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華
摘要:晚清的金融業從橫向來看進展緩慢,而從縱向上看則發展顯著;另外晚清不同階段金融發展的實績也不盡相同?;仡櫄v史,考察這一時期金融發展的特點及其變遷,把握此時金融創新與發展的脈絡及其推動力量,有助當世國人知己知彼,努力探尋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效金融發展道路。
關鍵詞:晚清;金融;發展;特征
中圖分類號:K2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141-02
一、鴉片戰爭時期中國金融創新與發展的基本特征
鴉片戰爭(1840-1860年)導致中國內外貿易規模擴大,而貿易發展內生金融需求的擴大及其多樣化又促進了中國的金融創新,中國金融業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并形成了該時期的特點。
1.貿易和戰爭成為影響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1836-1838年英、美、法三國發生金融危機,1857年英、法、德、美等國再度爆發貨幣信用危機,西方列強為轉嫁危機而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開埠通商,中外貿易規模因此擴大,賬局、票號等傳統銀行繼續發展。外商為滿足中外貿易發展內生的金融服務需求,在1845年將銀行公司植入中國沿海的通商口岸;第一次鴉片戰爭后,鴉片貿易合法化,中國國際收支逆差及白銀外流的狀況更加嚴重并由此帶來了銀貴錢賤、物價上漲、人民稅負加重、社會矛盾激化及農民起義等經濟和社會問題。1853年開始,清朝地方政府為籌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及上海小刀會起義的軍費而發行了地方公債。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中后期的戰爭,引發了長江流域、上海和京津等地的金融恐慌、工商金融業的發展受到嚴重沖擊。貿易及戰爭成為影響該時期金融創新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外商將銀行公司植入中國,銀行業出現重大創新。鴉片戰爭前,中國尚無銀行公司。1845年后,英法商人為拓展在華的貿易金融業務而在華設立了6家銀行公司。至此,外商新式金融業從保險業擴展到了銀行業,由典當、賬局、票號、錢莊、印子局等傳統信用機構獨攬金融市場的格局被打破,晚清銀行業開始形成本國傳統銀行與外國銀行公司并存的格局。雖然此時的銀行業仍以傳統銀行為主體,但中國銀行業由此邁開了向銀行公司方向演進的步伐,外商在促進中國金融創新及中國銀行業近代化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刺激的作用。
二、洋務運動期間金融創新與發展的基本特征
洋務運動(1861-1895年)加速了中國經濟社會的近代化,內外貿易及股份經濟的發展擴大了金融市場,金融業創新與發展的步伐因此加快,中國的金融發展出現了新的特征。
1.保險、證券、信托、傳統銀行業出現全方位的創新。1866年、1873年、1878年、1882年、1883年、1890年、1891年、1893年英、法、美、德、奧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多起金融危機,為轉嫁危機,歐美列強擴大了對華的貿易和投資,中國經濟的開放度、商品化程度及股份經濟發育程度較前一階段有了提高,經濟發展內生金融需求的擴大,又有16家外商銀行進入中國,截至1895年,至少有22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分支行。隨著外國來華商船及在華外僑的增多,外商保險市場擴大,更多的外商保險公司進入中國,1861-1894年在華設立的外商保險公司(水、火險)達到14家,是前一階段的7倍。隨著外僑人數的增加,外商開始在華設立壽險公司,原由保險公司也引進壽險品種,辦理在華外商的壽險業務,外商壽險業產生。在外商保險業擴張的刺激和示范作用下,民族財險業產生,義和公司保險行(1865年)及保險招商局(1875年)先后成立。
19世紀60年代后,外商公司在華的募股集資活動增多,華人附股外商公司逐漸增多,外商公司股票發行和交易漸趨活躍。為拓展北洋業務,重組后的英商麗如銀行于1887年發行了年息4.5%的公司債30萬鎊,在天津和澳門設立代理處。19世紀60年代末,上海外商股票市場已經成形,英商長利公司(1869年)、中國日本和海峽信托貸款公司(1890年)、外商上海股份公所(1891年)等證券信托公司及證券經紀人同業組織相繼成立。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并發行了首張民族公司股票,19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華商股票市場有了雛形,1882年,最早的華商證券公司——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至此,二元結構的證券市場初步形成了。
19世紀60年代初,錢莊也逐漸從貨幣兌換機構演變為經營存、放、匯業務的傳統銀行。1869年后,錢莊與外商銀行、票號之間的資金拆放關系加強,銀行間拆借市場形成,我國的貨幣市場有了新的發展。
2.民族愛國主義的覺醒成為民族新式金融業產生的重要原因。民族新式金融業的產生是洋務運動期間中國金融發展的另一個特點,而19世紀60年代民族保險業的產生,70年代民族股份公司及華商股票的出現、實業外債的產生、民族股票市場的形成,80年代華商股票公司的設立,均與國人抵御外資擴張、防止利權外溢、富國強兵的理念有關。
3.地方政府力量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開始顯現。19世紀70年代后,清政府中的洋務派為“求富”而在一定廣度和深度上引導和推動了這個時期的金融創新,金融發展中的政府作用因素開始顯現。中國首家民族股份公司的成立、第一張民族股票的發行、首家民族保險公司的創辦、中國最早引進外資的活動、國人自辦銀行公司的最初嘗試,乃至對后來民族金融業的創新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均與洋務派的倡導、示范及一定程度的支持有關。
4.金融發展的二元性明顯,中外金融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不密切。洋務運動期間,金融發展的二元性很明顯,外商保險公司、銀行、證券信托公司及外商股份公所主要為外商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保險服務;而票號等傳統銀行以及民族保險企業、股票公司、華商股票市場,則主要為華商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保險服務。中外金融業之間的合作主要體現在錢莊的“買辦化”及其與外商銀行在貿易金融方面建立的資金拆借關系上,賬局、票號等傳統金融機構與外商金融機構的往來合作少有發生。
三、清末金融創新與發展的特點
甲午戰爭后的16年是中國社會危機加深,清政府銳意變法圖存的歷史轉折時期,此時的金融創新與發展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并打上了變革時代的印記。
1.清朝中央政府開始扶持新式金融業的發展。1903年后,清政府設商部作為工商、保險、證券業的兼管機關,統一制定獎勵實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借鑒西方的立法原則,開展修律運動,頒定大清商律、戶部銀行則例、銀行通行則例、普通銀行則例、大清銀行則例、儲蓄銀行則例、殖業銀行條例,開始保險立法;推進財政改革,加強財務中央集權,建立分層的、統一的國家公庫制度及相關的國家銀行;要求各地方增設官銀錢局行號以維持財政并推行“新政”,輔助地方實業發展。
2.民族銀行業開始從傳統銀行向公司制銀行方向發展?!豆韭伞泛汀躲y行通行則例》頒行后,公司組織的民族商業銀行、國家銀行、儲蓄銀行、殖業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地方省銀行紛紛設立;同時國內的傳統銀行也開始出現公司化的動向,四川官銀號(1905年)、天津官銀號和浙江官銀號(1909年)、廣西官錢號(1910年)、福建官銀號(1911年)相繼改組為省銀行公司。為擺脫票號業的經營危機,從1908年開始,蔚豐厚票號北京分號經理李宏齡和三晉源、百川通票號的資本家渠本翹等人,聯絡京師票號同人共商票號業合力組建“晉省匯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此次改革沒有成功,但它表明銀行公司的優越性已被傳統銀行業的人士所認知,預示了民族銀行業組織制度改革的方向。
3.保險業和地方官銀行中出現了國內最早的金融合并。1883年金融危機爆發,輪船招商局系統的仁和與濟和保險公司的經營陷入困境,為渡過危機,這兩家華商保險公司于1886年合并為仁濟和保險公司,股本銀增至100萬兩,該公司在保險市場上的競爭力得以增強。
外商保險業因為競爭的需要也出現了合并情況。1906年開始,英商保安保險公司先后以合資或協約關系控制或兼并了揚子(1906年)、保寧(1906年)、保家行、中國火險以及遠東等在華英商保險公司。1909年9月24日,原吉林永衡官帖局與附設于該局的官錢局合并,成立了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這是由官方主導的地方官銀行的合并[1]136-138。
4.金融創新在民族銀行、保險及證券業取得顯著的進展。1896年光緒皇帝批準盛宣懷設立“亦官亦商”、“亦中亦西”的中國通商銀行,民族銀行公司由此產生。1904年和1908年清朝戶部及郵船部借鑒英日等國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經驗,分別出資設立了戶部及交通兩家國家銀行,從而邁開了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步伐。在清廷倡導和督促下,各地政府出資設立了29家地方官銀號或省銀行公司,中國的地方省銀行出現。1895年后,洋務派放棄了反對“招洋股”的外資政策,轉而承認了中外合辦銀行的合法地位,1896年后華俄道勝銀行(中俄)、北洋保商銀行(中日德)、正隆銀行(中日)等中外合資銀行相繼設立。1898-1900年,英商永福公司制成華人死亡經驗表并開始承保華人壽險業務,這刺激了民族壽險業的產生,1900年總公司設于香港的福安保險公司開始“專保水火人壽等險,兼營倉儲業務”。1905年外商在上海設立眾業公所,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到了交易所階段;當時該所已有設在中國及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的債券上市交易。受英商業廣地產公司等外企發債的影響,民族公司也開始發行債券。1906年,盛宣懷督辦的萍鄉礦務公司為籌集該礦的建設資金,分四期發行了年息八厘、期限5年的公司債100萬兩規元(每期25萬兩規元)[2]。
5.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提高。在晚清的72年間,中國發生過13次較大的金融風潮,平均每5.5年就爆發一次,而在清末的16年間爆發的較大的金融危機就有7次,占總數的53%,平均每2.28年就爆發一次,表明清末的金融發展很不穩定,金融風險很高。
6.清政府開始依法監理金融業。1903年后,清政府設立商部,制定統一的商業政策,開始公司、銀行、保險立法,規定商部為公司注冊登記的主管機關,將保險視為商業活動,實際上賦予了商部兼管證券及保險事業的職權;規定戶部(后來的度支部)為銀行的監管機關,賦予其依法監理銀行業的職權。從1908年開始,中國有了初步的、非專業的金融監管。至此,中國的金融業從基本上無政府監理的階段過渡到了政府依法管理金融業的新時期。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金融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2]萍鄉礦務公司債[EB/OL].中國股票博物館網站,http://www.ct66.com/ProShow.asp?proid=1165,200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