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紅梅 葉偉

區域經濟空間布局和發展戰略在慶元縣“十二五”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尤為重要,理由有三:第一,慶元縣承擔著保護浙南閩北生態和改善慶元人民生活的雙重任務,必須區分縣域范圍內重點發展區域與重點保護區域。第二,慶元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的可用地資源非常有限,這決定了慶元縣的發展必須將有限的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第三,慶元縣財力有限,工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必須向重點地區集中,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具有持續經濟帶動能力的增長極。
為此,慶元縣精心編制縣域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重點發展西部低海拔地區,科學開發東部高海拔地區,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堅持扶優扶強和統籌兼顧相統一原則,點軸開發,逐步形成“一城一帶兩翼”的區域經濟空間布局和“中心集聚、軸線擴張、兩翼統籌”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重點打造“一城”。堅持“小縣大城”戰略,推動產業和人口的集聚,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和工商貿旅中心;堅持規劃先行,推動城市的西延南擴和舊城改造,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塊,形成以松源為主中心、以黃田垟——五都和屏都為兩個副中心的組團結構;發揮城市功能,推動服務業和科教文衛事業發展;加強城區交通體系建設,完善城市長期發展的交通骨架。
優先開發“一帶”。以慶元工業園區一區多園和龍慶高速及新窯至慶元連接線為依托,發展黃田鎮——竹口鎮——屏都鎮——松源鎮西北工業帶,通過工業帶的開發建設,推動人口、工業、商貿向龍慶高速及其連接線這一軸線集聚,帶動軸線附近農林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向工業園區集聚,高度重視園區功能分區、產業聚焦、項目建設、競爭力培育和生態保護五項工作,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合理發展其它產業。依托長三角和海西區產業轉移和產業對接,加快發展非資源性加工業。堅持扶優扶強原則,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對縣域全行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統籌發展兩翼。西南生態經濟翼要將安溪集鎮建設成為縣西南的經濟中心和慶元融入海西區的南門戶。適時成立工業小區,重點發展毛竹初加工業,帶動發展縣西南部毛竹生產。利用交通便利、臨近城區的地緣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東部生態經濟翼承擔浙南閩北區域的生態功能,經濟發展要立足生態保護、生態建設。重點發展生態高山農業和生態旅游業,適度發展無污染生態農林產品加工業,有序合理發展水電。積極爭取與臺灣合作建立現代農業園區,以生態農業為特色積極爭取海西區先行先試政策,東部以高山生態農業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為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把握地緣特點,推進北承南接,明確兩大區域定位。從“十一五”時期到“十二五”時期,慶元發展背景最大的改變在于慶元被國家賦予了新的區域定位。慶元先后成為長三角和海西區的一部分,并成為二者的接合部,這為慶元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歷史機遇。慶元要抓住機遇,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承接長三角、融入海西區,重點實現基礎設施和產業的對接,實現借力發展。同時還要看到,慶元不僅僅是長三角和海西區的接合部,也是二者的邊緣區,這是慶元的地緣劣勢。只有打通交通命脈,慶元才能克服邊緣區的劣勢、充分利用接合部的優勢。
——擴大升級園區,延伸改造城區,主攻兩大建設平臺。工業園區和松源——屏都組團是慶元縣發展最重要的兩個載體。要重視縣城與園區的互動和心軸對全縣的帶動,依托縣城,充分發揮城市功能,推動產業和人口的集聚。要以重大項目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工業園區規劃重點主要有:探索園區工業布局和城鎮空間布局、下山脫貧和生態保護的結合;規劃工業園區的功能分區、產業聚焦、項目建設,謀求增加新的主導產業;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培育園區招商引資的競爭力,通過競爭力培育加強承接產業轉移;加強園區的環境保護,探索園區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統一,為生態經濟尋找著力點。
——培育生態產業,不懈改革創新,確保發展長期動力。慶元是中國的生態第一縣,要利用慶元的生態優勢,把慶元建設成為長三角南翼和海西區北翼重要綠色農產品基地、特色工業品基地和生態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勝地。繼續探索發展生態農業,堅持綠色和特有的優勢,走商業化、產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繼續探索工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結合、互促共進。謀劃發展生態旅游業,加快景區、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聯合長三角和海西區其它縣市,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景區和線路。要從爭取先行先試政策、改革體制機制等方面推動改革創新:一是積極爭取先行先試權利,從要政策、等政策轉變為試政策、創政策。二是設立“承接長三角,融入海西區”的相關工作機構,切實加強領導,整合力量,積極接軌。三是為最大限度地爭取政策支持,保證工作措施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盡快組織邀請權威專家,抓緊制定慶元融入長三角和海西區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