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政
摘要:馬克思就對休閑文化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他始終把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休閑與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在他看來,休閑是人的一種理想的生存方式,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休閑狀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
關鍵詞:馬克思;休閑文化;理想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統一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049-02
近年來,休閑文化研究逐漸成為國內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馬克思作為19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對未來政治經濟學、哲學等諸多領域的問題都作了帶有前瞻性的思考與分析。今天我們從休閑文化的角度對馬克思的思想體系加以審視和考察,不難發現,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其著述中對休閑活動、休閑文化已有所分析和預見,他從始至終都把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休閑與社會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特色鮮明,思想深刻。
一、休閑是人的一種理想的生存方式
馬克思是較早提出人的休閑需求和休閑權利的思想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勞動者的活動分為兩大部類:生產性活動和消費性活動。與此相應的時間,亦分為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利潤建立在剩余勞動時間的創造之上,而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財富把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并給人增加了自由時間。馬克思所說的自由時間,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休閑時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的三種基本生存狀態,即勞動生存狀態、生理生存狀態和自由生存狀態。他將自由生存狀態稱之為追求“新需要”。這個“新需求”其實就是人的休閑狀態。馬克思是從時間的角度來定義休閑的,在馬克思看來,“休閑”是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它“不被生產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1]。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由工人自由支配的休閑時間“不僅對于恢復構成每個民族骨干的工人階級的健康和體力是必需的,而且對于保證工人有機會來發展智力,進行社交活動以及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也是必需的”。為此,他提出建議:“通過立法手續把工作日限制為8小時”[2]216。他還說:“限制工作日是一個先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一切進一步謀求改善工人狀況和工人解放的嘗試,都將遭到失敗”[2]215。眾所周知,馬克思理論體系的核心終極價值是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有兩個內在邏輯基點,一是勞動,二是休閑,二者缺一不可[3]。在馬克思看來,休閑時間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本身發展所需要的時間,它可以“用于閑暇”,“用于發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實踐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會的潛力(藝術等等,科學)”[4]。他還指出:休閑時間“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5]219。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都存在于且只能存在于勞動和休閑之間,都是勞動和休閑合理配置的產物。真正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是能以自己享受休閑生活的尺度來決定自己勞動的內容和數量的人。休閑不僅讓人們尋找快樂,更重要的是尋找到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無限豐富的意義。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在高度發達的物質生產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還做過休閑狀態的形象描述,他說:共產主義社會是勞動成為生活第一需要的社會,也就是勞動者通過自由勞動和休閑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社會,“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6]
二、科學的休閑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般來說,休閑分為消極休閑和積極休閑。消極的休閑觀把休閑看作無事而休息,是純粹的消遣、低層次的娛樂。而積極的休閑觀則認為,休閑不僅可以使人享受生活,是生活質量高的標志,而且還將為明天新的征程“充電加油”。馬克思主義的休閑思想就一種是積極的休閑文化觀,它把休閑作為一種積蓄和儲備,作為再生產的一種準備種積極健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體現了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馬克思將休閑文化看作是促進社會不斷進步的強大動力,把休閑(“自由時間”)提到了“生產力”的高度加以認識,他認為擁有休閑,“也就是有真正的財富”[1]。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從直接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節約勞動時間可以看作生產固定資本,這種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5]225。也就是說,休閑時間是勞動者用來積蓄、儲備力量和能力,為再生產作準備的時間。休閑文化的實質也就是積蓄、儲蓄力量和能力,以維持社會再生產、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文化和行為模式。“文化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7]。在馬克思那里,共產主義對人的解放,說到底,就是時間解放,是自由時間的涌現,是真正的休閑時代的到來。
三、休閑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
在馬克思看來,不能因休閑而破壞生態環境。馬克思認為,在休閑狀態中,人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所謂“美的規律”即是自然的規律與人的規律的和諧統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自私有制產生去以來,“每當有了一項新的發明,每當工業前進一步,就有一塊新的地盤從這個領域劃出去……魚的‘本質是它的‘存在,即水。河魚的‘本質是河水。但是,一旦這條河歸工業支配,一旦它被染料和其他廢料污染,河里有輪船行駛,一旦河水被引入只要把水排出去就能使魚失去生存環境的水渠,這條河的水就不再是魚的‘本質了,它已經成為不適合魚生存的環境。”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發展,使自然環境嚴重污染,被污染的河水不再成為魚的存在的本質,反而成為其對立面了,當然也就同人處于異化的、對立的狀態。本來,社會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在勞動中應該感到幸福和愉悅,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異化勞動卻是一種強制的勞動,是人的本質的喪失、肉體的折磨、精神的摧殘。人對自然的感覺和感情也會發生了異化,“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在此種情形下,休閑、自由、審美等對于勞動者而言,都是沒有意義的。有鑒于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異化以及人與自然的空前對立、人的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馬克思明確地提出了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協調關系的美好理想。他說:“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但這種揚棄之所以是這種解放,正是因為這些感覺和特性無論在主體上還是在客體上都變成人的?!虼耍枰拖硎苁チ俗约旱睦褐髁x性質,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純粹的有用性,因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通過私有制的揚棄,需要丟棄了利己主義性質、與自然界的關系丟棄了純粹的功利性,培養起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相適應的人的感覺,人在勞動中真正處于一種幸福和愉悅的狀態,真正地享受休閑生活。
總之,馬克思對于休閑的全部思考始終是將其與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聯系在一起的。在馬克思看來,休閑是人的生命狀態的一種內在需要,是一個人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途徑與手段。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對休閑的思考,實質上是對人類前途命運的一種思考。這正是馬克思作為一個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的可貴品質所在。馬克思的休閑文化思想對于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業余時間日益增多,休閑逐漸成為我國大眾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休閑文化建設也逐漸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目前我國國民的休閑生活普遍存在觀念陳舊、情趣單一、品味不高甚至破壞環境等問題。因此,應該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的休閑文化思想對這些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指導國民的休閑實踐活動,提倡綠色休閑,將大眾休閑逐漸引導到健康化、文明化的軌道上來,加快和諧社會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劉晨曄.解讀馬克思休閑思想的幾個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3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