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斌

“天邊有顆閃亮的星,關山飛越一路撒下光明。咱們就跟著它的腳步走啊,哪管它道路平不平!”舞臺上,敵人槍口下,主人公田玉梅凜然高唱。今年4月,豫劇音樂劇《大別山的女兒》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壇精彩亮相并以其扣人心弦的情節、圓潤優美的唱腔和層次豐富的舞臺視覺贏得滿堂喝彩。
89歲高齡的中宣部原副部長、文化部原部長賀敬之對劇組工作人員連聲贊揚說:“這部作品好,很好,太好了!我和現場的年輕觀眾一樣十分激動。我期望你們能排出更多這樣的好作品。”
而讓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出優秀的大戲竟然是由鄭州師范學院這樣一所地方高校的師生和河南省豫劇一團共同完成的。從主演到伴舞,從合唱到伴奏,鄭州師范學院的100多名師生組成了一支青春大氣的舞臺“夢之隊”。這部音樂劇的成功演出既為振興傳統戲劇、促進高雅藝術進高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為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鄭州師范學院領導趙健在觀看演出后進一步提出,一是要把課堂設在舞臺,在舞臺實踐中豐富、完善教學內容,給教學尋找實踐的突破口;二是要把舞臺當做課堂,在表演實踐中鍛煉、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聯姻劇團,為知行合一拓路
鄭州師范學院音樂系主任夏宗貴介紹,近年來,由于缺少適合青年學生審美意識的主流文藝作品,千變萬化的娛樂快餐逐漸占據了校園的文化空間,泛娛樂文化氛圍正在影響著青年學生的文化生活。同時,由于戲曲藝術受多元文藝產品的沖擊,加之傳統表現手法的陳舊、經營方式的落后和當代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對戲劇漸行漸遠,河南省豫劇一團面臨著創作、演出的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劇團雙方共同認識到:有必要共同探索高校音樂教育與省內強勢戲劇院團合作之路,合力打造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理念、適合青年學生精神需求的精神產品,進而破解戲曲藝術市場萎縮、高校缺少適應當代學生審美需求作品的難題,千方百計肩負起守護和建設人類精神家園的歷史責任。
時代的呼喚、觀眾的需求激發著鄭州師范學院和河南省豫劇一團聯合創演“高校學生喜歡、社會各界滿意、廣大群眾歡迎”的作品。而與知名豫劇演員合作,讓師生參演豫劇,這對鄭州師范學院音樂系來說既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又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實踐機會。經過雙方認真研究,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日的前20天,劇目終于確定了:改編大型歌劇《黨的女兒》,創作豫劇音樂劇《大別山的女兒》。
按照當初的設想,雙方合作的更大價值在于,通過強強聯手,達到資源整合、優勢互補。譬如,院團名演員可以運用自身精于舞臺形象塑造,擅長藝術表演等優勢在演出實踐中指引學生;高校可以將先進的設備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投入到創演過程的各個環節。此外,在師生的表演實踐尚需完善時,由名演員領銜擔任劇目的一線演員,選拔可塑性較強、適合角色需求的師生擔任劇中的二線、三線演員;待藝術實踐等條件成熟之后,高校師生可以逐步出任一線演員。
在排演的過程中,學生既是這出戲的觀眾,又是這出戲的演員,從主角、配角到伴奏、伴唱、伴舞,音樂系100多名師生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劇目的創作。
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大學生創造了歷史:該劇雖然保留了傳統豫劇的一些基本形式,但已經融入了大量流行藝術的元素,集豫劇、歌劇、音樂劇的不同表現手法和創作形式于一體,并采用多畫面、多演區的立體跳躍式結構形式,給人美不勝收的聽覺享受。
在音樂與歌唱聲中,音樂系學生組成的舞蹈隊如蝴蝶般在田玉梅身旁輕盈穿梭,為舞臺平添了許多動感。而傳統的舞臺布景也轉變為多媒體大屏幕與簡單布景道具相結合的獨特形式,突出了主人公的大無畏精神。此劇中,地方戲與學院派、傳統與時尚這些過去如冰炭不能同爐的元素,如今卻珠聯璧合,融為一體。
更具有意義的是,一般的專業劇團要達到該劇規模,需投入巨資,但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演出模式后,鄭州師院許多現成的藝術資源被充分利用上了——從劇目的生產環節開始,音樂系就利用學校豐富的人才和設備資源提前介入,參與策劃、創演和制作。《大別山的女兒》成了音樂系實踐教學的一個環節,排練、演出與相關教學的檔次在提高,成本卻在降低。
有鑒于此,早在該劇首場演出前,“鄭州師范學院音樂系實習基地”和“河南省豫劇一團培訓基地”的牌子就分別掛在對方的門前。雙方希望,在現代藝術教育、豫劇藝術良性發展方面組建聯合創作團隊和優勢化陣容,開展聯合生產推廣;在開展藝術普及教育方面,聯合開發藝術普及教育品牌,共享藝術普及教育資源。
豐富教學,把課堂設在舞臺
當前,藝術教育創新和藝術表演團體創演正在經歷一個創新求變、不斷跨越的時期。新的形勢下,體現藝術教育實踐性與職業性特點的教育理念日漸明晰。與此同時,國內一些藝術院校如中國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校等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走上了“校團合力、共創新路”的教學、科研、生產、實踐“一體化”路子。
在這一理念引導下,近年來,鄭州師范學院不僅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出來的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要“爭得上、站得穩、教得好”,而且對每一名教師的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教師知道自己要怎么教、教出什么樣的學生,學生才能更快地成長,學校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
劉迪,音樂系舞蹈教師,參加工作四年多,是《大別山的女兒》創演隊伍中最年輕的教師。在沒參加該活動前,她一直有些困惑,一般院校藝術人才的培養定位在哪兒?教師憑什么能教出競爭力較高、對社會有價值的學生?這些學生憑什么能跟高層次院校的學生競爭……帶著這些問題,劉迪積極投身到緊張的排練中。
令人稱奇的是,《大別山的女兒》從著手準備到首場演出,只有短短的20天,就在這短暫的時間里還有一些群眾演員因故退出。劉迪看到,原本看似平常的學生在關鍵時候發揮出巨大的潛力,他們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較快地適應導演的新指令并出色地完成任務。
劉迪告訴記者,這次排演讓大家看到,原來的課堂是枯燥的,還是應該把學生推向舞臺,讓他們在舞臺上找到感覺,爆發出潛力。除了教學思想的受益,劉迪在教學方法上也有新的感悟:“要把表情和狀態運用到每一次訓練當中,當音樂一響,馬上就投入狀態,而不是以往的只在關鍵時候表現。”
與劉迪的收獲相比,在劇中飾演重要角色的音樂系教師陳福杰收獲更多。“以往純粹是‘學院派的理論教學,陳舊的、空洞的理論多于鮮活的、生動的事例,而在參演過程中則受到職業化的訓練,即便是一個口型、一個眼神該如何表現也體會得特別深刻。”陳福杰高興地告訴記者,演出后,他在課堂上就經常把自己的舞臺感受告訴學生,讓學生也能體會舞臺實踐的收獲。
為何一次實踐能給參演教師帶來這么多感受?該系舞蹈教師張春河一語中的: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的結合更好地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和載體,給教學尋找到了一個實踐的突破口,也給戲劇舞臺藝術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實現了教學與現代藝術發展潮流的接軌,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正是由于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理念,近年來,鄭州師范學院音樂系在教學、育人的同時,創作演出了多部深受廣大青年乃至社會各界歡迎的劇目,在各類藝術展演中也先后多次獲獎,諸如“黃河之濱藝術節大獎”、“中國音樂金鐘獎”首屆合唱比賽大獎、“2009相約臺中海峽兩岸合唱節”金獎等獎項都被他們收入囊中。“《大別山的女兒》再次檢驗了我校教師的水平,也對以后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宗貴很樂觀地告訴記者。
強化實踐,把舞臺當做課堂
“別看角色不重要,自己卻在表演中找準了舞臺定位、找到了舞臺狀態,甚至差點搶了匪首的風頭。”談起自己的演出經歷,音樂系五年制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李俊普感到“風光無限”。
李俊普在《大別山的女兒》中飾演匪兵甲,雖說是個偶爾露臉的反面角色,可他卻很滿足。他告訴記者,以往的課堂表演都是班級內部十幾個人的小打小鬧,如今的演出卻是上百人的傾情奉獻;過去最大的舞臺就是學校的迎新晚會,而今參演了這個劇目后,他已是在省內頗負盛名的“香玉大舞臺”上的常客。有了這段經歷,加上自己從中被激發出的熱情,如今的他雖未畢業卻已在校外做起了兼職司儀,豐富的舞臺經驗使他工作起來很快風生水起。
與匪兵甲的道路不同,扮演匪兵乙的音樂系學生尚學鵬在表演結束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鉆研舞臺表演上。據尚學鵬介紹,他的選擇緣于一件小事:一次演出中,扮演群眾演員的一名同學因為疏忽把帽子搭在肩上就登臺了。這樣的事要在平時的課堂表演中,老師批評幾句也就沒事了,而當時的導演卻頂著后備演員不足的壓力,堅決“辭退”了這名演員。
“學習表演的學生不在表演的環境里經受鍛煉和考驗,是很難真正進入角色的,要時刻找到在觀眾面前表演的感覺而不能忽視自己的每一個失誤。”尚學鵬感慨道。
經歷過舞臺的考驗,每名學生演員都有道不完的感受。
在劇中擔任護士角色的大四學生許琳林告訴記者,舞臺實踐與以往在實習中擔任見習教師的實踐不同,在舞臺上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這是對書本知識和實踐模式的有益的、必要的補充。
作為劇中的舞蹈演員,大三學生孫玲楠表示,沒有技術技巧的表演不能稱為表演,這是顯而易見的,而沒有藝術表現的表演則是沒有靈魂的,這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她認為,只有不斷加強表演能力的鍛煉,把技術技巧的表演與藝術表現的表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稱得上真正的舞臺表演。
夏宗貴說,通過排演《大別山的女兒》,全系教師都清醒地認識到,登上真正的舞臺進行真正的表演是加強學生藝術實踐、提高學生表演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表演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環節,是平時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提升,是促進表演教學面向社會、貼近現實的重要手段。
夏宗貴透露,學校與劇團的合作道路會長期繼續下去,爭取讓每屆學生都能參演新的劇作,使更多的師生在演出中豐富、完善自己。“當前,我們仍在打磨《大別山的女兒》,爭取為明年的建黨90周年獻禮。”
責編:思 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