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10日晚,被譽為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最高榮譽的“金話筒”頒獎典禮上,全國政協(xié)科教文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任蔣效愚在點評時感言:“在這些獲獎人當中,有央視資深的主持人孫曉梅,也有人民解放軍第一位獲得‘金話筒’獎的海琳……”
此時,站在臺上、身著白色海軍軍服的海琳莊重地行了一個軍禮,臺下掌聲一片。
“拿了‘金話筒’之后,別人會把您當成標桿,有壓力嗎?”
面對記者的這個問題,海琳說:“這個金話筒不僅要成為業(yè)務上的標桿,也要成為個人綜合素質走向更為成熟階段的標桿。只要自己盡了力,就不要給自己壓力。別人模仿你、超越你,都無須害怕。”
她是一名優(yōu)秀的電視工作者。十五年來,一直奮斗在“最前線”——記者、編輯、編導、外景主持、演播室播音、后期合成,對她來說,都不陌生,鏡頭前的她更是颯爽英姿;
她還是一名優(yōu)秀的軍人。十五年來,時時將腳步扎根軍營,不管是風沙彌漫的戈壁沙漠,驚險曲折的盤山公路,還是驚濤駭浪的遠洋大海,只要有部隊的地方,就有她的“聲”和“影”,永遠擲地有聲。
驚心動魄大閱兵
2009年,對于海琳來說是難忘的,又是幸運的。
國慶60周年大閱兵,是一場舉世矚目的盛典。對于軍人來說,是無比的驕傲和榮耀,而能夠參與國慶大典的報道,對于海琳和她的同事們來說,既光榮又充滿著挑戰(zhàn)。
回想起那天“驚心動魄”的工作過程,她似乎還是有些緊張。
其實,早在國慶之前,軍事頻道就已經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將報道隊伍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處于觀禮臺、天安門前的華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北京飯店對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北京飯店對面是最不會出彩的地方,而這一“陣地”,恰恰屬于海琳,她的任務就是負責報道大閱兵當天部隊的集結狀態(tài),以及胡錦濤主席檢閱的那段實況。
“當時的壓力特別大,甚至有些郁悶,任務艱巨,完成困難很大。我的腦子里不停在設想各種情況:如果按照原有的計劃,裝甲車開過來了,我該怎么說?如果裝甲車沒開過來,遠遠地停在那,我該怎么說?如果我能沖進去,進入徒步方隊,該怎么拍攝?該采訪誰?說什么?如果我進不去,我也想好了,那就采訪備份隊員……”閱兵的前一夜,海琳整夜沒睡,大腦一直在高速運轉,為各種突發(fā)情況做好了準備。
10月1日凌晨六點,當專車將海琳一行的記者放下來后,做了充分準備的海琳還是傻了眼,萬萬沒想到,專車居然將他們“丟”在了群眾方隊。看著忠于職守的安保人員,海琳“寸步難行”,這也就意味著現(xiàn)實和計劃完全相背離,別說裝甲車開過來了,連裝甲車的影子也沒有看見。憑著多年直播的經驗,海琳一邊安撫攝像師的心情,一邊將現(xiàn)場報道的內容,能完成的完成,等待有沒有更好的機會進行拍攝。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天也漸漸大亮,她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如果按這樣下去,交給自己的任務就很難完成了!就在她一籌莫展時,三軍儀仗隊走過來了,海琳遠遠看見了一個十多年前的“老熟人”:那是她曾經在1999年大閱兵時采訪過的,人稱“軍中第一刀”的李本濤。
海琳激動地喊著他的名字:“李本濤,李本濤……”
聽到呼喊聲,李本濤走了過來,認出了海琳,又驚又喜:“海琳,你怎么在這兒???你瘦了??!”
“別說這個了!安保隊員不讓我進去,我現(xiàn)在只有進入你的隊伍,才可以繼續(xù)拍攝,否則,我的任務完不成,今晚的節(jié)目要開天窗了!”
十年前,海琳采訪李本濤的時候,他是儀仗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執(zhí)行隊長。而如今的他已經晉升為上校,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隊長。
聽了海琳這番話,李本濤知道事態(tài)嚴重,經過他向上級的緊急請示,海琳終于“加入”了三軍儀仗隊,也是唯一有此機會的電視媒體,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獨家報道。
能進入三軍儀仗隊,也就意味著能進入閱兵的整個隊伍。攝影師激動地把三角架扔在了一邊,跟著她一路小跑。“我對攝像師的要求是:不要關機,我到哪就跟著拍到哪?!比妰x仗隊,是焦點中的焦點,接著是陸軍、海軍、空軍、武警、女兵、預備隊、雪豹突擊隊、坦克……一一進入鏡頭。事先準備好的解說詞用不上了,所有的話語都是臨場發(fā)揮,讓海琳沒想到的是,即興的發(fā)揮比背臺詞的效果好太多了!回憶起那一刻,海琳意猶未盡。
一個任務圓滿完成,但接下來的任務更為艱巨。因為記者所在的區(qū)域離閱兵的主干道很遠,如何不超越警戒線又能保證鏡頭的精彩成了海琳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她準備離主干道近一點完成最后的拍攝,一個安保人員攔住了她。
“您不能再下去拍了!”
“同志,我是央視軍事頻道的……”
“海琳!我知道,您的節(jié)目我經常看,但這是命令,任何人不能過去!”
“同志,我只需要往前走一步,站在這里,樹枝擋住了鏡頭,我們什么也拍不到?!?br/> 經過長時間的溝通、解釋之后,小戰(zhàn)士的口終于松了,“主席檢閱之前,肯定不行,等車子過去了再說!”
“行!我也不讓你為難,只要一分鐘,說對了,我倆雙贏,說錯了,過錯在我,我也不拍了。”海琳堅定地說。
當胡主席檢閱的車隊經過之后,海琳向下邁了兩步,攝像師的鏡頭對準了她的臉。
“這里是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東長安街,在這里有陸、海、空、武警、民兵預備役官兵組成的14個徒步方隊和30個裝備方隊沿長安街自西向東一字排開,受閱官兵以嚴整的軍容,威武的軍姿,接受三軍統(tǒng)帥胡錦濤主席的檢閱……”45秒,一氣呵成,也為海琳的這次報道任務畫上了一個漂亮的句號??粗R頭上話語流暢、笑容甜美的海琳,觀眾不會想到,這45秒的背后,竟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
當天下午,海琳就將片子編好,當領導、同事看見她的“戰(zhàn)果”時,誰也沒有想到,本來地理位置最差的她居然拍到了這么精彩的內容!面對大家的驚嘆,海琳沒時間享受喜悅,馬上又要準備第二天的訪談了。
最終,海琳參與采訪報道的國慶60周年大閱兵,在當天的《軍事報道》節(jié)目中創(chuàng)下了欄目成立12年來的最高收視率,在閱兵過程中采編的“閱兵前女兵的颯爽英姿”名列央視國際網站當天點擊率第一名,海琳還因此立了一個三等功。
對于這些,海琳說:“這就是我的職業(yè),隨時有突發(fā)情況,所以要時刻準備著,這些年來,對于工作,我并不太管反響好不好。就像這次閱兵,這么大的事件,全球媒體都在競爭,你就豁出命去做,盡自己的職責去做,只要你盡力了,結果的好與不好,就不用去想。”
夢想成真“走軍營”
很多年前,當老師讓學生們在紙條上寫出自己的夢想時,有的孩子寫科學家,有的寫教師,老師看著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問她想做什么?小女孩怯怯地說,“報幕員!”
多年之后,這個小女孩夢想成真,她就是海琳。
想想第一次考專業(yè)課的情形,海琳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小時候挺沒有自信的。我記得面試的時候老師問,‘你知道全國的兩會是在什么時候召開嗎?’我想了半天回答:‘政治剛背到馬列理論,還沒到時事政治呢!’從考場出來我就覺得自己沒戲了,直掉眼淚。”海琳說,“但是朗誦、根據某個話題讓大家展開討論,我得分都挺高?!?br/> 當年,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yè)在東北三省經過層層選拔,招收了三名學生,海琳就是其中之一。
“四年的大學生活,受益匪淺,和很多同學和老師在一起,不管是編導、音響、錄音都可以接觸到。但是,我感覺最重要的不僅是他們教給你的知識,更是和他們的相處。因為他們都很優(yōu)秀。他們那種狀態(tài)、包括與老師之間的溝通,這種自然的熏陶是從書本上學習不到的?!焙A杖院軕涯钅菚r的時光。
1996年,北廣播音專業(yè)的學生就是“香餑餑”,還未畢業(yè),就有電視臺要和他們談工作事宜,對于各方面條件都很優(yōu)秀的海琳,“垂青者”眾多。就在她艱難抉擇的時候,她在央視錄的樣片被新成立的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挑中了。這一次,海琳沒有猶豫,從小就有“軍人情結”的她放棄了所有機會,成為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最年輕的一個“兵”。
“第一次穿上軍裝,那時候還是小孩子,感覺挺拘束的。尤其是像我們這些藝術類院校的孩子們,崇尚自由奔放,在心理上就有一種優(yōu)越感。忽然間給你穿上了和所有人一樣的衣服,讓你站對列,讓你疊被子,那時候感覺很不自由,很難適應!”
當大學同學坐在溫暖的演播室里時,她正在寒風凜冽的山西忻州進行新兵連訓練;三個月后,當大學同學光鮮亮麗的出現(xiàn)在鏡頭上時,她正熬夜在編輯室剪片子,遇到不懂的問題,還要請教學編導的師兄師姐。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不愿意沖在幕前,總是“躲”在幕后的漂亮女孩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似乎和話筒、和專業(yè)漸行漸遠。
是海琳放棄了嗎?顯然不是,她只是在磨練自己,等待最合適的時機。
1999年,軍事頻道打造的新欄目《走軍營》挑選主持人,正在家休假的海琳去了母親的老家——旅順基地。閑不住的海琳準備給節(jié)目組帶上一份“假日的禮物”。于是,她就“赤手空拳”到了基地,拿著借來的機器、借來的帶子上了艦艇。
戰(zhàn)士們在艇上訓練,她就在艙里等,別人一休息,她就扛著攝像機沖上去了,拍個幾分鐘,別人接著練,她就接著等。艦艇在航行過程中紛飛的浪花,配上戰(zhàn)士們在寒風中灑落的汗水,那一幕在海琳眼里是最美的風景。上岸后,她又跟著水兵們去了“水兵俱樂部”,完完全全體會了一把陸地到海上,海上到陸地,白天到黑夜的水兵生活。
休假結束,回到臺里,她將片子編好之后,配上了在當時流行的《軍港之夜》,制作成了《海風、海韻、海之行》的專題片。這一期節(jié)目從選題、策劃、撰稿、主持采訪到字幕合成都是由她一個人完成的。當領導和同事審片的時候,所有人都被感動了,領導說:“這就是我們《走軍營》的定位片,這就是我們《走軍營》需要的主持人!”
至此,全部外景實地拍攝的《走軍營》節(jié)目開播,海琳在節(jié)目成立初期人員少的情況下,一人擔綱采、編、播,開始了南來北往走軍營的旅程。
軍中主播佼佼者
三年多來,海琳在全軍300多個連隊留下了“聲影”,在這些印記中,雖然滿是艱辛和汗水,但在海琳看來,都是最甜蜜的回憶。
夏天,《走軍營》走進了騰格里沙漠,這里的地表氣溫達到了70攝氏度,毒辣辣的陽光曬在人的身上像澆了一盆滾燙的水,海琳隨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歌舞團到內蒙古邊防連隊慰問演出。越野車在顛得人渾身散架的“搓板路”上行駛了300多公里后,又遇上一場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車陷入沙堆無法前行,演員們只好下車推。為記錄這段難忘的經歷,讓觀眾體味到邊防軍人生活的艱辛,攝像師現(xiàn)場拍攝,海琳現(xiàn)場解說,一口氣連續(xù)錄了好幾段,再鉆進車廂……慰問半個月,車在沙漠中走了 2000多公里,同去的男演員們都快支撐不住了,開始打葡萄糖,海琳卻硬是咬牙挺了下來。
冬天,《走軍營》登上了井岡山,這是總參的軍體院去拉練。從廣州到了井岡山,海琳忽然發(fā)現(xiàn),生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吃飯只能在小黑屋,燈光昏暗。野外拉練苦不堪言,但是海琳卻在感悟,帶著敬仰紀錄這一革命圣地,沒有暖氣,住在學校里面的大通鋪,晚上拍攝的時候還要點著火把……在這種環(huán)境中,海琳一直默默告訴自己:要表情沉穩(wěn),要吐字清晰,要準確無誤。
每一個難忘的部隊、每一個難忘的士兵、每一個難忘的鏡頭,都在她的內心深處。她就好像是那片營區(qū)、那個連隊的老兵,是與他們并肩戰(zhàn)斗了很久的親密戰(zhàn)友。
同樣,戰(zhàn)士們都喜歡這個沒有架子的“兵姐姐”,他們攜手聯(lián)歡、促膝談心、灑淚惜別,每次海琳到基層采訪,都會收到戰(zhàn)士們送的禮物。雖然禮物本身并不貴重,好比在井岡山過的“三八”婦女節(jié),所有的學員都集合起來,一起祝她節(jié)日快樂,海琳一直感動很多年。
“作為軍隊的電視工作者,服務的不僅僅是兵,還包括基層軍官們,包括做基層工作的領導同志們,他們在基層的付出是很大的。我們怎樣能把他們的工作成績、工作思路展現(xiàn)出來,同時能夠在全軍產生一些引領作用,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如果沒有這份心態(tài),光想著自己出名,利用機會怎么出鏡,怎么表現(xiàn)自己,這是不行的。其實真正有力度的作品還是要把自己融入到事件當中去,融入到這個事件本身存在的思想內容當中去?!焙A請远ǖ卣f。
正是憑著這樣堅定的信念,她又做了五年的《國防時空》,那是軍事頻道的第二個日播節(jié)目。這檔節(jié)目集國防知識介紹、國內外軍事熱點分析和探討為一體,對主持人形象和現(xiàn)場主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海琳帶著前兩年做編導、做電視編輯、記者的基本功底;帶著后三年《走軍營》、走過祖國四面八方的開闊眼界,以及走過了三百多個連隊跟部隊建立起的情感,撐起了一個“圓”。在《國防時空》欄目里,她的整體素質更高,比別人更了解部隊,比別人更從容,而且始終帶著一顆感悟世界的心,一種感悟部隊的真誠,所以《國防時空》很快成為軍事頻道的“黃金欄目”之一。
“士兵的桂冠是什么?火焰鑄成鐵鋼盔,鋼盔它帶在頭顱上,緊緊的貼著英雄眉,士兵的桂冠最沉重,托起祖國山和水,年輕的頭顱最高貴,戴得起光榮和傷悲……”這是海琳最喜歡的一首歌《士兵的桂冠》,她也是這么要求自己的。十年磨一劍,海琳在主持了文藝專題類、教育專題類、訪談、益智、論壇、大型晚會節(jié)目后,憑借良好的業(yè)務素質和專業(yè)技能,2006年8月,海琳終于成為軍事節(jié)目龍頭欄目《軍事報道》的新聞主播,并于2009年擔任了軍事新聞部播音組組長。轉型后的海琳逐漸創(chuàng)造出大氣、沉穩(wěn)、干練的軍事新聞播音風格,廣受軍內外觀眾的喜愛和贊譽,成為新一代軍中女主播的佼佼者。
海琳說:“你面對鏡頭的時候想得膚淺,出來的東西就會膚淺,觀眾是不會喜歡的。所以我們要做有思想、有深度、有厚度、有底蘊的主持人?!?br/> 對話海琳——
“只要選擇了,輕易
不要放棄”
《中華兒女》:主持人和軍人是您的雙重身份,您覺得兩者之間有沖突嗎?
海琳:其實矛盾在世界上哪兒都存在!矛盾有時候也是一種美啊。你必須在中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契合點。
《中華兒女》:有段時間,當您看到自己的同學已經家喻戶曉的時候,您還在做編導,那時候有落差感嗎?后悔嗎?想過放棄嗎?
海琳:人這一生,只要你選擇了,輕易不要放棄。不要去管開始是什么樣子的,過程是什么樣子的,只要認認真真地去對待其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好的。那時候剛到這邊來的時候,一個新單位剛剛成立,方興未艾,對于我們這樣的年輕人的培養(yǎng)一定不像電視臺的培養(yǎng)那樣規(guī)范。所以我們剛來的時候當編輯記者,當外景主持,一下子進不了演播室。我不后悔我走過的每一步,這些路,一點一滴的積累。名利心太重是要出問題的,所以做人要扎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收獲。
《中華兒女》:您對軍人是怎么理解的?
海琳:花好月圓的時候,大家很少會想到我們,但災難來臨時,軍人就是親人。比如“5·12”大地震,軍人無所畏懼地沖到最前面,因為軍人的價值體現(xiàn)在每一個捍衛(wèi)和平和安寧的戰(zhàn)場上。而我作為一名電視工作者,同時也是軍人,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堅守自己的崗位,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為我的戰(zhàn)友加油,為他們的英勇無畏驕傲和自豪。這就是我的任務。
《中華兒女》:第一次穿上軍裝的時候,您感覺軍裝很拘束,現(xiàn)在再看這身衣服,有什么感覺?
海琳:這已經是我的符號了,是我的一部分。即使在生活中我沒有穿軍裝,但是我的舉手投足,你們已經能感覺到我是個軍人。這是歲月的打磨,和你對這個職業(yè)的忠誠共同醞釀出來的。
《中華兒女》:2010年7月,您當選全國青聯(lián)常委,怎么看待這個身份?
海琳:很榮幸。這次拿到“金話筒”,我想也是對青聯(lián)的一個回報。在青聯(lián)這個大家庭里,每個人都很優(yōu)秀,他們都是在自己的行業(yè)內做出成績的年輕人,所以這個獎,不僅僅回報給部隊,也回報給青聯(lián)。青聯(lián)也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很多生活中的朋友,思想上的導師,都是在青聯(lián)才有機會結識。我剛加入青聯(lián)的時候才25歲,時光飛逝,我已經離不開這個組織了。我一直在思考,讓部隊的青聯(lián)委員和地方的青聯(lián)委員結合起來,多創(chuàng)造一些為社會服務的機會。不是走形式,而是要有創(chuàng)新,有新的思考,并且要做實事。
《中華兒女》:拿了“金話筒”之后,對于未來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嗎?
海琳:拿了獎以后,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努力把每天的事情做好。要堅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給你的東西一定是有道理的,把它做好。至于將來,還是會在自己的崗位上好好干,做大片,出精品欄目,希望讓軍事節(jié)目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為軍事節(jié)目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 孫凱文