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曉
摘要: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消費與生產的辯證統一關系,提出了消費力的科學范疇,闡述了人的自由時間及其重要作用。遵循馬克思消費理論的邏輯,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對于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消費理論;經濟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BO-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044-03
以往,經濟理論界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是相當薄弱的,其原因是馬克思的著作中很少有專門的章節論述消費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認真研讀馬克思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的摘要〉》、《〈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資本論》等重要論著,就能梳理出馬克思消費理論的要點。在當前,把握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科學內涵,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對于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科學內涵
(一)對消費與生產辯證統一關系的揭示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的四個環節即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是密切聯系、相互制約的。消費并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同社會生產的其他環節相聯系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詳盡地論述了消費與生產對立統一的關系。馬克思指出:“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消費直接也是生產,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生產一樣”[1]8。也就是說,從生產與消費統一的關系上看,生產就等于是消費,它消耗了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同樣,消費也等于是生產,它生產了物質資料和勞動力。顯然,馬克思在這里所論述的生產和消費都是廣義的。廣義的消費既包含生產消費,也包含個人消費。在生產中,既要消費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和燃料等生產資料,也要消費人的腦力和體力,并通過消費生產出物質財富,所以消費與生產是統一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消費,就是馬克思所論述的個人消費或生活消費。在馬克思看來,生活消費與生產是辯證統一的。首先,生產創造消費,這表現為生產不僅為消費創造了材料和對象,而且生產也為生產消費提供了不同性質的產品,從而也規定了消費的性質和方式。馬克思指出: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方式。其次,生活消費在整個社會再生產環節中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消費媒介著生產。這是因為,消費使產品得以完成,使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也就是說,產品只有當它被人消費時,才證明它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同時,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需要,沒有需要也就沒有生產。
第二,消費生產著生產。這是因為,產品只有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消費是對生產的最終檢驗。馬克思指出:“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為才現實地成為衣服;一間房屋無人居住,事實上就不能成其為現實的房屋”[1]9;生產只有通過消費環節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如果生產的產品出現了過剩,它們沒有被用于消費,從而也不能成為現實的產品。
第三,消費是生產發展的動力。消費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創造出生產的對象。馬克思指出:“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把它作為內心的圖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出來。”[1]9在現實的消費生活中,消費者會產生對物質對象的不滿足,不斷提出更高的消費需求,想象或構思出新的消費對象,即觀念的對象,從而推動生產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這就是說,有消費才有人去生產,只有消費擴大了才能擴大生產,只有消費層次提升了才能提升生產層次。這就肯定了消費對生產進而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二)對消費力范疇的闡述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不僅有生產力范疇,還有消費力范疇。所謂消費力,是指一定時期人們的消費能力,它是人們通過學習獲得的消費的知識技能以及從分配中獲得的支付能力。馬克思指出:“消費的能力是指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2]107這就是說消費能力是消費的主觀條件,消費能力不僅可以實現消費,為生產開辟渠道,成為生產發展的前提,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于消費能力。人們的購買能力強,消費知識豐富,技能高,消費質量就會高。生產出的生產者素質也會高,在這個意義上,消費能力的發展是個人才能的發展,也是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闡述了消費力的理論,他認為,消費力分為個人消費力和社會消費力。個人消費力是由其收入決定的,而社會消費力則取決于社會的分配關系。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在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欲望的限制”[3]273。正是這種生產力和消費力的矛盾導致了生產過剩的危機??梢?,個人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力的要素,而影響收入水平的深層次因素是社會分配關系和分配制度。
(三)對人的自由時間及其重要作用的分析
在馬克思的消費理論中,消費不僅與生產、分配、交換相聯系,而且與人的本質的體現、人的發展相聯系。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的摘要》中指出:“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產品時,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識到我的勞動滿足了人的需要,從而使人的本質對象化,又創造了與另一個人的本質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盵4]184在交換基礎上的物品消費,是“我直接證實和實現了我的真正的本質,即我的人的本質,我的社會本質”[4]184??梢?,馬克思把消費看做是人的本質的表現,也是人的發展的必要基礎。
在預測未來社會個人消費時,馬克思明確地提出了自由時間的范疇,并分析了自由時間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馬克思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空間?!盵5]532在馬克思看來,所謂自由時間,就是“非勞動時間”或“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它包括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會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
自由時間的產生,是以社會剩余勞動和剩余勞動時間的存在為前提的。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使人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從而使人得到全面發展。那時,勞動由人們謀生的手段轉變為人的自主活動,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之間的對立已被揚棄。馬克思認為,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自由時間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人的發展空間的大小。
馬克思肯定了增加自由時間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創造科學藝術等等的時間”[6]381在自由時間里,人們通過文明、科學的閑暇消費,充分發揮自己的愛好和專長,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這樣,人們可以突破職業的限制,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發掘每個人的潛能。
二、馬克思消費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指導意義
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當下,領會馬克思的消費理論的科學內涵,對于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重視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宏觀經濟的均衡關系,實際上是生產與消費的均衡關系。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迄今為止,我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屬于投資拉動型的,地方政府在安排發展規劃時首先是考慮投入問題,依靠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實現相應的經濟增長率。在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時間內,國內投資率的年均增長為20.8%,同期國內消費率的增長只有4.1%。1980年到1990年,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為62%,以后就逐年下降,2005年為52.1%。過旺的投資需求導致許多產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時,又不得不靠增加出口消化過剩的產品。而金融危機的沖擊使一部分出口加工型企業訂單減少,利潤下滑。在當前,產能過剩問題不是產品絕對地多了,而是國內消費需求的不足。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之一。
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偏低,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明顯弱點,而每年大量的新增勞動力就業和低收入群體生活水準的提高,都要求我國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率。擴大消費需求,可為保持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空間,尤其是農民消費需求的開發,將對保增長起到重大作用。當前,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把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既體現了馬克思關于消費與生產協調發展的思想,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關于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體現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
(二)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強人們的消費力
根據馬克思的消費理論,人們的消費力主要取決于收入水平與社會分配關系。當前,為了提高人們的消費力,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必須保證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較快增長。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率年均保持在9.8%左右,然而,城鄉居民收入未能保持同步增長,剔除價格因素,在這30年中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7.1%。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一個具體要求,就是保證城鄉居民收入與GDP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長率,甚至要讓收入快于經濟增長。
其次,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擴大。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的購買力,因此,增加收入就是增加購買力,也就是提升消費力。一般來說,高收入階層消費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率較低,而低收入階層消費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率較高。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利于增加消費需求,也就是增加經濟增長的動力。為此,應提高對低收入者的各種轉移支付標準,這對于基本消除貧困、增加低收入者的消費需求有明顯作用;另外,在財政政策上,應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或適當減免低收入群體的所得稅。
再次,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憑借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及財產運營所獲得的收入,如利息、租金、專利收入和紅利收入等。創造條件讓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擴大內需的現實基礎。為擴大居民財產性收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財產性收入來源于財產,就大多數居民而言,財產是勞動收入的積累。目前,我國居民財產數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過低。從1994年到2005年,我國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從51.2%下降到41.2%,企業盈余從23.4%上升為29.6%。而在美國目前兩者的比重約為56.3%和12.4%[7]。從中國與發達國家小時工資水平比較看,中國約為0.2美元左右,歐美發達國家大體是25~30美元,這說明我國存在勞動力價格被低估和扭曲的問題。因此,必須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收入的比重,就企業來說,應把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著力點轉移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上來,而不是把壓低勞動報酬作為降低生產成本的主要手段。第二,發展和規范資本市場,為居民創造良好的投資理財環境。一個統一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有利于降低投資的風險,使居民能根據自己的財產數量和投資能力獲得不同性質的財產收入。各類金融部門應設法拓寬居民的投資渠道,特別是開發適合農民投資理財的產品和工具,豐富農民的理財方式。
(三)倡導理性消費與和諧消費,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領域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主要表現為消費不足和消費過度兩方面。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結構的不平衡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我國存在著農民和城鎮低收入階層消費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富裕起來的社會群體受西方消費主義觀念的影響,越來越重視消費所體現出來的諸如地位、聲譽、品位等符號象征意義,為了追求某種商品所象征的意義,少數人愿意消費那些超出其使用價值數倍的商品。這種過度的、奢侈的消費方式不僅浪費了資源,加劇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而且會導致人們進入一種過度物化的生活方式,使人越來越依從于商品,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生活內容的空虛,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
針對居民消費領域存在的不和諧因素,我們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理性消費與和諧消費。所謂理性消費就是要恰當地把握消費的度,既要鼓勵消費,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又要防止人們不顧自身收入水平、消費能力的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從而擺脫物對人的牽絆。所謂和諧消費就是要努力實現消費水平與經濟增長水平協調發展,同步提高,同時應倡導可持續的綠色消費,減少消費排泄物,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為此,應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對居民消費知識的教育,培育新的消費群體,提升居民的消費層次,具體要求是: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物質消費,增加中等收入群體和高收入階層的文化消費和精神消費,抵制非理性的過度消費,從而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和質量,完善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而消費結構的不斷提升會對產業結構的升級提出新的要求,引發新技術、新工藝的涌現和應用,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消費結構中居民文化消費與精神需求比重的上升會對服務業的發展提出新要求,從而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四)增加人們的自由時間,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自由時間是發展人的能力和社會潛力的時間,是人們從事創造性、積極性活動的時間。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增加人們的自由時間,標志著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有更多的時間追求文化消費、滿足精神需求。勞動者可以有時間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有時間從事文化體育活動和愉悅身心的人際交往活動。文明、科學的閑暇消費,對于實現經濟增長從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主要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轉變,必將起到有力的拉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劉國光.十七大關于分配制度改革的新亮點[N].社會科學報,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