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萍
摘要: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宜居城市的內涵與生態學的本質均是以人為本,通過“發展—減排—改善”的可持續循環發展方式,充分發揮山水園林的優勢,改善生存環境。以長江上游、西部地區統籌城鄉示范區、重化工基地重慶市長壽區為例,提出“宜居長壽”建設的根本出路在于統籌兼顧,通過城市綠地系統的點、線、面結合, 構成縱橫交叉、重點突出、四面網絡的規劃布局,使系統內部形成有機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生態學;發展;減排;改善;山水園林城市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111-02
引言
宜居城市建設是走向生態文明的必經之路,宜居城市是以人為本在城市建設中的體現。宜居城市建設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第一要發展。良好的人居環境建設本身要求以一定經濟實力為基礎。但發展絕不是傳統的粗放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從源頭上解決重污染;第二要推行節能、減排。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讓污染降到最低;第三要充分發揮山水園林的優勢,改善生存環境。不可否認的是,企業的達標排放并不是不排放,在辦公室里一人抽煙感覺并不明顯,十人抽煙感覺就大不一樣,這就是重化工基地污染效應原理,所以還要改善,從根本上消除生存環境中老污染和新污染,利用生態園林的功能,吸收消化排放的污染物,改善生存環境。
一、充分發揮山水園林的優勢,改善生存環境
宜居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禮德”,這就是園林藝術的精華。
1.調節小氣候。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由于綠色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不斷向空氣中輸送水蒸氣,故可提高空氣濕度。據觀測,綠地的相對濕度比非綠化區高10%~20%,行道樹也能提高相對濕度10%~20%。垂直綠化植物在降溫節能的同時還補充了城市空間的水分含量,有效減輕城市干熱島及干熱街谷效益。因此,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是減輕熱島效應的重要措施之一。
2.改善大氣環境質量。1)削弱溫室效應的產生,吸收二氧化碳(CO2),放出氧氣O2),維持碳氧平衡。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應有10m2的樹林,才能調節空氣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氣保持清新。如考慮到城市中工業生產對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響,則綠地的指標應大于以上要求。2)吸收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氣體種類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濃度下,有許多種類的植物對它們具有吸收和凈化能力。3)吸滯粉塵。樹木對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由于樹木有強大的樹冠,葉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樹木具有滯塵作用。根據國外資料,云杉成林的吸塵能力可達32噸/公頃.年,圓柏為36.4噸/公頃.年。
3.改善水環境質量。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地表徑流的作用。大面積的森林能夠顯著地緩解區域性水源短缺,每100m2的有林地段要比相同面積的無林地段多蓄水2.0x104kg。在有森林保護的水庫,水溫較無森林保護的低得多,水溫造成的熱污染可使水產生不正常的氣味,影響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并引起水中細菌等各種變化。植物通過體內新陳代謝利用污染物,對水體中的污染物質進行吸收、分解而凈化水體;還可以通過植物的富集作用,將其吸收的物質進行轉化或轉移。
4.緩解城市疾病,解決城市老齡化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1)森林、田野里存在“大氣維生素”。陰離子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呼吸變得均勻,血壓下降,精神旺盛,提高人體免疫力。2)綠色調節作用。滿目的綠色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大腦皮質層、視網膜組織具有調節作用,尤其能減少日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使人感到眼目清亮。3)殺滅毒菌。植物能分泌殺菌素,如松柏可殺死空氣中的白喉、結核、霍亂、痢疾、傷寒等病菌,據法國測定,在百貨商店每m3空氣中含菌量高達400萬個,林蔭道為58萬個,公園內為1 0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4)對人體器官有益。植物除進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外,還會散發出一種芳香的萜烯類氣態物質,這種物質被吸入人的肺部后,可刺激人體某些器官,起消炎、利尿、加快呼吸器官纖毛運動的作用。森林療法適應癥: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
5.美化景觀、豐富建筑群體輪廓線。生態園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有效獵施,使建筑“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緊密聯系。
循環經濟是對新污染源的控制,解決的是源的問題;生態園林學其本質是“以人為本”,解決的是對已排放的污染物的吸收,是對舊污染的改善,是一種利用生物處理系統凈化環境的途徑,在許多地方已經得到推廣應用。
二、根據長壽實際提出城市園林生態學理論
長壽區位于重慶市中部,總面積1 423.34平方公里,主城區濱臨長江北岸,依山伴水,居長江上游,是重慶的老工業基地。長壽區經濟在進入21世紀后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重慶市重化工基地,區內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屬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為了落實胡錦濤書記對重慶的“314”部署,既要加快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革步伐,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又要著力解決好來自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當地老百姓對當地環境質量污染的投訴等民生問題,發展成宜居的大城市;根本方法是采用科學的城市園林生態學理論,來指導宜居長壽的建設。
1.加快森林長壽建設。在老城區拓展綠化空間,進行立體綠化,創新建筑物立面綠化和屋頂綠化,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在兩山一帶森林屏障選擇可凈化大氣中化學污染物,去除大氣飄塵,降低噪聲的植物,減少老化工基地排出的惡臭氣體對周圍居民的污染。在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和園區晏家河種植大型水生植物,對水環境修復的同時,起預警作用,可保護三峽水庫生態環境。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推進北部新城園林新區示范點建設?,解決城市生態綠地水問題,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從城市規劃入手,建立城市生態用水網。開展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環境的生態綠地節水灌溉基礎理論研究,為森林長壽的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轉變用水方式,優化用水結構,因地制宜,針對重點行業、企業,完善計劃用水管理,減少取水用量。加快推進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布設北部新城污水的循環再使用管道,提高水重復利用率。加強污水再生利用,在工業生產、城市生態景觀、公共建筑、綠化及市政環衛和生活雜用等方面擴大使用再生水。
宜居城市是居民對城市的一種心理感受,這種感受與居民的個人屬性,即年齡、性別、職業、收入和教育程度等密切相關,對“宜居城市”的評價和宜居建設的重點要充分考慮居民的評價;體現一個城市是否宜居,其內涵不僅要看城市發展的經濟指標,更重要的是要看城市是否能夠滿足居民在不同層次上對居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設應從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設立公眾信箱,讓公眾參與重大項目、規劃的建議中。
三、結論與建議
1.破解重化工基地與打造宜居城市問題的根本方法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在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推行節能減排;充分發揮生態園林的功能,改善生存環境。
2.城市園林生態學的理論基礎:生態園林具有調節小氣候,改善大氣、水環境質量,緩解城市疾病和美化景觀等功能。
3.“宜居長壽”建設應注重城市綠地系統的點、線、面相結合,構成縱橫交叉、重點突出、四面網絡的規劃布局,使系統內部形成有機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錢易等著.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徐慧風等編著.城市園林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3]韓陽,李雪梅等著.環境污染與植物功能[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卿東紅.環境危機與植物對環境的保護作用[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0,15(4).
[5]章俊華著.思潮[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6]崔廣柏等著.濱江地區水資源保護理論及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7]陳華林,王遠會,何葉.從立體綠化發展現狀探討其在重慶森林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前景[J].南方農業,2008,(8).
[8]賈建中.城市綠地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9]蘇德榮,韓烈保,尹淑霞,史小麗.解決城市生態綠地灌溉用水的途徑[J].節水灌溉,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