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互聯網時代,網絡言論自由權的濫用,導致損害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生活安定權等實然弊端。推行信息公開、健全財產公示制度、依法規制網絡言論自由權、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網絡言論自由規范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網絡言論自由;實然弊端;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1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161-02
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在監督權力運行、遏制權力腐敗、監視個人生活、規范個人行為、匯集社情民意、推進民主政治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博客、社交網站等互聯網新技術,新業務蓬勃興起,使網上信息發布和獲取更加便捷,越來越多的網民參與網上交流與討論,為公民權的行使提供了條件。隨著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影響日益深刻,對人們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影響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我國互聯網也出現了一些嚴重問題,如發布虛假信息、傳播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等,嚴重敗壞社會風氣,損害網絡環境。這些都對網民誠信守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有關部門先后開展了“大興網絡文明之風”、“綠色陽光網絡工程”等活動,持續開展打擊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專項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網絡言論自由規范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保障。
一、網絡言論自由的實然弊端
在現實世界里,網絡言論自由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暢通民意,遏制腐敗、維護權益,也可能導致各類謾罵、攻擊、侮辱性的語言充斥其中,甚至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煽動群眾的工具。由于每個人的道德水準、法律意識及文化修養等存在較大差異,一些人通常利用網絡平臺發泄私憤,甚至捏造事實、肆意誹謗,嚴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一)損害公民的隱私權
公民的隱私權是指公民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悉和公開的一種獨立人格權。只要當事人不愿意公開,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以非法方式對外公開他人信息。人肉搜索違背了當事人的意愿,擅自把公民的姓名、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對外公布,引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道德審判”,2008年5月20日,因為全國哀悼日而臨時關閉網絡游戲,一位遼寧女子用抱怨、輕蔑甚至咒罵的言辭談論四川地震及災民,隨后,網名在天涯社區發出“網絡通緝令”,遼寧女子的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乃至其母親、哥哥的電話號碼等私人信息立刻全部被暴露出來。雖然全體網民感到“大快人心”,但從法律思維的角度看,網民的行為已經侵害了這位遼寧女子的隱私權。
(二)損害公民的名譽權
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名譽權是公民享有的一項法定權利,它和人身不可分離,體現了權利主體的精神利益,如果一個人的信譽受到侵害,其社會評價降低,從而損害其他方面的利益。大嘴宋祖德和劉信達曾在博客中聲稱導演謝晉是死于嫖娼,而且和演員劉曉慶在海外有一個私生子。2009年12月25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宋祖德、劉信達兩人的博客純屬捏造、誹謗,嚴重侵犯了電影藝術家謝晉的名譽權,法院判其停止侵權,在網絡和媒體上公開道歉,并賠償原告謝晉遺孀徐大雯經濟損失89 951.62元、精神損害撫慰金20萬元。
(三)侵犯公民的生活安定權
公民的生活安定權是指公民的住宅、生活場所不受非法干擾和侵害,未經法律或當事人許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隨意侵入他人住宅,干擾他人生活,住宅安全與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活安定密切相關。我國憲法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權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生活安定權包括公民生活住宅安定權、工作場所安定權及其他公民私人生活空間安定權。北京某公司31歲高級白領姜巖在遠洋天地24樓的家中跳樓身亡。她將自殺原因歸咎為丈夫的不忠,生前在博客中貼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她丈夫王先生和第三者的工作單位、電話號碼以及MSN等背景,都被網友們“挖”了出來,眾多網友留言譴責王先生及第三者,并把王先生父母的電話號碼及家庭住址全部公布,甚至一些網友到王先生父母居住地進行譴責、泄憤,在其父母住房外墻上涂寫“逼死賢妻”、“血債血還”等字樣。使王先生及其家人生活無法安定。一場“討伐”最終演變成一起“網絡暴力”事件。
二、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路徑
鑒于網絡言論自由存在許多弊端。當前,重其益,防其弊,依法規制網絡監督,使網絡公民權的行使合法、真實、可靠。
(一)相關部門及時準確地回應網絡輿情信息
網絡信息公布后,無論是針對決策過程、社會事件還是公權人物,采取刪貼、追殺等方式進行處理,只能產生更大的質疑,損害政府公信力。相關部門面對網絡輿論應當及時作出回應。對于反映情況不屬實的,要及時辟謠,澄清事實真相,以新聞發布等公開形式給予令人信服的答復;對于網民的真實訴求,應當視情況區別對待。若涉及重大突發的社會事件或公權人物腐敗行為,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當事單位和主管部門都是回應輿情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在第一時間認真妥善處理。并將結果公布于眾,讓舉報者及社會公眾能夠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近年來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借助網絡問計于民、問政于民、與網民在線交流、設立省(市)長電子信箱、官員開通私人博客等,讓網絡成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最便捷、最經常、最有效的橋梁,使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真正做到聚民智、集民意、匯民生。政府的誠信與溝通必然有助于網絡言論的規范化。
(二)切實推行信息公開
“為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知情是監督的前提,這就要求打破政務封閉或權力行為“黑箱”操作的狀態。巴西政府的網絡透明監督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聯邦政府及各部委都建立各自的透明網站,聯邦政府對各州、市政府的拔款及大型工程項目的投資使用情況、各部委的預算執行、采購招標等都必須通過透明網站公布于眾,任何公民可上網查看并進行質詢、監督。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必須嚴格執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公共權力機關將其具體行為操作是否符合程序規范或實體規范置于監督機關和廣大群眾面前,接受社會的廣泛監督。對于多數網民而言,對政府信息知情多了、疑惑少了,其網絡言論自然就規范了。
(三)健全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公示制度
全世界迄今已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實行官員財產申報立法,通過制度和輿論監督的有機結合,從最根本上指向公權力的規范化運行,這是反腐敗的終端機制。2009年2月,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在廉政網上公開近千名干部的財產申報情況,邁出了官員財產申報面向大眾的第一步。同月,浙江慈溪700余名現任副局級以上領導干部的財產和住房等情況被公布在本單位的政務公開欄里,都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關于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加強管理的暫行規定》,明確要求官員必須向組織報告配偶子女在國外定居和工作的情況,領導干部必須報告本人婚姻變化及配偶和子女移居國(境)外、從業等事項以及本人有關收入事項。這些規定將成為我國反腐倡廉的制度性突破。但是,官員財產申報后必須同時向社會公開,包括擬任、在任、卸任等各個階段。只有領導干部財產全面公開,直面群眾的監督、質疑,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權力腐敗,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四)依法規制網絡言論自由權
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網絡也常被一些心術不正之人利用,弄得真假難辯,或者歪曲事實、誣告陷害,或者造謠惑眾、制造混亂。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因有網民在百度貼吧制造“地震謠言”,致使山西晉中、太原、呂梁等地群眾人心惶惶,從而夜不入睡,躲避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明確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為此,要不斷引導和規范公民網絡監督權的行使,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誹謗、侮辱、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等行為,有關部門應當依法予以懲處;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只有當網絡言論自由權也受到監督和規制并有序進行時,才能從根本上體現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權利,才能使整個社會和諧、有序運轉。
(五)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
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提高網民的網絡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堅決抵制有損網絡文明、有悖網絡道德、損害網絡和諧的事,自覺實踐文明健康的上網方式和行為;各類互聯網企業都要誠信服務、依法經營。大力弘揚體現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思想文化,廣泛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網民在網絡文明傳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倡理性思考、文明創作,自覺做到不發布危害國家安全、危害社會穩定、違反法律法規、違背社會公德的有害信息;積極開展互聯網法制道德教育,發揮公眾輿論監督作用,舉報網上違法和不良舉動。各類媒體要加大網絡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公開批評和曝光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文明現象,共同創建健康有對序、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萬高隆,羅志堅.中國法治社會的權力配置與運行[J].懷化學院學報,2010,(7).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晨.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在“文明上網共建和諧”網上征文和知識競賽活動啟動儀式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19/c_12463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