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璐 陳丹珊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區域經濟]
后危機時代區域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
——基于溫州、晉江、東莞的調查研究
周璐璐 陳丹珊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通過調研、統計分析,研究后危機時代溫州、晉江、東莞外貿企業的發展特征。結果顯示,溫州出口產品附加值稍有提升,出口市場更為多元化;晉江貨值提高,品牌輸出更加積極,新興市場出口量增幅較大;東莞仍以加工貿易為主,一般貿易有所增加,高新技術加工產品出口增加迅速。針對三地目前外貿的優劣勢情況,提出新環境下企業、產業、政府三方合作的區域外貿轉型升級策略,企業品牌建設急需加強,產業物流、產業協會有待完善,加強政府服務勢在必行。
后危機時代;區域經濟;對外貿易;轉型升級
后危機時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外貿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林俐、徐徐(2008)基于區域經濟國際化的內向、外向視角,對東南沿海溫州、蘇南、泉州三地的經濟國際化程度進行了測算和比較,對三地外貿企業發展提出建議;黃建忠、毛恩榮(2009)從人均經濟指標、經濟活動主體特征、貿易方式等方面綜合比較了東部沿海地區溫州、蘇南、泉州、珠三角四個典型經濟模式,利用2008年數據,通過分析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化,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和調整提出建議。本文基于對我國東南沿海溫州、晉江、東莞三個典型經濟模式中外貿企業的統計調查,分析三種經濟模式在金融危機前后外貿特征的差異和演化,并從企業、產業、政府三個層面提出東南沿海地區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1.溫州模式外貿特征
較高的出口依存度,企業多樣化經營,“四低”的出口產品是金融危機時期溫州外貿的特征。溫州的出口依存度約為43.3%,金融危機前的對外貿易總額約為98.94億美元,溫州的經濟增長主要靠一般貿易出口拉動;而溫州的外貿企業經營呈現多樣化特點,這些企業通過“僑貿”、國際貼牌加工、與國際知名公司合作等方式開拓了多元化的市場,并將自身的產品帶到國際市場。
2.晉江模式外貿特征
較低出口依存度,新型的品牌輸出,出口產品質量較高、小額訂單多是晉江外貿的特征。金融危機前晉江的出口依存度約為17.2%,對外貿易總額約為49.7億美元,經濟增長主力部分來自國內消費。晉江的多數大中型內外銷企業在危機前便開始了品牌輸出:內銷企業憑借國內多年的品牌建設累積了資本,在東南亞、東歐多個國家開展了深層次的經營,輸出品牌;外銷企業累積了多年國外貿易的經驗后,直接對外投資、樹立品牌,在國外培養擁護企業品牌的客戶。
3.東莞模式外貿特征
高出口依存度、高流動性經濟、“三來一補”型加工制造業、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集群發育程度高是東莞外貿的特征。金融危機前后東莞都維持著高約149.6%的出口依存度,對外貿易總額達473.76億美元;東莞地區外資企業占所有企業比率為61.06%,促進了東莞地區經濟的高度流動。東莞加工制造業發達,主要出口“三來一補”的制成品,附加值較低;東莞地區以機械和電子加工業為主,產業集群發育程度極高,但是產業內部的結構較為混亂。
上述對三地外貿特征的簡述,可以概括三地外貿的差異。第一,從出口依存度來看東莞的出口依存度最高,溫州、晉江次之,出口對三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拉動程度不同;第二,從出口產品來看,晉江品牌集聚、產品附加值較高,東莞相對次之,溫州的出口產品附加值最低;第三,三地產業集聚程度不同,東莞、溫州相對晉江產業更集中,產業內部聯系更為緊密。
1.國際金融危機對三地外貿企業的影響
隨著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我國東南沿海的溫州、晉江、東莞三地眾多的外貿企業直接受到影響。

圖1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三地企業的影響程度
如圖1所示,三個地區的外貿企業中有54%的企業認為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很大,37%的企業認為金融危機的影響不算很大,而只有9%的企業認為金融危機對自身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受到影響較大的企業大多由于危機時期訂單數量急劇下滑;影響小或沒有影響的企業則是由于企業本身產品質量高、有內銷企業承接訂單或者有較成熟的內銷市場和銷售終端。
2.三地對金融危機的承受力差異
分層教學能否成功實施取決于分層是否科學,社會對分層教學可行性的懷疑很大一部分來自對“分層”含義的誤解。所謂“分層”絕對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分為好或者差,學生分層只是分層教學的一個基本點。在實際應用中,分層教學涉及教學的各個方面。
通過三地2008年GDP和外貿出口總額同2007年同期對比,可以概括出三地對金融危機的差異(見表1)。

表1 2008年三地各項經濟指標同2007年同期相比增減率(%)
由表1可以看出,三個地區在金融危機時期均受到了沖擊,三地的GDP和出口額都不同程度下降,而從承受力來看,同2007年相比幅度減少較小的晉江危機承受力是較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晉江地區相較其它兩地出口依存度低,晉江內銷企業居多,實力較強大,在危機中逆向增長,為晉江GDP增長貢獻巨大。第二,內外銷企業聯合抵抗危機。面對訂單量下降,晉江許多外銷企業開始轉向為安踏等內銷企業代工,這樣的緩沖不僅遏制了下滑,企業的訂單還略有增長,同時企業利潤率相對更高,成本更低?;谶@兩大因素,晉江相對于溫州、東莞,承受力更強。
2009年末,全球逐步進入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開始回暖復蘇,溫州、晉江、東莞的外貿再度活躍起來(見圖2、圖3)。
1.溫州
溫州外貿仍以一般貿易為主,產品附加值稍有提升,出口市場更為多元化。危機后溫州企業開始注重產品質量、創建品牌、提高生產技術,使得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稍有提升:2010年1—7月,溫州的出口總額達62.25億美元,同期增長29.3%。面對傳統歐美市場的萎縮,溫州外貿企業積極開拓新市場:2010年上半年溫州向俄羅斯出口3.83億美元,同比增長55.5%,溫州出口市場較危機前更加多元化。
2.晉江
晉江出口以鞋類為主,貨值提高,品牌輸出更積極,新興出口市場出口量增幅較大。晉江2010年上半年,鞋類出口總額達11億美元,較同期增長6.8%,但出口數量卻更少,可見貨值更高:晉江外貿企業在危機后通過創建品牌或對已有品牌進行管理規劃,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深化“質量效益型”的理念。推行品牌戰略的大中型內銷企業(如安踏、匹克等)在危機后套用國內模式,以匈牙利為平臺開始向歐洲市場輸出品牌。
3.東莞
東莞仍以加工貿易為主,一般貿易有所增加,電子加工類產品出口回升,高新技術加工產品出口增加迅速。2010年1—7月,東莞的出口總額為372.1億美元,同比增長29.3%。危機后東莞外貿企業大力發展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東莞政府為支持東莞企業的自主創新推出了利好政策。
優勢:傳統市場份額大,對外投資早,市場信息前沿,渠道多。溫州一般貿易歐美市場份額的占有率為三地最高,同時已在多個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直接投資,與國際時裝品牌合作,建立生產基地,所以溫州更易接觸國際前沿的市場信息,分銷渠道更廣。劣勢:企業股權混亂,管理落后,技術基礎薄弱,品牌缺失,產品附加值低。溫州多數企業是家族式經營,股權分配不明,“一股獨大”現象嚴重,導致其管理和決策失誤常現(如“溫州炒房團”現象)。溫州的技術基礎相對其它兩地較薄弱,品牌缺失,產品附加值仍然偏低。

圖2 2010年三地外貿企業運營狀況與危機時期比較

圖3 企業擺脫金融危機影響的主要原因
2.晉江地區
優勢:品牌集聚,雙向市場,嚴謹的管理和營銷,產品附加值較高。晉江的品牌建設早,已有自己的品牌創建制度,集聚程度在三地中最高;晉江外銷企業既承接當地大中內銷企業的訂單,又向國際市場出口產品,它的市場是雙向的;晉江內外銷企業都有自身的管理制度和營銷策略,股權分配較合理,資本化程度較高。劣勢:市場和訂單分散,品牌跟風,國際市場信息較不明確。晉江主要的出口市場在東南亞和其它小國家,訂單分散,單筆訂單額度小;品牌集聚帶來的品牌跟風現象,導致晉江產品趨于同質化,甚至有價格戰的趨勢;傳統歐美市場占有率小使晉江企業對國際市場的認知較模糊。
3.東莞地區
優勢:產業集群程度高,技術信息渠道多樣,企業流動性強。東莞以機械制造業、電子加工業為主,產業發育具有最高的集群程度;東莞承載了國內大部分為歐美高新技術產品加工的服務,相比其它兩地獲取國際技術信息有著相對優勢;高比例的外商投資使東莞地區的經濟流動性最強。劣勢:產業內部結構混亂,外資比例高,創新能力不足。東莞高度集群產業下存在著混亂的內部結構,東莞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層次處于全球制造產業鏈的中低端,附加值低;過高的外資比例使東莞的經濟風險更大;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使東莞的研發、服務環節薄弱,企業難以擁有核心的創新能力。
1.提高產品附加值
企業必須提高其產品附加值。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服務,集中企業生產線,專業化生產企業優勢產品;重新定位產品,在現有生產條件下突出企業產品的特色和競爭優勢;加大對產品的研發投入,不斷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企業的產品附加值提高、利潤上升,企業才會有創建品牌的能力。
2.創建企業品牌
首先,企業必須建立或尋找專業的品牌策劃團隊,了解市場,品牌務必突出企業產品的特色、企業的精神和內涵。其次,企業應慎重定位品牌,根據企業產品、資金和國內外市場等做詳細的評估,力求在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中贏得心智競爭,突出品牌的差異化,并嚴格遵循這一定位。最后,企業必須考慮品牌的營銷策劃,考慮投入產出,高效率合理地推出企業的品牌。
3.完善企業管理制度
第一,企業必須明確產權關系,設立股份制,理性地進行資本化進程,使企業適應市場驅動。第二,企業應明確內部分工,將銷售、出口、財務等部門合理分離,細分企業內部結構,提高企業效率。第三,建立預警機制,合理規劃財務,有效利用企業資金,同時,企業應做好市場風險、貿易糾紛的公關應對和風險規避。第四,在企業品牌基礎上定位企業文化,積極建設企業文化。
4.策劃合理的營銷計劃
第一,營銷需符合實際而不是預測,企業的營銷策略必須緊密與現實連接,以期應對不斷出現的市場變化。第二,完善企業的供應鏈和網絡,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使企業的各個生產和銷售環節緊密聯系。第三,營銷策略必須迎合市場競爭需要,而又不過于復雜,不斷用各種營銷手段,突出企業的特色,加強顧客對企業的心智感知和忠實度。
1.建立完善的產業物流網
東南沿海地區的出口企業普遍存在庫存高、調貨頻繁、物流配送費高等問題。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建立自身的物流系統,大型企業單獨建立物流中心又會增加成本。企業必須聯合,建立一個產業物流中心。這樣一來,企業節約了時間和成本,產業集群效率提高。輻射至東南沿海區域,相同產業可以建立區域間的物流網,可以提高整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2.產業整體環保升級
東南沿海地區的制造業屬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三高產業。這些企業可以借鑒歐盟排放的貿易體系,產業集群合作,淘汰高污染企業,提高節能減排市場化程度。以環保方式淘汰企業,既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又實現了綠色生產、低碳經濟,使區域的產業更有競爭力。
3.完善產業協會的功能
首先,產業協會應為企業提供銷售、市場、法律等方面的信息服務,以解決許多企業計劃、生產、銷售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失效的問題。其次,產業協會可在國外設立海外銷售總部,為企業出口尋找代理商或品牌輸出等提供服務,降低企業成本。同時,產業協會應協助企業降低國外反傾銷應訴成本或提供法律支持。
政府應為企業提供包括法律、市場、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務;政府必須制定合理的利好政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可以通過環保、科技創新等優惠政策刺激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政府應為企業提供教育服務,這是長期的策略。我國外貿企業并沒有能力為自己培養高級技工和研發人員,政府應了解市場信息,改變教育結構,為企業提供技術人員和創新人才。
[1]林俐,徐徐.基于內向與外向的區域經濟國際化程度比較研究——以溫州地區、蘇州地區與泉州地區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08(10).
[2]黃建忠,毛恩榮.金融危機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以沿海四大經濟區域經濟模式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09(8):3-10.
[3]Philip.K,Kevin lane.K.市場營銷管理[M].高輝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F752.8
B
1002-2880(2010)12-0048-03
(責任編輯: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