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奕萍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區域經濟 ]
區域優勢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以福建安溪鐵觀音茶產業為例
韓奕萍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地區優勢產業的培育對于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山東果蔬、黑龍江綠色食品等區域優勢產業,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福建省鐵觀音茶產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具有文化優勢、地緣優勢以及人力資源優勢,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規模不經濟、缺乏龍頭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管理不規范等制約因素。為促進福建省鐵觀音茶產業發展,實現區域優勢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加強市場建設,發展產業集群,發展大企業作用,不斷做大做強鐵觀音品牌。
區域優勢產業;區域經濟;茶產業;鐵觀音
鐵觀音屬于烏龍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1979年和 1984年,日本市場兩度掀起的“烏龍茶熱”使得鐵觀音聞名于海內外。目前我國鐵觀音有閩南、閩北、廣東、臺灣四大產區,其中又以安溪產制歷史最長、產量最多、品質最好。近幾年來,安溪鐵觀音品質持續提升,銷售市場持續拓展。據統計,2008年,安溪全縣茶葉產量與上年相比增長 14%,產值與上年同比增長 21.8%。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鐵觀音盡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在鐵觀音的生產制作和營銷方式上,依然沿用傳統的小農生產和坐店經營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鐵觀音的發展和品牌建設,特別是鐵觀音品牌經營意識淡薄,茶文化宣傳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深入研究鐵觀音優勢產業與安溪區域經濟發展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 (Alfred Marshall)在 19世紀末提出產業區理論:當產業持續增長,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區時,該地區會出現協同創新的環境、熟練的勞工市場和先進的附屬性產業,產生專門化的服務性行業以及改進基礎設施等,這就是產業集聚。產業集聚依賴于“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外部經濟對于產業區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管理學大師、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邁克·E·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一特定的地域,以某一產業為主而與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并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聚可以通過集聚效應帶來外部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創新互動和網絡效應,從而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和經濟發展。法國經濟學家帕魯 (Barro)的增長極理論認為:當政府將某種推動性產業植入一地區后,將產生圍繞推動產業的聚集,再通過乘數效應及極化效應,導致地區經濟的增長。政府可以根據地區特殊的比較優勢、供給和需求結構、文化氛圍,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強制性培育產業集群。
鐘艷在《地方茶葉品牌個性塑造》一文中指出,隨著近年來茶葉品牌意識的覺醒,實施品牌戰略,塑造地方茶葉品牌個性,促進產業競爭力提升,成為各地方政府發展區域經濟的首要選擇。為促進鐵觀音茶葉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發展,陳海翔主張應根據茶葉市場需求多元化發展,開展茶葉科研活動,推進茶葉深度加工,提高茶葉產品附加值;發展茶業配套項目,實施名牌戰略,加強管理。
通過對國內外學者有關區域優勢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綜述可見:規劃安溪縣鐵觀音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是發揮鐵觀音區域優勢產業和促進安溪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2006年我國共有 19個省市自治區產茶,其中以福建省產茶最多,年產茶 20萬噸,占全國總產茶量的 20%,其次為云南 13.8萬噸,占全國總量的 13%(見圖 1)。目前,福建茶葉生產區域布局已經形成以安溪鐵觀音為主的閩南烏龍茶區,以武夷巖茶為主的閩北烏龍茶區,以福鼎白毫銀針為主的閩東、白茶區,以及閩西北的多茶類區。2006年,福建省生產的 20萬噸茶葉中,烏龍茶產量為 9.7萬噸,占福建茶葉總產的 48.5%,綠茶產量為 9.3萬噸,占茶葉總產量的 46.7%。烏龍茶中,又以鐵觀音發展迅猛,4年間增長 83%,2006年鐵觀音產量占福建烏龍茶產量的 90%以上。

圖 1 2006年我國主要產茶地區產量比較
截至 2008年底,安溪擁有人口 112萬,其中涉茶人口 85萬,以茶為生的有 60多萬,全縣茶園面積 60萬畝,總產量達 6萬噸,涉茶行業總產值 65億元,農民人均茶葉收入為 391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 7118元的 55%。在安溪縣范圍內有茶葉企業 600多家,茶店 5000多家。其中又有七成以上從事鐵觀音的生產和銷售,安溪茶葉產業集群的迅猛發展帶動了上下游關聯企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如種植農業、茶機工業、保健品業、運輸業、包裝業、旅游業、會展業和其他服務行業。可以說,鐵觀音茶業既是安溪傳統的支柱產業,又是真正的民生經濟。

表 1 2006—2008年安溪鐵觀音茶產量比較
如今,安溪茶在國內市場已形成福建市場、廣東市場、長江流域市場和北方市場四大區域。中國茶都 2008年交易量為 155萬噸,交易額近 15億元。外銷方面,已經形成以日本、東南亞為主,俄羅斯、歐美為輔的外銷市場,產品銷往五大洲 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量 1.2萬噸,每年為國家創匯 6000多萬美元。安溪人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開設茶莊、茶店、茶行、茶藝館達 3.5萬多家,全國市場占有率從 2000年的 5%提高到 2008年的 8%左右。
不僅如此,2008年安溪鐵觀音成為中國第一枚涉茶馳名商標,榮獲“福建省改革開放 30年最具影響力貢獻力品牌”,入選“福建省十大名片”和“2008年度影響世界中國力量品牌 500強”。
1.落后的坐店模式制約銷售規模化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鐵觀音分銷商依然采取傳統的坐店經營或以家族式經營茶店的形式存在,鐵觀音的銷售模式難以形成茶葉的規模化消耗量,從而出現茶企的“慢銷”現象。由于鐵觀音的銷售方式大多采取逐級分銷形式,客觀上造成鐵觀音的供貨渠道不夠通暢,生產商不能及時對下級分銷商進行補貨,常常延誤分銷商的市場反應和供給速度,分銷渠道單一、營銷人才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經營規模,造成顧客流失,不利于穩定顧客關系和培育顧客忠誠。同時,茶店的經營規模較小,知名度也低,無法產生規模經濟,貨物的存儲、檢驗、物流配送等費用較高,無形中增加了茶葉成本 (見表 2)。所以,傳統陳舊的營銷理念,制約了鐵觀音的銷售規模化。

表 2 鐵觀音茶分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統計
2.生產多為小農模式,缺乏龍頭企業
在泉州鐵觀音銷售市場上,雖然總體的市場規模龐大,但卻充斥著小規模、分散化、家庭式的個體經營模式,缺乏有競爭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盡管不少鐵觀音分銷商已經意識到由于鐵觀音的連鎖企業、大型企業集團少,導致了其經營方式、理念的落伍,缺乏品牌意識,純粹追求短期利益;同時,小規模的個體戶經營方式也決定了自身鐵觀音產品檔次及規格的單調性,無法提供富有特色的、多樣化的、專業化的附加服務,滿足不了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這與規模化的市場經濟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總的來說,目前鐵觀音市場上缺乏龍頭企業的領導。
3.品牌意識淡薄,茶文化宣傳力度不強
在鐵觀音品牌建設方面,鐵觀音是名茶而無名牌。縱觀我國的茶葉市場可以發現,我國茶葉市場明顯呈現“有名茶,無名牌”的局面。近年來,盡管我國茶葉出口數量也節節攀升,但大都以散裝茶為主;在我國 2000多個茶葉生產縣中,茶廠有六七萬家,注冊品牌的僅有近 1000家。產品附加值低,品牌意識淡薄,使安溪鐵觀音面臨嚴峻的挑戰。
據統計,目前至少有 10萬安溪人在全國各地開設茶店、茶莊、茶藝館達 3萬家以上,但截至 2007年底,安溪縣鐵觀音也只有“安溪鐵觀音”、“鳳山”、“八馬 ”、“三和”、“日春”等 5個中國馳名商標,“華福”、“感德龍馨”等 7個福建省著名商標,“冠和”、“長和”等 17個泉州市知名商標。安溪鐵觀音在產品推廣時,以宣傳“茶名”為主,忽略品牌的宣傳。即使有了品牌,大多也僅是在當地有一定知名度,并且企業規模較小,經營意識落后,缺乏競爭力。而且,很多企業都將鐵觀音定位為“大眾健康飲品”,強調健康、生態、綠色,并沒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不清晰,也無特色,很難在消費者中取得認知度。
4.市場管理不規范
目前,市場上的鐵觀音質量良莠不齊,價格缺乏誠信,茶葉品牌過少。由于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對于茶葉信息知識掌握的不對稱,消費者對茶的質量和價格往往是無所適從、一頭霧水,無法判斷產品的真偽、優劣和真實價位,消費者對品牌茶葉的認同和信賴越發強烈。一些不法經營者正是利用消費者對鐵觀音認識盲點,以次充好、魚目混珠、摻兌劣質茶葉來獲取暴利,損害消費者利益,這反過來會制約鐵觀音的市場需求,損害品牌形象。
為更清晰地確定安溪鐵觀音在我國茶葉市場中的地位,建立區域競爭優勢,從而形成一個有益的平臺,根據上文對鐵觀音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的剖析,本文對其進行 S WOT分析,具體要素包括:優勢 (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 (Opportunities)、威脅 (Threats)。

圖 2 鐵觀音區域競爭 S WOT分析
鐵觀音作為安溪的支柱產業,其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屬地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其他競爭優勢的總和。隨著安溪鐵觀音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受到經濟效益的驅使,安溪的周邊縣市也開始大力發展鐵觀音種植,并呈現較快增長的趨勢。由于茶葉受氣候環境和土壤的影響較大,引種出來的品種未必就比原產地的差,鄰縣以及外省的鐵觀音種植和生產已對安溪鐵觀音的產銷構成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增強安溪鐵觀音的區域競爭優勢是發展鐵觀音的必然趨勢。
1.加強市場建設和營銷網絡建設
在安溪鐵觀音茶葉市場建設方面,要改變鐵觀音傳統的銷售方式,關鍵是運用現代理念、新型交易、經營方式,加快中國茶都改造升級。通過整合網絡交易資源,開設“中國茶都網上交易中心”,探索籌建茶葉國際拍賣市場,加快市場形態從有形市場為主向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并重轉變。
在鐵觀音的生產經營企業方面,營銷由個體、獨立銷售向加盟連鎖經營轉變;由無牌散雜銷售轉向品牌包裝銷售;要由純粹賣茶向賣后延伸服務、賣文化轉變;由在有形茶店售茶向實體茶店內與網上交易相結合的復合業態轉變,以不斷提升市場的覆蓋率,增強鐵觀音產品的市場滲透力,最終提高鐵觀音產品的競爭力。
2.發展鐵觀音產業集群,發揮大企業集團作用
在安溪鐵觀音的發展上,應當整合鐵觀音茶生產資源,實施鐵觀音茶產業集群形象工程,并建立企業形象識別系統 (CIS),將 CIS導入到安溪鐵觀音茶產業集群,設置鐵觀音茶市場準入制度和從業資格認證,規范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基本行為并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形成產業效應。形成的鐵觀音產業集群可以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從專業化分工角度使不同的企業專注于不同的技術,并令鐵觀音企業在集群內建立起良好的專業化合作和競爭關系、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和多樣化的產品,為建立新型的中小企業提供基礎便利條件。
同時由當地政府牽頭,以龐大的茶園生產基地為基礎,整合當地小規模、浪費資源、低效益的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利用大企業大集團的力量改善當地的生產狀況和生態環境;并利用區域內規模化產銷的產業集群模式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輻射安溪縣和周邊地區的旅游、農機、運輸、包裝等相關產業,進而形成完整而龐大的鐵觀音產業集群。
3.加強品牌建設,擴大茶文化宣傳
品牌是致勝之本。在鐵觀音品牌的創建上,政府應推動安溪鐵觀音集體品牌與企業個性品牌有機結合、整體提升,充分發揮“安溪鐵觀音”品牌效應,尋找戰略合作伙伴,以牌聚資,以牌擴業,發展壯大鐵觀音茶業。具體措施可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制定和實施品牌梯隊培育戰略規劃,引導企業積極開展 ISO9000、ISO14000、QS、有機茶、綠色食品等認證工作,爭創馳名、著名、知名商標;持續扶持企業上市,目前已有安溪鐵觀音集團、八馬茶業有限公司兩大茶葉龍頭企業,并已進入上市輔導期。
第二,實施茶葉品牌推薦制度,組織開展針對各種侵權行為、濫用規范標識、假冒偽劣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發揮縣茶葉協會以及縣內外茶葉協會分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倡導誠信經營。
第三,整合和發揮各級政府、新聞媒體、涉茶機構等方面力量,持續開展有特色、有影響、大中小型相結合的事件營銷活動,進一步形成大宣傳、大推介的格局,不斷鞏固提高安溪鐵觀音的品牌美譽度、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第四,加快中國茶都轉型升級,在大坪、西坪、虎邱、金谷、蓬萊、感德等茶文化旅游點建立茶文化旅游服務機構,充實和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整合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旅游線路和產品,推動茶產業向茶休閑、茶養生、茶旅游等領域拓展,使之真正成為中國一流、名副其實,集貿易市場、旅游休閑、文化展示等于一體的現代化大茶都。
4.加強政策扶持和市場管理
在政府惠農政策方面,安溪縣政府應加強扶持,全面落實中央的惠農政策。安溪在首次被列入中央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縣后,政府應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努力提高茶農的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據統計 2008年安溪縣共使用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 528.834萬元,補貼農機具 4525臺套。
在規范鐵觀音銷售市場方面,政府可借鑒法國紅酒產區行銷制度。法國葡萄酒法定評級規定嚴格,政府要求葡萄酒等級必須明示于葡萄酒瓶上,由低至高共分為四種:佐餐酒 (W ine of Table);小產區酒 (W ine of Country);法定產區酒 (Name ofOrigin Controlled);高級酒。由于鐵觀音同葡萄酒在品質的鑒定上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可借鑒法國紅酒的產區行銷制度,在包裝上明示等級標準,同時制定和實施品牌梯隊培育戰略規劃,引導企業積極開展 ISO9000、ISO1400、QS、有機茶、綠色食品等認證工作,嚴格執行《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加大安溪鐵觀音商標專用權許可使用力度,加強對獲得專用標志使用資格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督管理;在茶葉企業中推行安溪鐵觀音進貨、加工、銷售臺賬制度,逐步建立貨源可追溯機制;全面推行安溪鐵觀音國家標準質量等級體系。
鐵觀音作為安溪的支柱產業,關系一方民生。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增強安溪鐵觀音產業競爭優勢,發展鐵觀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于發展安溪經濟具有深遠的意義。
[1]陳東靈,蘇朝暉.安溪鐵觀音在閩南地區消費現狀的市場調研[J].中國茶葉,2008(7).
[2]陳銘勛,謝文哲.轉型升級再舉——安溪茶產業邁入循環經濟快車道[J].發展經濟,2009(4).
[3]吳劍寶.安溪鐵觀音品牌消費正當時 [J].區域經濟,2008(9).
[4]陳東靈,蘇朝暉.安溪鐵觀音泉州地區分銷商的市場調查研究[J].茶葉,2008(3).
[5]陳東靈,蘇朝暉.安溪鐵觀音生產商市場調研與研究[J].中國茶葉,2008(9).
[6]蓋文啟.創新網絡——區域經濟發展新思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陳海翔.安溪縣茶產業調研報告[M].產業經濟,2007(3).
[8]王德章,王煒.發展產業集群提高綠色食品競爭力[J].農業經濟,2008(10).
[9]Nicolas Papadopoulos.Place branding:Evolution,meaning and implications[J].Place Branding,2004(1).
[10]Creenagh Lodge.How has place branding developed during the year thatplace branding has been in publication?[J].Place Branding,2005(2).
F127
B
1002-2880(2010)09-0054-04
(責任編輯: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