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祎男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浙江省為對口支援5·12大地震中遭受慘重損失的青川縣而精心謀劃與實施的產業援建,或許是對這一句話的最有力印證。
2007年,青川縣生產總值為13.7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約占45.8%,第二產業約占21.8%,第三產業約占32.4%。主要工業產品有錳礦石、石英精砂、精制茶、中成藥等,農業主產有水稻、油菜、山珍、茶葉等。震前青川縣的經濟狀況表明,青川并不是一個經濟繁盛之地,人們卻也能夠過上悠閑的田園生活。然而,5·12大地震將這種“樂活”日子完全碾碎,作為青川縣經濟支柱的各類產業運營或毀于一旦,或陷于完全停滯。
隨著浙江省11個市及29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的援建隊伍,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全部進駐青川全縣36個鄉鎮,以及上百個災區,生活、生產最急需的援建項目快速開拔,設施先進的醫院有了,寬敞明亮的學校有了,風格濃郁的民房也有了。但這些最多只能算經濟生活的“上半身”,缺了產業經營這個“下半身”,青川縣的經濟發展依然不得自如。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浙江援建者幫助災區解決了生存、生活難題之后,青川人的自我發展需求急切凸現出來,而這需要后援建時代的產業再造來解決。
“從援建一開始,指揮部就確定了民生為本、全面援建的思路,除了搞好基礎設施重建等‘規定動作’外,重點突出智力援建和產業援建,提高青川的‘造血功能’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正如浙江援建青川指揮部黨委副書記趙克所說,統籌大局又不忘雕琢細節的浙江援建者早就為青川謀定了未來發展的“產業火種”。“產業援建”成為后援建時代題中應有之義。
產業援建展開之初,青川各鄉鎮的浙江援建者紛紛發現,當地產業基礎薄弱,多山地而少平地,沒有發展大規模生產的平整土地和設施,生產以“單打獨斗”為主,缺少規模化經營的能力。這是青川產業援建過程中必須克服的普遍事實。
同時,按照四川省主體功能區的規劃,青川縣屬于限制開發的地區,在重建中必須要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換句話說,青川的產業援建項目既不能無限制上馬一些見效快、投資大的制造業,導致過度開發,又要保證各鄉鎮適度發展的需求。認識到以上兩個援建前提的情況下,各指揮部的產業援建項目只能憑借深度調研,實現產業的“精準援建”(因地制宜地科學確定項目)。
“我們2008年剛剛入川,就針對喬莊鎮當地資源、氣候等條件展開了全面調研,為今后因地制宜、科學確定產業項目做好充分準備”,寧波援建指揮部王梁慧副指揮長不無自豪地說。
寧波指揮部深知,青川的干部群眾最了解當地的資源優勢,對發展什么產業、做什么項目最有發言權。也只有青川各方都認同的產業項目,在后續的實施中才有可能順利推進,開花結果。為此,指揮部一開始就與青川各方,尤其是與分管產業的領導、產業主管部門、對口鄉鎮、村社和企業業主、種養殖大戶等,深入交流,聽取意見,分析利弊,吸取經驗。在喬莊建有機茶產業帶、在黃坪發展土雞、把瓦礫定位為現代化生豬養殖專業鄉,以及在茶壩鄉發展食用菌產業,都是充分交流對接的結果。
與寧波援建指揮部一樣,杭州援建指揮部一入川,也全面開展產業情況的調研工作,連續走訪了竹園鎮、金子山鄉、白家鄉和建峰鄉的大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考察相關產業點,與各鄉鎮主要負責人和企業負責人進行座談,收集各種經濟報表和數據,從而對青川縣竹園鎮“一鎮三鄉”的經濟發展狀況有了準確的認識。
“受自然條件限制,竹園片區一鎮三鄉的產業狀況可以用‘土地少、資源貧、基礎差,企業規模小、分布散、效益低’來形容,基本處于農業自然經濟的狀態,總體發展情況比較落后,產業恢復重建和發展的空間也十分局促。”這是杭州指揮部產業組組長李京海調研得出的最直觀感受。
正是基于“用事實說話”的實事求是精神,可以說,每一個浙江援建的產業項目都是充分交流溝通后確定的,認真聽取了青川各方的意見。因此,在項目實施中得到了青川百姓的大力支持和項目實施單位的全力配合,也為產業項目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浙江的“小狗式企業”特別善于以產業集群的方式開拓市場,加之有市場意識敏銳而歷史悠久的商幫文化,浙江的集群式、專業化經濟發展模式在過去十幾年的市場洗練中,成就斐然。將“一鄉一業,一鎮一品”的產業發展經驗融入災區重建工作,無疑成為浙江援建的拿手好戲。
2009年8月初,溫州援建指揮部在青溪鎮啟動了稻田養魚產業項目,隨后援建干部們克服青溪正值雨季的惡劣天氣,僅用時3個月,便建成總面積22.8畝的高標準溝坑式稻田養魚基地,隨后以點帶面推動整個廣元地區發展稻田養魚。為了讓當地村民盡快看到稻田養魚所能產生的效益,溫州專家張時祥還受邀進駐青溪基地,為當地村民提供技術指導。
溫州市援建指揮部產業發展組組長葉劍平對此解釋說,“我們援建項目把握三個要素,第一是要有市場需求,第二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第三要能輻射帶動周邊的發展。例如,稻田養魚產業項目成功后,每畝至少能增加農民收入1600-1800元。”
在將鄉鎮旅游確定為青溪發展重點之后,大獲成功的還有溫州市援建指揮部投入1500萬元打造的陰平生態旅游示范村。其中,農房風貌改造投入400萬元,村委會用房、村民活動室、商業網點、停車場、文化廣場、水渠道路、給排水、河堤、吊橋、景觀等公共配套設施投入900萬元,產業幫扶投入200萬元。行走在青溪鎮的山水之間,一條清澈的溪流在歡快地流經陰平村口。陽春三月,在村中悠然信步,只見青瓦白墻,木蘭花窗;戶戶庭院,家家果園。沿著新建的水泥小道前行,果樹枝繁葉茂,農家小院掩映在一片蔥綠之中,宛若置身世外桃源。目前,陰平全村300多戶中有農家樂40戶,共有床位900多個,可容納2000多人同時就餐。
“在援建過程中,我們做到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抓好產業規劃,開展產業對接和優勢產業的扶持工作,確定青溪重點發展鄉鎮旅游,確定橋樓鄉重點發展種植業。同時,開展農技、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培訓活動,集中溫州后方的專家、技術力量,到青溪實地考察指導。”溫州市援建指揮部副指揮長朱三平覺得,這是溫州產業援建成功的秘訣所在。
到過青川的人很難不被其原生態的景致和清新宜人的環境所陶醉,如果在發展產業之余,能盡量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自然是兩全其美的好事,而寧波援建指揮部確是那么想的、做的。
生豬是青川的傳統產業,是老百姓收入的重要來源,比如瓦礫鄉老百姓60%以上的收入靠養豬。生豬養殖業在青川的產業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但是,無論是養殖規模、養殖技術,還是豬種品質、養殖效益、市場聲譽,與現代養殖業有非常大的距離。比如,青川傳統養豬是人畜混居,豬圈緊挨著住房,豬的糞便沒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嚴重污染環境;靠近中心鎮的養殖戶,為了節省飼料錢,就到小飯館收剩菜剩飯喂豬,養的所謂“潲水豬”;由于家家戶戶分散養殖,形不成規模,年出欄50頭的就算是大戶了,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弱。
看到這些問題,寧波指揮部從最關鍵的環節著手,一是改分散養殖為集中建養殖小區,解決規模問題;二是改傳統飼養方式為最生態環保的“零排放”養殖,解決環保問題;三是扶持龍頭企業、扶持養殖大戶,組建合作社,提高養殖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戶拓展市場、抗擊風險的能力,解決沒有規模、沒有效益,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弱的問題。
一個年出欄12000頭、采用“零排放”技術的種豬場將于今年4月底建成,屆時,它將是廣元最大的采用“零排放”技術的種豬場。5個年平均出欄3000頭的養殖小區和一個年出欄3500頭的擴繁場,也將在今年“5·12”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類似青溪鎮陰平村旅游示范點、喬莊鎮“零排放”養豬的特色產業援建項目,不勝枚舉。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現在青川至少有87個“一鄉一業”特色產業區塊初具規模。沿著山路蜿蜒盤旋而行,隔三差五都能瞥見臨路而立的產業基地標牌,杭州援建的青川獺兔擴繁示范場、湖州援建的馬鹿鄉蔬菜大棚、紹興援建的關莊鎮萬只長毛兔種兔基地、寧波援建的棗樹村農家樂示范點、瑞安援建的橋樓鄉食用菌產業培訓基地、溫州援建的清溪鎮稻田養魚項目……運氣好的,還能捕捉到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所有青川縣內星羅棋布的特色產業援建成果,無一不源自浙江援建隊伍的科學構思,內引外聯,乃至身體力行與言傳身教。
“很快援建工作即將結束,我們也要離開了,所以特地把稻田養魚的技術方法印制在標示牌的背后,方便村民自學。”摸著已經破了一個洞的稻田養魚項目標示牌,溫州援建指揮部產業組組長葉劍平不無傷感地說,“不知道我們走了以后,這個項目還能不能繼續。”
援川一年多來,很多浙江援建者與當地百姓成了莫逆之交,青川還有他們辛勤勞動才完成的援建設施和項目,過幾年再回來看看或許會成為一種必然,如此,有理由期待未來不間斷的川浙產業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