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祥東 楊 蕓
隨著企業競爭的加劇,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許多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發展所需資金的融資難問題,特別是當前的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更加明顯,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而發展融資信用保險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條有效途徑。所謂信用保險是權利人要求保險人擔保對方(被保證人)的信用的一種保險。信用保險的投保人為信用關系中的權利人,由其投保他人的信用。中小企業融資信用保險就是貸款銀行擔心中小企業信用問題,不能按時歸還貸款而要求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的保險公司,保證其在遇到上述情況而受到損失時,由保險公司給予賠償。它為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橋梁,能夠緩解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及信貸配給。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
1.民間融資的不確定。中小企業民間融資主要是指民間借貸和民間集資,它不屬于正規的融資渠道,不能得到現行法律的保護,不具有相關的法律保障措施,而且民間融資大多數是高利貸,融資成本大大高于商業銀行貸款,這樣就形成了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的不確定性。
2.中小企業不能借助資本市場解決融資問題。隨著我國證劵市場的不斷發展,利用證劵進行直接融資的企業在不斷提高。但是企業實現上市流通的門檻很高,只有少數規模大、經濟效益高、管理規范、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才能上市發行股票直接融資,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進行直接股權融資,不能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對于債券融資,中小企業很難達到國家規定企業發行債券的標準,并且我國對發行公司債券的審批比較嚴格,規定了許多限制性條款,債券融資的投向主要是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上。因此,中小企業也無法利用債券融資。
3.中小企業很難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在信貸市場上,中小企業與大型國有企業之間對信貸資金進行競爭。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一方面考慮到貸款的成本與收益,給中小企業貸款形成不了資金的規模收益,由于中小企業貸款的每筆數額小,頻率高,貸款的經營成本管理費用高。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貸款上的風險偏好。由于中小企業大多數是家族制或業主制企業,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財務信息制度不全,缺少足夠的抵押資產,造成風險很高,而我國的商業銀行要保持穩健經營的原則,因此貸款積極性不高。
因此,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是對企業發展所需的中長期資金的缺失,主要表現在資本市場不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商業銀行不愿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而鑒于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主要是解決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
二、信息不對稱:信貸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1.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①信息不對稱。在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小,財務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等決定了它不能夠從股市或債券市場融資。因此,中小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本籌集基本上是從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來完成。然而在信貸市場上,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他們之間較高的交易費用,由此產生了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這就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
在信貸市場上,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普遍存在的。中小企業通常比銀行掌握更多的信息,是信息優勢方。他們可以利用信息優勢在與銀行貸款交易過程中或過程后損害銀行的利益,使商業銀行承擔更多的貸款風險。中小企業融資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銀行很難確切的了解中小企業貸款投資的項目預期和實際的成本和收益;第二,中小企業獲得貸款后選擇投資方向與貸款時承諾的投資方向是否一致 ;第三,中小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不對稱。因此,由于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②逆向選擇。中小企業融資產生的逆向選擇是指發生在貸款交易前,由于銀行和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可能故意隱瞞信息,以求在與銀行貸款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而貸款銀行卻因沒有足夠了解中小企業的信息則受損。
在資金的信貸市場上,中小企業和商業銀行是交易的兩方。由于作為貸款者的商業銀行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對企業的信用水平,償還貸款能力及經營盈利能力不能充分了解。為了保證盈利,商業銀行不得不根據“好企業”和“壞企業”的平均信用水平、經營狀況和償還貸能力為標準來制定貸款條件,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較高的貸款利率。在該貸款利率下,“好企業”會認為貸款成本太高而較少貸款或不貸款,而對于“壞企業”來說,他們自身的風險很大或本來就打算貸款后就不償還銀行貸款,因而會急于貸款,這樣信貸市場上將充滿“壞企業”的借款者,而“好企業”的借款者將退出信貸市場。當這一過程重復出現后,隨著“好企業”的不斷退出,資金的信貸市場上只剩下高風險的“壞企業”,這就是逆向選擇。逆向選擇會對金融資源配置不利,會使那些信用好的中小企業得不到貸款,同時銀行在貸款過程中非常謹慎,寧愿不貸也不錯貸,即銀行采取惜貸策略。
③道德風險。資金信貸市場上的道德風險就是指在中小企業取得商業銀行的貸款后,由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中小企業做出損害商業銀行的行為。具體的說,在中小企業取得貸款的資金后,在信息不對稱的掩蓋下,中小企業可能背離原來的承諾,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將借款投資于收益更高,風險更大的項目,這將偏離了銀行的利益。由于道德風險的存在,商業銀行面臨企業不償還貸款的風險,為了防止中小企業的違約,銀行會采取信貸配給的方法給中小企業貸款,即按企業違約的成本來給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數額。
2.融資信用保險對信息不對稱的克服。融資信用保險的保險公司通過設立專門的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及履約能力進行深入調查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信用保險,從而提升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的信用改善了中小企業與貸款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或減緩了信貸市場上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
①降低逆向選擇。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信用保險的保險公司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企業信用有關的信息,以便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做出更準確的分類。這樣可以讓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更確切的了解企業的信用狀況,降低或減緩中小企業的逆向選擇。同時,保險公司設計出避免逆向選擇的信用保險契約,即根據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的不同來收取不同的信用保險費用,并據此給予不同的信用擔保最高限額。因而,低信用的中小企業將承擔更高的融資成本。
②減輕道德風險。為了規避中小企業在貸款后的道德風險,承保的保險公司最有效的策略是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保險條款,即保險公司所設計的保險條款應盡量使中小企業謹守信用的邊際收益為正值。這樣,那些追求高風險的中小企業將在考慮企業利益最大化原則下選擇不損害貸款銀行的利益。因此,保險公司經營貸款信用保險使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企業、銀行與貸款企業信息對稱,從而使信貸市場融資效率得以提高。
融資信用保險是為了實現中小企業有效融資、緩解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是為了解決信貸資金市場缺陷而出現的金融創新。作為彌補信貸資金市場不足、實現金融資源在企業間有效配置的機制,中小企業融資信用保險的構建將使企業更加重視自身信用體系的建設。通過中小企業、銀行、保險公司三方的合作,完全可以實現三方共贏和融資信用保險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