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在華FDI規模不斷增加,國內研究者開始探析FDI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認為FDI流入可以通過促進國內資本形成、推動技術進步、擴大勞動力就業、提高國際貿易額等途徑加快國內經濟增長并改善經濟增長質量,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研究者開始強調外資給我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指出外資流入的技術溢出效果并不明顯,對國內資本產生擠出而非擠入效應、威脅產業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等,并由此得出我國已進入過度利用外資階段的結論。事實上,外資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受制于我國引資目的和FDI特征,本文試圖使用統計數據對跨國公司在華FDI的經濟效應進行總結和評價,以期在未來招商引資過程中趨利避害、更有效地發揮FDI的經濟影響。
一、跨國公司在華FDI現狀
從外資規模來看,跨國公司在華FDI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1979-1991年FDI規模增長緩慢,實際利用外資額僅為250.57億美元,合同外資項目42503項,FDI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尚不理想的投資環境和政策不確定性使許多投資者持觀望或試探態度;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消除了人們對外資企業的思想顧慮,外資政策的深化和開放領域的擴大使FDI規模迅速擴張,一躍成為我國的主要外資形式,1992-1995年FDI投資額達1098.11億美元,實現合同外資項目216761項;1996-2001年我國FDI規模穩定發展,實際利用外資額2603.58億美元,合同項目共計130761項,其中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FDI規模首次出現下降,經歷短暫徘徊后,2001年開始回升;2002-2008年,FDI規模繼續高速增加,引資總額達5038億美元,合同項目共計269860項,入世后,我國按照承諾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的行業和部門領域,尤其擴大了電信、零售、金融等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同時開始利用外資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引導外資流向,以提高我國引資質量。
從外資來源國構成看,我國FDI來源結構并不合理,雖然歐美國家FDI呈上升趨勢,但目前仍以亞洲十國和地區為主。截至2008年,對華投資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香港(38.88%)、英屬維爾京群島(10.02%)、日本(7.27%)、美國(6.63%)、臺灣省(5.30%)、韓國(4.66%)、新加坡(4.21%)、開曼群島(1.84%)、英國(1.75%)和德國(1.68%)。
從外資行業分布來看,第一產業FDI比重極低,二、三產業FDI比重隨經濟發展水平和外資政策變化呈現此消彼長的走勢。截至2008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FDI比重分別為1.91%、64.52%和33.57%。投向第二產業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占全部FDI的60.84%,第三產業中FDI比重最高的是房地產業,占全部FDI的16.18%。
從外資空間分布來看,受經濟發展水平、外資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我國東中西地區FDI分布極不平衡,中西部地區外資規模遠低于東部地區。截至2008年,東中西地區FDI比重依次為82.52%、8.14%和4.49%,FDI項目數比重依次為83.28%、10.64%和6.06%。
二、跨國公司在華FDI效應
(一)稅收效應
外資企業在華經營可以直接增加我國涉外稅收收入。我國以外商投資企業稅收為主的涉外稅收收入自1992年以來增長迅速,由1992年的122.26億元穩步提高到2008年的12118.93億元,年均增幅達34.47%,與此同時,涉外稅收收入占全國工商稅收總額的比重也逐年上升(除2007年有些許下降外),由1992年的4.25%提高到2008年的20.94%。除直接稅收效應外,外資企業還可以通過推動國內經濟增長間接提高我國稅收收入。
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為吸引外資,我國政府提供了多項諸如“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FDI數量,但同時也會減少政府應稅收入。以企業所得稅為例,2000-2006年我國外資企業平均實際所得稅率分別為26.52%、21.37%、19.04%、18.16%、17.44%、22.17%和22.38%,遠低于國內企業33%的法定稅率,僅此一項就給政府帶來了巨額稅收損失。2008年1月1日內外資企業“兩稅合并”后,這一現象將有所緩和,但仍需警惕迫于競爭壓力的各級政府通過體制外手段向外商提供優惠。
(二)資本形成效應
FDI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本投入可以直接形成國內投資,這種直接資本效應在建設資金不足的開放早期尤為重要。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外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從1981年的36.4億元穩步提高到2008年的5311.9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比例由1981年3.8%震蕩提高到1996年的11.8%,此后隨著國內資本的充裕,這一比例開始不斷下降,2008年僅為2.9%。
FDI的間接資本效應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通過增加對上游產業的中間品需求并向下游產業提供優質中間品,FDI可以產生產業間資本擠入效應;另一方面雖然短期內FDI流入會提高行業競爭度,迫使某些低效率廠商退出市場,產生行業內資本擠出效應,但長期看來,在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和示范作用下,國內企業會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效率、管理能力和營銷水平等,將節省的成本用于擴大投資或資本深化,從而產生行業內資本擠入效應。
(三)就業效應
FDI的就業效應首先表現為其對勞動力就業量的影響。外資企業首先可以吸納勞動力直接創造就業,其次還能夠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間接創造就業,但與此同時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的擠出效應也可能產生就業擠出效果。FDI對國內勞動力的直接就業效應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1987-1995年外資企業從業人數增長迅速,平均增長率達51.92%;1996-2001年這一增長率僅為4.59%;2002年開始,外資企業吸納勞動力能力重新增強,2002-2007年平均增長率為15.44%。FDI直接就業效應的階段性特征與不同時期FDI數量和特征相關。1995年之前,我國FDI以港澳臺地區中小投資者為主,投資行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和輕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具有較強的勞動力吸納能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華FDI進入緩慢增長階段,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數量增加,這類企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低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這一時期外資企業從業人數增長率有所下降;2002年之后我國FDI重新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且勞動力吸納能力較強的第三產業FDI比重上升,使外資企業就業人數增長率再度提高。
除影響勞動力就業量外,FDI還能夠改善我國勞動力就業質量。外資流入會提高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但只有提供高于國內企業的補償價格才能雇傭到高技術工人。對外資企業高收入的預期激勵人們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由此長期來看,外資進入可以提高我國人力資本存量進而改善勞動力就業質量;此外跨國公司還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流動產生的人力資本外溢效應提高勞動力就業質量。
(四)貿易效應
FDI對東道國貿易額可以產生替代效應或互補效應,這取決于跨國公司的投資目的。如果跨國公司投資目的是為了利用東道國市場區位優勢、跨越地理距離或規避政策上的貿易壁壘,FDI流入會降低東道國貿易額;如果投資目的是為了利用東道國廉價資源或為貿易提供必要服務,則FDI流入會增加東道國貿易額。就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國際貿易額從1987年的826.53億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25616.32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從1987年的45.84億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14105.76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87年的5.55%提高到2008年的55.07%,由此可見,FDI對我國國際貿易額產生了互補效應。
國際貿易額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國貿易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比例不斷提高,外資企業對此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為例,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從1997年的8.92%穩步提高到2008年的29.09%,其中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一直較高,1997年為66.95%,2000年之后基本穩定在85%以上,其中2006年曾達歷史最高值88.06%。
(五)技術進步效應
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技術注入和技術溢出的方式推動我國技術進步。跨國公司對東道國子公司的技術注入取決于母國與東道國間的經濟差距和東道國市場競爭程度,兩國經濟水平越接近、東道國市場競爭越激烈,跨國公司越有可能將先進技術引入東道國。與此不同,FDI技術溢出效應是一種非自愿型技術擴散,主要產生于外資企業對行業內企業技術創新的示范、刺激和推動以及對上下游關聯企業的技術示范、援助和帶動。FDI是否產生技術溢出效應以及溢出效應大小取決于內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差距和東道國技術吸收能力。總體看來,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經濟水平較為落后,不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跨國公司缺乏引入先進技術的動力,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外資企業自身技術水平不高,加之國內技術吸收能力有限,FDI技術溢出效應并不顯著,因此這一時期FDI對國內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不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資本和技術密集型FDI數量不斷增多,許多跨國公司甚至選擇在我國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激烈的市場競爭使跨國公司不斷引入先進適應性技術,另一方面隨著內資企業的崛起,國內技術吸收能力不斷提高,技術溢出效應也日益顯著,跨國公司在華FDI的技術進步效應開始逐步增強。
(六)制度變遷效應
FDI對制度變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首先大量FDI流入會促使政府對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外匯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外貿體制、價格管理體制、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法規政策進行改革以發揮外資的積極影響并減少其消極影響,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其次,為吸引FDI,各級政府必須改變之前依靠行政手段干預經濟的做法,嘗試使用利率、匯率、稅收等經濟手段調控宏觀經濟,這加速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最后,FDI流入產生的競爭效應和示范效應加快了我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此外跨國公司還通過參與國企并購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進程。
三、跨國公司在華FDI效應評價
如前文所述,跨國公司在華FDI對我國國民經濟產生了多方面的有利影響,與此同時FDI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如拉大地區收入差距、擠出國內資本、假外資充斥、部分產業安全受到威脅、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但我們不能由此將外資全盤否定。跨國公司FDI流入可以同時產生多種經濟效應,何種效應占主導地位與外資特征密切相關,如勞動密集型FDI對就業和國際貿易量的促進作用較明顯,但不能顯著推動我國出口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甚至會擠出國內投資并破壞我國生態環境,這就需要我國政府在未來招商引資過程中,適時根據經濟發展需求制定恰當的外資政策合理引導FDI以最大程度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的有利影響。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資本供給已不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而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國長期經濟增長取決于技術進步,我國政府也一直呼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集約型可持續經濟增長,因此與其他效應相比,我國在今后利用外資過程中更應該注重發揮FDI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這一方面要求政府通過減少或降低國外資本的超國民待遇、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引導FDI產業流向、進一步開放服務業、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和公司總部等措施優化FDI結構、提高FDI質量;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需要同時加大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支持力度,并對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發展提高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吸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FDI對國內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加快我國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傅元海、張丹、孫愛軍:《FDI技術溢出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理論研究》,《當代財經》,2010年第6期.
[2]胡劍波:《我國吸引FDI:現狀、特征及對策》,《國際經濟合作》, 2008年第6期.
[3]江錦凡:《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機制》,《世界經濟》,2004年第1期.
[4]邱曉明:《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變遷分析》,《中國軟科學》, 2004年第3期.
[5]趙沖、劉向麗、于左:《FDI流入的產業結構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財經問題研究》, 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