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道武
摘要:信息化時代,城市化進程總是伴隨著城市的信息化而展開的,這使得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機會廣泛接觸大眾傳媒,受大眾傳媒的影響日益加深。傳媒的市場化運作,導致競爭日趨激烈,媒體為迎合受眾,常常傳播失范,這從客觀上對接受者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目前的事實是城市居民媒介素養缺失,必須設法對其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媒介認知能力、辨識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免疫力。
關鍵詞:城市化;城市居民;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2.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099-02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諧城市”、“文明城市”的建構成為城市化追求的目標,這對城市居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介素養則是信息化時代城市居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城市信息化使得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機會廣泛接觸大眾傳媒。為此,如何正確應對日益普及的媒介,如何利用媒介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務等等問題,也就擺在了每個城市居民的面前。探討提高城市居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已成為城市化時代十分緊迫的課題。
一、城市化進程中加強城市居民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別對北京和廈門的受眾觀念進行調查,其中總結出這樣一條重要結論:城鎮受眾要比農村受眾有更高的媒介接受觀念和媒介獲知權利觀念。此外,還總結出:年齡較輕的受眾要比年齡較大的受眾有更高的媒介接受觀念和媒介獲知權利觀念;文化程度較高的受眾要比文化程度較低的受眾有更高的媒介接受觀念和媒介獲知權利觀念;國家干部、科教文衛工作者的媒介接受觀念和媒介獲知權利觀念最高[1]142-17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大批年齡較輕的人涌向城市、定居城市,擴大了城市受眾中的年輕群體;城市居民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條件明顯改善,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城市居民中國家干部、科教文衛工作者等相對集中。這些都進一步說明了城市受眾要比農村受眾有更高的媒介接受觀念和媒介獲知權利觀念。
上述的調查研究進一步發現:受眾的媒介觀念越積極,占有的媒介越多,媒介接觸程度越高[2]142-175。這就要求城市居民必須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因為媒介接觸程度越高,受其影響就越大,且通常情況下,媒介帶給受眾的影響不僅僅是積極的,有時也可能是負面的。拉扎斯菲爾德和羅伯特·默頓在其合著的《大眾傳播的社會作用》中指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地說來,如果不加適當地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傳媒的市場化運作,導致競爭日趨激烈,某些媒體為了迎合受眾,不顧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公開傳播“三俗”作品,宣導非主流價值觀等等。這些都對接受者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目前一些城市居民媒介行為失范,媒介價值追求偏頗,“一味崇拜媒介著力宣揚的‘數碼精英、IT高手,盲目追捧‘黑客過人的技術本領,而不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加以審視,實際已經形成了媒介道德的危機”[3]。這些無不說明不少城市居民的媒介素養缺失。
二、城市居民媒介素養教育主要內容
《新聞記者》雜志主編呂怡然先生認為:“在信息、網絡時代,大眾傳媒已經與大眾生活須臾不可分。大眾對傳媒的認識、對傳媒的選擇與接觸,對傳播內容的甄別與判斷,對傳媒的使用與運作,就直接關乎人們社會生活的質量,尤其是關乎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4]這段話對城市居民的媒介素養教育有一定啟發。
1.正確認識媒介的性質和功能,提高媒介認知能力。信息社會里,認識媒介將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是一定的媒介傳播體制運動的結果,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媒介對外部世界的報道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有取舍的選擇與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展示。“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人們常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是把‘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5]127。
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真實與客觀的解讀標準,而是掌握多元信息的觀點與評估信息、評估媒體及成員的態度,從而較完整和較客觀地評價媒體的性質、功能和局限。
2.學習如何選擇媒介和信息,提高媒介辨識能力。媒體市場化及其他復雜原因,導致大眾傳媒常傳播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信息,比如“三俗”化傾向。為了逐利,不少媒體一味地迎合市場,摒棄嚴肅與高雅,不講社會責任,用庸俗代替通俗,用緋聞代替新聞。這種情況下,許多缺乏媒介素養的城市居民沉醉于低水平的媒介信息之中,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解讀。
正因為如此,臺灣學者吳翠珍主張媒體素養教育應該是一種“優質公民”教育,其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公民兩種能力:釋放(liberating)和賦權(empowerment)。“釋放”指的是個人在心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不被媒體左右;“賦權”指的是個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乃至培養公民制作創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訊息[6]。這就啟示我們媒介素養教育主要不在于告訴廣大受眾社會上發生了哪些事件,而在于幫助受眾在信息爆炸的媒介環境中,迅速采集重點新聞和有用信息,引導受眾解構隱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真實,進而督促媒體改善傳播內容。
3.積極參與媒介活動,提高媒介批判能力。從防范到參與,是西方媒介素養教育理念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獲得一種對媒體的批判性的讀解能力,是個人和公民應對誘惑性環境的一種重要資源,有助于個人獲得一種與占主導地位的媒體和文化打交道的力量,從而提升個人面對媒體文化的自主權與文化教養[7]。香港的媒介教育者也傾向于認為,自己參與制作傳媒內容,才是提高媒介鑒賞力、抵御不良傳媒內容的最好方法,因為媒介內容當中隱涵著個人和社會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8]。
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大眾對各種信息符號和媒介表征的分析能力與批判能力,建設性地利用大眾媒介滿足自己的需求,幫助和促進自身健康發展。
4.自覺抵制西方文化滲透,提高免疫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其對互聯網信息的傾銷和絕對“話語權”,強行推行西方價值觀念、政治觀念,意識形態。加之網絡、手機等新媒介的異軍突起,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對受眾的接收也產生了相當大的沖擊力,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西方文化的入侵。
可是,很多城市居民由于缺乏基本媒介素養,對外來的視覺傳播產品表現為“好奇”,甚至“獵奇”,對西方的東西予以盲目認同,這樣,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很容易在他們的“好奇”、“獵奇”中滲透到思想深處。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對媒介信息的免疫力,變媒介消費的自發狀態為自覺狀態。
三、城市居民媒介素養教育主要途徑
(一)政府主導
政府主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策上引導;二是資金及人才上支持。如果政府能像重視城市建設一樣重視媒介素養教育,像抓“兩基”及“素質教育”一樣抓“媒介素養教育”,則媒介素養教育就可走向正常建設軌道,取得人們所期望的成績。
(二)媒體宣導
在媒介上(比如都市報、電臺、電視臺的都市類欄目、網絡城市論壇等等)開設媒介素養教育專欄,刊載、播放媒介素養方面的內容,有系統地幫助城市居民提高媒介素養。這方面,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鑒。香港電臺、電視部制作播放了相當一些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電視節目,如《點解兒童不宜》、十集電視系列節目《傳媒萬歲》等,幫助公眾深入了解從媒介機構的運作流程、媒介產品的生產過程到媒介文化的意義和作用等內容。
(三)民間倡導
從國際經驗看,西方媒介素養教育做得較早且做得較好的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推行“草根”運動,從民間做起。在國內,臺灣地區做得較好,如富邦文化基金會、公共電臺文化基金會等,他們都建立了專業性網站。這些經驗都啟示我們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鼓勵、引導成立媒介素養教育民間組織,發揮民間力量,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持續發展。
(四)教育輔導
城市信息化給城市中小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城市中小學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提高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迫在眉睫。城市的快速發展改進了城市的辦學條件,為加強城市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創造了條件。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提高了,還會帶動父母,輻射四周。同時,城市是高校比較集中的地區,在高校加強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校園學生的媒介素養,還可通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相關社會活動向校外輻射,影響更多的人群。另外,相關部門邀請高校、研究所的媒介素養教育專家及媒體單位資深媒體人到社區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媒介素養講座,也是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探討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居民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目的是要通過教育指導城市居民正確理解、積極合理地運用大眾傳媒,從而更好地參與社會,發展自我。幫助城市居民增進對各種傳媒知識的認識,用批判的態度去接受及分析大眾傳媒的訊息。引領城市居民自覺提升媒介素養,做文明居民,為和諧城市、文明城市建設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陳崇山,孫五三.媒介·人·現代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陳龍.媒介全球化與公眾媒介素養結構的調整[J].現代傳播,2004,(4).
[4]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5/2943630.html[EB/OL].人民網,2004-10-26.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張開.中國首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綜述[J].現代傳播,2004,(6).
[7][美]道格拉斯·爾納.丁寧,.媒體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陸曄.媒介素養教育中的社會控制機制[J].新聞大學,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