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靜
摘要:再審程序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法院訴訟活動公正與否的最終社會評價。2007民事訴訟法的修訂對再審程序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但修改后的再審程序仍有許多規定值得商榷。鑒此,有必要對修訂后的再審程序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民事訴訟;再審程序;公正;效率
中圖分類號:DF7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166-02
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0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民事再審程序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為我國再審程序的完善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由于時間的倉促,本次修改主要是細化再審事由,至于再審程序部分,整體上并未作太多改變。本文即以民事訴訟法修訂為背景,對我國民事再審程序的進一步完善稍作探討。
一、現行民事再審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監督渠道過多且不合理
目前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三種監督程序:法院依職權可以決定再審,檢察院抗訴可以提起再審,當事人申請也可以啟動再審。再審程序啟動主體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程序提起的隨意性。不僅如此,立法未對各條救濟渠道的適用順序進行安排,因此,當事人在向法院申請再審的同時,也可以向檢察院申訴。如果法院與檢察院同時接到當事人再審申請,其審查程序將同時進行,這直接導致了重復立案、重復審查的情況出現,若沒有良好的協調機制,法院和檢察院的工作效率都將受到影響,當事人的申訴難問題并未真正得到解決。
上述是對再審程序啟動權配置框架所作的整體分析,就三方主體各自獨立來看,問題也十分突出。
首先,法院依職權主動啟動再審,既有違“私權自治”原則,侵犯了當事人的處分權,也不符合訴審分離原則,與司法的中立性和被動性相抵觸,這已為許多學者所詬病。從審判實踐來看,法院主動提起再審的案件大多源于當事人的申訴,由法院自身發現裁判錯誤而主動決定再審的情況極少。“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當事人向其反映,法院就失去了啟動再審程序的前提條件,既然法律已經規定了當事人直接申請再審的途徑,那么法院自身監督就完全沒有必要了。”[1]
其次,檢察院抗訴提起再審,由于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抗訴事由模糊、檢察院提起抗訴缺乏必要的制約條件,導致檢察院抗訴的準確性不高,隨意性較大,造成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關于檢察院抗訴的規定并未有實質性變化,今后一段時間內民商事案件抗訴的準確性仍不容樂觀。
至于當事人申請再審,按照我國《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規定,除了當事人以新證據為由申請再審和當事人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未提出上訴,第一審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后又申請再審兩種情況之外,其他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包括抗訴啟動再審的案件,都無須交納訴訟費用。從而導致實踐中許多當事人為了規避繳納上訴費,往往放棄上訴,直接申請抗訴,致使再審申請過多過濫。
(二)程序設計多處不合理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法院必須再審,而且必須開庭審理。但實踐中相當一部分抗訴案件事實清楚,當事人僅僅是對“法律適用問題”有爭議,檢察院抗訴的理由也只是針對“法律適用問題”,此時案件的關鍵在于法律條文的選擇和解釋,并無開庭審理的必要。一律要求法院開庭審理,通知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傳喚當事人到庭,重走一遍程序,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時間,但無任何實質意義[2]。
另外,民事訴訟法規定,經過再審的案件,如果原來是一審的,所作的判決、裁定,仍然可以上訴。如此規定使得那些原為一審的再審案件,經過再審以后仍然難以終結其訴訟程序,反而會引發新一輪的上訴——再審,從而導致案件始終得不到最終處理,造成對司法資源一次又一次的耗費。
(三)再審次數無明確限制,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以及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在時間上也沒有限制
無論是當事人申請再審、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還是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修改前后的民事訴訟法對再審的次數均沒有明確限制,對于依公權力啟動再審的,在啟動再審程序的時間上也沒有限制,如此立法,本意在于給予當事人充分行使申訴權的機會,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但后果是既會導致與案件相關的社會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又容易增強當事人不履行生效裁判的信心,濫用申訴權。
二、完善民事再審程序的具體構想
(一)限制、規范再審程序啟動主體
1.取消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必須處于一個中立裁判者的地位。在當事人未對生效裁判提出再審申請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啟動再審,既有違“私權自治”,也不符合訴審分離原則。另外,取消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并不會導致當事人“狀告無門”,相反可以迫使當事人按照申請再審的渠道,行使正常的申請再審權。況且,實踐中法院自身發現錯誤并啟動再審的情況本來就少,所以,取消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是有益而無害的。
2.規范制約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
鑒于我國國情,檢察院抗訴提起再審確有保留的必要,但必須加以嚴格限制。也就是說,檢察院對于民事再審抗訴權的行使,不能及于普通民事案件的生效裁判,只能及于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司法正義的錯誤裁判,這是由檢察權的公權力屬性與民事訴訟的私人爭訟性所決定的。
3.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為抗訴啟動再審的前置程序
將當事人申請再審規定為抗訴啟動再審的前置程序,具體是指,當事人未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之前,不得直接向檢察院申請抗訴。也就是說,在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請再審權的行使得到法院直接救濟的情況下,檢察院就沒有必要介入。只有在當事人的合理訴求被法院不當駁回時,檢察院才能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行使抗訴權。這一程序設置可以起到引導當事人正當行使再審申請權的作用,防止因多頭申訴使同一案件被法院和檢察院重復立案、重復審查,發生司法沖突,浪費司法資源[3]。作為例外,兩種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直接申請抗訴:1)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2)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4]。
(二)合理規劃程序運作
1.對特定的抗訴案件,法院有權進行審查
既然將抗訴定位于當事人實現申請再審權的輔助程序,就應當賦予法院對于特定的抗訴事由以審查權,具體而言,“對于檢察院以‘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或‘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提起抗訴的,法院可以審查。”[2]因為這兩條事由彈性較大,實踐中檢察院使用的頻率最高,并且有一定的隨意性,再者,案件事實如何認定,法律條文怎么適用,權力專屬于法院,檢察院是無權干涉的。法院經審查,如果認為抗訴理由成立的,裁定再審;如果認為抗訴理由不成立的,依法駁回。設置抗訴審查制度,可以在審判權與抗訴權之間形成有效的制約,提高抗訴程序適用的準確性和嚴肅性。另外,對于僅僅以“法律適用確有錯誤”抗訴啟動再審程序的案件,法院不必開庭審理,徑行裁判即可。
2.再審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有學者提出這樣一種觀點:一審判決后,當事人未行使上訴權的不得再提起再審。原因在于“再審申請權是法律對當事人行使完上訴權后的補充,如果當事人連上訴權都放棄了,應視為接受和服從法院對其權利義務關系的確認,無權在事后申請再審”[5],或者“一審判決生效,若一方當事人又以原判決有錯誤為由申請再審,不符合處分原則的要求,是對其權利的濫用,也是對對方當事人權利的一種損害。故此種情況不應當允許申請再審。”[1]
筆者認為,此種提法,確實能有效遏制部分當事人規避繳納上訴費,不上訴而直接申請再審的情況,但卻是對當事人處分權的嚴重侵害。因為若想啟動再審程序,必須先要上訴,也就是說上訴是啟動再審程序的一個前提條件,這顯然不妥。要不要上訴,要不要申請再審,都是當事人處分自己權利的表現,放棄一種權利并不代表另一種權利的放棄,況且上訴權和再審申請權并沒有前后相繼的必然順序,若一味地規定沒有上訴的不得提起再審,明顯是不合理的。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對再審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即再審裁判為終審裁判,一經作出,立即生效,不允許再行上訴,以盡快實現裁判的效力,提高訴訟效率,同時也解決了再審次數無限的問題。另外,為了保證再審案件的審判質量,再審案件一律按二審程序進行,原則上應開庭審理,但對原裁判只是適用法律有錯誤的案件可以不開庭。
(三)確立再審案件預收費制度
再審之訴的提起是基于當事人的訴權,提起再審之訴的當事人通常是再審程序的直接受益者,而再審程序的啟動就意味著訴訟成本的付出,因此,再審理應與一審、二審一樣,由提起再審之訴的當事人預繳訴訟費用,否則,法院應不予受理。至于最終訴訟費用的承擔,視再審案件的處理結果來確定,如果再審結果表明確是原審法院嚴重錯誤造成的,則應將預繳的訴訟費用退還當事人,這與再審程序的糾錯機能相符,也合乎公平合理的原則,而且可以有效減少當事人無理纏訟和濫用申請再審權的現象,解決當事人規避交納上訴費、放棄上訴權、濫用抗訴程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景漢朝,盧子娟.論民事審判監督程序之重構[J].法學研究,1999,(1).
[2]朱建敏.高效司法視野下民事再審程序啟動權的配置[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3]江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292.
[4]李浩.民事再審程序的修訂:問題與探索[J].法律科學,2007,(6).[5]江階虎.兩審終審制:無法終審的現實[J].中國律師,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