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姣
摘要: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選擇作為物權法制定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將通過比較研究大陸法系三種物權變動立法模式,并結合中國的現實狀況及立法狀況,得出相對合理的物權變動立法模式,即中國所采取的債權行為形式主義立法模式,兼采例外意義主義,即折中主義。
關鍵詞:物權變動;物權行為;意思主義;形式主義;折中主義
中圖分類號:DF5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190-02
引論
物權變動,是指物權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物權變動的原因主要有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如契約、法律事件如時效以及公示上的原因如征收,其中法律行為是物權變動最主要、最常見的原因。物權變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事立法對基于合同行為的物權變動進行法律調控的具體方式。就大陸法系而言,主要是一種三足鼎立的規制格局。我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應作何種選擇,必須在比較考察這三種物權變動模式的基礎上才可能得出合理的結論。重視物權變動是因為物權是對我們日常生活有重大影響的權利,物的歸屬和移轉直接關系到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因此為了維護正常的生活和交易秩序要求法律對物權變動的情況予以明確的規范。
一、大陸法系的三種物權變動立法模式
(一)三種物權變動模式的基本內容
1.物權行為形式主義。物權行為理論產生以來,《德國民法典》在立法上便旗幟鮮明地予以采納。《德國民法典》第873條規定:“為了讓與土地所有權、未來對土地設定權利,以及為了讓與此種權利,或在此種權利上再設定其他權利,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有權利人與相對人對于權利變更成立合意,并將此種權利變更之事實,登記于土地登記簿內。”因此,在德國民法中,物權的變動必須以當事人就物權變動達成合意并且履行動產交付或者不動產登記為生效要件。也就是說,物權變動的直接原因是當事人對物權變動達成的合意和動產交付或者不動產登記。
2.意思主義。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在立法上對物權變動采取的是意思主義。《法國民法典》第71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因繼承、生前贈與、遺贈以及債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轉?!钡?38條規定:“經正式承諾的贈與依當事人的合意而即完成,贈與物的所有權因此即移轉與受贈人,無需再經現實交付的手續?!币虼?,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的效果,在債權行為之外,不需要有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其他法律行為存在。交付或登記不過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而已。
3.債權行為形式主義。瑞士民法在意思主義和形式主義之間進行了折中?!度鹗棵穹ǖ洹返?14條規定:“動產所有權的移轉,應將其占有移轉給受讓人。”第656條規定:“為取得不動產所有權,須于土地登記簿上加以登記?!钡?57條規定:“轉移所有權的契約,不經公證無約束力?!边@里的“契約”,指僅發生債權請求權的債權契約。
依此規定,不動產物權變動效力發生必須具備三項要件:第一,須有法律上的原因,包括移轉不動產所有權的合同和設定不動產他物權的合同;第二,須有不動產所有人的登記承諾,此登記承諾兼有物權契約的意義;第三,須有主管機關依不動產所有人的登記承諾所作的登記。故此,債權形式主義是一種介于債權意思主義與物權形式主義之間的折中主義[1]143。
(二)比較分析三種立法變動模式
1.立法背景
1)物權行為形式主義之立法背景。19世紀后期的德國已經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化國家,生產規模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都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工商業成為社會的主要產業,信用交易的大量出現使債權與物權在成立時間和職能上發生了分離,從而出現了對形式主義的要求[2]。同時,《德國民法典》制定時,個人主義的經濟觀念和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仍然盛行,但新的經濟思想,即國家應該有規律的干預各種力量的自由放任,從而保護經濟上的弱者的思想也已經產生。
《德國民法典》身處兩個時代的交接點上,它的雙足仍然立于自由市民的、羅馬個人主義法律思想的土壤之上,但是,它的雙手已躊躇遲疑地向新的社會法律思想伸出[3]。于是,德國物權變動模式,一方面將物權變動的基礎建立在當事人的物權合意之上,體現自然法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要求物權變動必須具備一定的外部形式,以適應新的社會發思想的要求。
2)意思主義之立法背景。1804年公布的《法國民法典》展現給人們的社會風景更多的是農村風景而非都市風景[4]180。當時法國市場交易的主體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手工業者及作坊主,生產規模和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交易對象是特定物,對商業信用沒有太大要求[5]。同時,《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成果,自然法思想對它的指定有著極大的影響,正如有的學者所言,自然法思想之于《法國民法典》,被認為是“成文法的見證人或守護者,給予所有規則以生氣,對規則加以說明和補充,并分別賦予其真正地位?!盵4]178
2.內容
三者在內容上的區別:
1)對于物權變動結果的產生,物權形式主義認為債權契約只發生債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借助于一個獨立于債權契約的物權契約;意思主義認為它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不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債權形式主義(折中主義)認為它是債權行為與兼具物權意義的登記承諾和登記相結合的結果。
2)對于物權變動是否需要公示,物權形式主義認為必須要求登記或交付等公示方式;意思主義認為不需要必須采取一定的形式,雙方達成合意即可;債權形式主義(折中主義)認為也必須要求登記或交付。
3)對于公示在物權變動中的效力如何,物權形式主義認為公式是生效要件;意思主義認為公示是對抗要件;債權形式主義(折中主義)認為公示是生效要件。
二、中國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選擇
(一)我國立法背景
隨著我國GDP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我國正以極快的速度向工業化邁進。傳統意義上的靜態物權權利已開始轉向動態價值理念,因此信用交易是經濟交流的主流形態,與形式主義變動模式相接近。而我國對于物權法并沒有采取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沒有出現純粹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指導下,法律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構成民法上自由原則的外部邊界。因此,我國的國情與形式主義變動模式相近。
(二)我國現行立法規定
1.《物權法》第187條:以本法第180條第1款第1項至第3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5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第212條: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時設立。
2.《民法通則》第72條: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里所謂合同指買賣合同、贈與合同,互易合同等債權合同,所謂其他方式指繼承、遺贈、法院判決、拍賣、征用、沒收等[1]150。
3.《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我國關于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定散見于若干單行民事立法。1999年頒布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40條規定:房地產轉讓,應當簽定書面轉讓合同;第60條規定:房地產轉讓或者變更時,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產主管部門申請變更登記。
(三)我國立法模式選擇
從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采取的是折中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一方面,認為債權的意思表示即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否認在債權合意的同時存在物權的意思表示;另一方面,認為只有債權法上的合意還不夠,還須加上物權的公示即不動產的登記和動產的交付,物權才發生變動。而且我國采取的不是統一的公示要件主義:不動產和動產采用的是公示要件主義,而準不動產采用的是公示對抗主義。
三、對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評析
《物權法》對物權變動模式做出了規定,即采取了公示要件主義(不動產和動產)和公示對抗主義(準不動產),在第9條、第14條、第27條、第28條、第35條均有所體現,并明確了債權變動與物權變動相區別的原則。如第15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贝四J较鄬碚f較為合理和符合我國國情,但其理論和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此模式不承認物權行為,也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因此,物權變動的效力受其原因行為即債權行為的影響。認為債權行為一旦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物權行為自然無效或一同被撤銷。其次,這種模式認為物權變動僅僅須存在債權意思表示之外加上登記或者交付即為已足,不需要當事人另有物權合意。認為在債權合意之外根本就不存在獨立的物權合意。最后,我國物權法草案中提出的善意取得制度并不能代替物權行為理論,因為羅馬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在保護第三人的問題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結語
綜上所述,因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和確立是我國物權法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國采取債權形式主義即折中主義,具體如下:第一,我國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第二,我們應當采納公示效力的折中主義,即以公示生效要件主義原則,以公示對抗要件主義為例外。
參考文獻:
[1]陳華彬.物權法原理[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2.
[2]稻本洋之助.民法2物權[M].大阪:青林書院新社,1982:95.
[3]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65.
[4]大木雅夫.比較法[M].范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王軼.物權變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