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君 劉 璇
(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遼寧大連 116025)
[區域經濟 ]
我國地區間工資差異的比較研究
馬曉君 劉 璇
(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遼寧大連 116025)
在經濟體制轉型時期,我國地區間職工工資存在差異且差距呈擴大趨勢,這一方面影響畢業生的擇業傾向,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勞動者的積極性,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對我國地區間職工工資差異運用聚類分析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發現,我國的地區工資水平及其差異不僅受經濟體制的影響,還受市場機制的作用。即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財政收入、教育水平、失業保障、地區生產總值、資本投資、三大產業結構等因素對地區工資水平及其差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用。因此,應繼續深化產業結構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加強政府投資力度;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體制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等,以縮小地區間工資差異。
地區工資;非均衡;政策制度;市場機制;聚類分析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決策者們的廣泛重視,對均衡發展和非均衡發展模式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從 20世紀 80年代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90年代的西部大開發,到 21世紀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國已由非均衡發展模式向均衡發展模式轉變。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行的是一種非平衡、以效率優先為原則的發展戰略,地區差距總體上還是處于“U”字型走勢。對于這種地區差異擴大的原因,許多學者歸因于投資傾斜、鄉鎮企業發展的分布不均、地方性財權下放、開放的次序及程度差異、基礎設施建設差異等多種原因,地區勞動者收入的均衡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根據2000—2007年的分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和 2007年的分省其它數據,運用相關統計方法分析地區工資水平差異的影響因素。
工資差距即各地區雇傭勞動者工資收入的差別,是造成勞動者收入差別的重要因素,也是調節人力資源配置的重要信號,工資差距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經濟效率,也關系到社會的公平度。而我國目前的地區工資差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1.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可以反映地區引進外資的程度和地區保護的程度,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越小的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從而地方保護程度也越小,工資的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即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對地區工資的均衡有某種程度的促進作用。
2.財政收入是地方政府進行再分配的手段,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其他“暗補”政策,也可以通過政府的資本、勞動和公共基礎設施等的投資,影響該地區的平均工資水平。
3.教育水平直接體現一個地區的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勞動力成本直接導致較高的工資水平。
4.資本投資的力度和方向也能反映該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發展方向,尤其當今的房地產投資更是一個主力方向標。
1.地區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從而形成影響工資水平差異的因素之一。
2.失業保險直接影響摩擦性失業的情況和工作的熱忱程度,與工資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采用失業保障的指標為失業參保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即用各地區失業參保的人數/各地區的總人數。
3.三大產業結構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畢竟行業間的工資水平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尤其新興的第三產業服務業更能反映地方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一般選擇人均國民收入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有學者選擇人均社會總產值指標來衡量我國的地區差異。例如,楊偉民 (1992)使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魏后凱 (1992)、劉樹成等 (1994a,1994b)、楊開忠 (1994)、宋學明 (1996)使用人均國民收入指標,楊大利 (1995)則使用人均農村社會總產值指標來衡量我國地區間工資差異的變遷。雖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或者人均社會總產值都是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綜合指標,然而,當把研究的著眼點放在考察各地區居民家庭的實際生活水平上時,這些指標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對各地區居民來說,他們更關心的往往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而不是人均占有的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或者社會總產值水平的高低。因此,從居民生活水平的角度,選擇人均居民收入作為衡量地區工資差異的主要指標更具有實際意義。
為了更深入了解我國地區間的工資差異情況,現利用 2000—2007年“分地區職工平均工資”數據,通過SPSS軟件對我國 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聚類分析。
1.聚類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聚類分析 (Cluster Analysis)是根據研究對象的自身特征對其進行分類的多元分析技術的總稱。它的基本原則是把性質相近的個體歸為一類,使得同一類中的個體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不同類之間的個體具有高度的異質性;特點是聚類分析是在沒有任何模式可供參考或依循,即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分類;最終結果是產生研究對象的分類。
按聚類對象的不同,聚類分析可分為對樣品 (cases)聚類的 Q型聚類和對變量 (variable)聚類的 R型聚類。本文是以 19個行業為樣品進行聚類,因此采用 Q型聚類。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將一定數量的樣品或指標各自看成一類,然后根據樣品 (或指標)的親疏程度,將親疏程度最高的兩類進行合并,然后考慮合并后的類與其他類之間的親疏程度,再進行合并,重復這一過程,直至將所有的樣品 (或指標)合并為一類。
系統聚類法中一個核心問題是計算類與類之間的距離,其有多種不同的算法,本文采用離差平方和法(Ward’smethod)。
2.聚類分析過程及輸出結果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標準,我國一共分為 31個省市自治區,選擇 Range 0 to 1為數值標準化法;選擇 Between-groups linkage為聚類法;選擇 Interval的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為距離測度。據輸出結果,2000—2007年我國 31個地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的特征明顯被分為 4組,分別是高工資地區組為北京、上海、西藏;較高等工資地區組,包括浙江、廣東、天津;中等工資地區組,包括江蘇、青海、福建、寧夏;低等工資地區組,包括湖南、四川、甘肅、新疆、廣西、陜西、云南、山東、重慶、遼寧、山西、安徽、內蒙古、湖北、海南、吉林、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江西。
3.聚類結果分析
對 2000—2007年我國 31個省市自治區的職工平均工資進行高低排名,將 8年間 31個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及其排名歸納整理為表 1。


結合表 1數據,分析聚類結果:
在 2000—2007年 8年間,北京、上海、西藏地區的職工平均工資始終位于全國 31個省區的職工平均工資排行榜的首位,且與第二名的職工平均工資保持較大的差異,因此這 3個地區分成一組,為高工資地區組;天津、浙江、廣東 3個地區的職工平均工資位于全國工資水平排行榜的中上游,因此歸為中高等工資地區組;江蘇、福建、青海、寧夏這 4個地區的職工平均工資在全國排名的第三位,較全國平均工資相差不多,處于中等工資地區組;其他地區的工資處于全國職工平均工資之下,因此確定為低工資地區組。
從表 1還可以很直觀地觀察出從 2000—2007年這 8年的時間里各地區的平均職工工資均處于上升狀態,且各地區的工資差異正在不斷擴大。
通過 SPSS軟件,對 2007年度的職工平均工資指標及其影響因素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房地產開發企業計劃總投資、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失業參保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教育經費、財政收入、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工資所占比重進行相關關系的強弱分析,并分析其強弱相關關系的顯著性。
由表 2可以看出職工平均工資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失業參保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財政收入與房地產開發企業計劃總投資具有較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與教育經費顯著較弱相關關系,與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工資所占比重之間的相關關系為不顯著的弱關系。
由表 2分析,剔除關系不顯著的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工資所占比重指標,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失業參保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與房地產開發企業計劃總投資、教育經費、財政收入這 7個影響職工平均工資的指標中提取其中的公共因子。

表 2 2007年度 31個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關系表

表 3 2007年度 31個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及其影響因素的因子貢獻表
由表 3可知,前兩個因子一起解釋總方差的92.570%(累計貢獻率),這說明前兩個因子提供了原始數據的足夠信息,從而有理由提取兩個公共因子。
由表 4可寫出這兩個公共因子分別為:
F1=0.47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0.881*房地產開發企業計劃總投資 +0.191*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 +0.176*失業參保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0.936*財政收入 +0.978*教育經費

表 4 2007年度 31個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及其影響因素的旋轉因子表
F2=0.83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0.426*房地產開發企業計劃總投資 +0.889*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 +0.933*失業參保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0.300*財政收入 +0.113*教育經費
由轉軸后的因子系數將 8個指標按照高載荷 (絕對值大)分成兩類,結合專業知識對各因子進行命名如下:
F1,政策因子:教育經費、財政收入、房地產開發企業計劃總投資
F2,經濟因子:失業參保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將 2007年的職工平均工資和 F1、F2作為基準指標,再次對我國 31個地區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下:
第一類的北京、上海、西藏中的上海單獨分為一類,由此可見,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在高工資組地區組,上海的職工平均工資已經略高于北京、西藏;而對于第二類未做進一步細分,由此可見,浙江、廣東、天津的工資級別相差不大;第三類增加了山東,看來山東 21世紀的工資發展比較迅速,已從原先的低工資組級別躍為中高層工資組級別;第四類將海南單獨劃為一類,這與海南的地區方位決定發展有著某種程度的障礙是符合的。
以上兩次聚類分析,突出 3個城市的工資,即上海、山東、海南,與現實這 3個城市的發展狀況是相符合的。
對職工平均工資和上述因子分析后的兩個因子得分作為指標進行線性分析

表 5 2007年度 31個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及其影響因素的線性回歸表
由檢驗顯著可得出線性表達:職工平均工資 =28322.419+3561.266* F1(政策因子)+5839.634* F2(經濟因子)
職工平均工資與政策因子、經濟因子顯著正相關。
從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討論如下問題:
第一,政府方面的投入與地區工資水平顯著正相關。但就教育的投入,在 20世紀 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西部開發和提高落后地區的教育水平發展戰略時,教育投入對地區工資發展的不均衡有顯著的貢獻,但是隨著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教育水平的貢獻明顯下降,以致到現在的教育投入的漸進飽和,教育投入對地區工資水平的貢獻呈不顯著狀態。但政府的財政投入和投資投入仍對地區工資具有較顯著的影響。
第二,社會福利及服務業和地區經濟狀況對地區工資水平具有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社會的失業和醫療保險等制度越完善,服務業越發達,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越大,則人均地區工資水平也越高。
第三,公有制經濟比重對地區工資水平具有不顯著關系。就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工資所占比重與地區平均職工工資的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在改革初期,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在全國各地處于不一致的狀態,所有制改革的不均衡發展成為造成地區工資不均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隨著我國的非公有經濟的迅速發展,以至目前全國各地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基本一致,從而公有制經濟因子不構成對地區工資水平的顯著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產品和勞動力的可轉移性,一個區域的工資水平很可能受相鄰區域的工資水平的影響。例如,當一個地區的工資水平高于相鄰地區時,勞動者就會向這一地區移動,使這一地區的勞動力供給增長,從而抑制這一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而相鄰地區由于勞動力外流,勞動力供給減少,從而使該地區的工資水平上升。因此,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放開地方的保護政策,對促進地方均衡發展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地區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也會影響工資水平。在產業結構較為先進和基礎設施比較好的地區容易產生聚集效應,有利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從而使工資水平相應提高。為了適應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實施一些新的發展戰略,對地區工資的特征產生相應的作用,從而使國家的地區發展戰略從非均衡發展模式向均衡發展模式轉變。
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在資本相對豐裕的情況下,勞動力工資相對較高,而在勞動力相對豐裕的情況下,勞動力工資相對較低。因此,政府可以在勞動力工資相對較低的地區投入資本,以促進該地區工資水平的提高,向工資較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從而達到降低地區工資水平的目的,以促進地區間的均衡發展。例如,通過國家的一些“暗補”的政策,從對發展較快、工資較高的上海向發展較慢、工資較低的海南轉移勞動力,以達到這兩地區的相對均衡發展。
應進一步處理好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網絡體系,深化社會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1]孫楚仁,文娟,朱鐘棣.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地區工資差異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2).
[2]王業強,魏后凱.產業特征、空間競爭與制造業地理集中——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 [J].管理世界,2007(4).
[3]唐茂華.內生因素決定的收入差距及其破解路徑[J].求索,2006(11).
[4]張建紅.中國地區工資水平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2006(10).
[5]王小勇.市場潛力、外部性與中國地區工資差異[J].南方經濟,2006(8).
[6]王珺,鄭筱婷.廣東和江浙地區外來工工資的比較研究——來自關系約束模型的解釋 [J].管理世界,2006(8).
[7]楊曉明,田澎,高園.FD I區位選擇因素研究——對我國三大經濟圈及中西部地區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5(11).
[8]唐茂華.工資差異、城市生活能力與勞動力轉移[J].財經科學,2005(4).
[9]范劍勇.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4(6).
[10]李國平,范紅忠.生產集中、人口分布與地區經濟差異[J].經濟研究,2003(11).
F244
B
1002-2880(2010)09-0064-04
(責任編輯:劉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