礎,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對未來個人職業生涯做出合理的判斷及規劃。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更要注意從細節入手,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敬業精神,提高學生“軟”的就業能力。高校同時應該加強參與市場,了解市場需求信息和畢業生就業心態、價值取向等雙向信息,在供求雙方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完善就業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業可就與有業不就的情況。
3.對于專業結構性失業,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對“弱勢”專業實行預警機制。對專業的失業率和失業量進行監測和預警,通過行政手段對學校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主動干預、調控專業結構,使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量最大限度接近。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高校新增專業的指導與監督,對于那些專業需求不足乃至供大于求的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專業及條件較差、力量薄弱的專業及時發出預警,作為高校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的依據。
[1]MyCOS研究院.2010大學生就業藍皮書[DB/OL].
[2]闕明坤.“高校專業預警退出機制”值得推廣[J].教育與職業,2010.(19).
閆 萌/濟南職業學院教務處
(責任編輯: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